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综合卷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综合卷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09:1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综合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作为布洛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一个以现实空间距离为依托的概念比喻义。比方说,人在观赏一幅油画时,距离太近了,只能看到油彩的涂抹、作画的笔触;距离太远了,只剩一块模糊的色团,从而看不清画的内容:唯有处于一个适宜的距离,才能充分欣赏这幅画。这本是个与空间相关的概念,但布洛将其总结、推广到心理学范畴。
②布洛说,“最合适的”距离,是“尽可能缩小距离而不失去它”,讲的就是“距离界限”,也就是距离的“内在矛盾”。失去距离的界限有两种情况:“距离过近”与“距离过远”。故距离的内在矛盾就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必须保持最适当的距离,距离过远过近均会造成“距离丧失”,也因此建立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便会崩坏。譬如某些评论家批评某些艺术作品时,会过于关注形式从而忽略内容,这就是因为“距离过远”而“失距”。而距离过近,即把艺术作品当作真实生活。抗战时期,有一部由田汉改编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该剧讲述了一对父女流离失所,以卖唱为生的故事。在一场演出里,女儿香姐饿昏倒地无法卖唱,老父情急举起鞭子将她打,观众高声怒喊:“放下你的鞭子!”并冲上台夺下了老父的皮鞭。父女俩诉说了日本侵华、家乡沦陷的苦痛,观众无不悲愤,高呼抗日口号,将剧场的情绪推向高潮。此处在审美中因“距离过近”而导致“失距”,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者痛恨侵略者的情绪,或许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距离界限”下的美感,反而是因“失距”带来的身临其境,激发观者同仇敌忾的感情效果。
③简而言之,过近过远导致的“失距”都是因为审美主体的功利性动机破坏了美感,所以“最适距离”的保持问题,亦可表述成一个与审美态度非功利性有关的问题。在中国,第一个讨论审美非功利的是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即声色犬马会让人失去本性。西方的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也曾提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的观点。
④与此同时,布洛也强调审美过程中要依据感性的理解和对经验的重视,在保持适当距离条件下的主动参与。现代实验戏剧中,常常发生刻意让观众参与剧情、演出的事件,如演员和观众游戏互动、搭对手戏、演员向观众提问等,就是布洛学说视角下审美过程中功利性因素的体现。
⑤“心理距离”学说中,审美过程既有距离的内在矛盾,又有个人经验与非功利性的矛盾,而布洛从“距离”这一别致的角度加以论述,并最终使审美过程中的功利与非功利在“距离”这一概念中相统一,不得不说,这是布洛对美学界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郭言喆《论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有删改)
材料二:
①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②“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③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④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⑤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理距离本来是个属于现实空间的概念,布洛把它总结、推广到心理学范畴,变成了自己学说的核心概念。
B.审美过程中的所谓距离过远,就是过于关注作品的外在形式,从而导致忽略了真正具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C.《放下你的鞭子》设计了演员生动、真实的表演让观众参与到演出中,最大限度地将群众的抗日情绪推向高潮。
D.海上航行遇到大雾,在心理上与可能出事故等切身担忧拉开距离去欣赏大雾的朦胧,是一种纯主观的有缺陷的审美观。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谈到审美过程中距离过远与距离过近都会造成距离丧失时,分别举了评论家与田汉话剧的例子进行论证。
B.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老子的话和康德的观点都主要是为了论证审美时主客体要保持一个“最合适的距离”。
C.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提到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但其论证目的是不一样的。
D.材料二将“心理距离说”的优缺点对照论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审美视角”的论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不能支持“心理距离说”的一项是( )(3分)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身临其境者难有高致,以其有得失之念在,如弈棋然。
D.对于时代的、合时宜的一切,全然保持疏远、冷淡、清醒。
4.鲁迅说:“青年看《红楼梦》,常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鲁迅这一说法的理解。(4分)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海边农夫”这个例子的内涵和作用。(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审讯
[美]奥拉姆
他静静地坐在那儿,等着。他的背轻轻地靠在椅背上,摆在桌子上的双手交叉成金字塔的 形状。他的眼睛盯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冲透过镜子向里监视的警察微笑着,想要他们看到他 的自信和优势。
侦探马库斯 奎尔坐在桌子对面,仔细打量着这个被拘押的犯罪嫌疑人。那种想要证明自 己是最坚强的、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表情,他见过无数次了。每次看到嫌疑人表现出这种妄想的 心态,试图把自己当成审讯室的主人时,奎尔都忍不住想笑。
奎尔侦探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只有两个字:脆弱。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空 气,他们会流血,骨头会折断。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一点点压力就能使他们崩溃。
奎尔慢悠悠地看了嫌疑人一眼。这家伙一直没停止笑,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更像是受 到刻意控制的笑。
奎尔打开桌子上的文件夹。
“请告诉我,瑞恩斯,发生了什么?”
瑞恩斯耸耸肩,说:“我杀了他。”
奎尔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你承认杀了亚瑟 格雷森?”
“我承认。”
“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瑞恩斯断开与侦探眼神的接触,看向天花板。
“他毒害人们。”他说。
“啊……什么?”
"他掠夺那些不幸的人,从卖给他们的违禁物品中获得利益,而他非常清楚那种东西对那些 人意味着什么。他靠着毁掉人们的生活发财,而我鄙视这种对权力的滥用。"他的目光离开天花 板,回到侦探身上,仿佛在观察着奎尔的每一个动作。
奎尔摇晃了一下,发出轻声的嘲笑。
瑞恩斯接着说下去:“人们身上有种特性,他们会仓促地去进行评判,却不愿意花点时间去 理解。他们更注重眼前而忘了过去,他们绝不会问是什么使我……成了社会的异类。我敢保 证,此刻他们在想什么是我最好的死法。”
“你能责怪他们吗?”奎尔问。“当然不能。我违反了规则,现在必须面对由此引起的后果。可是你问到过,我为什么要这 么做吗?”
“我不在乎。"奎尔从椅子上站起来,"老实说,我已经厌倦在这里浪费时间。”
瑞恩斯搓着双手。
“可以理解。我只是想请你再听我说几句。请坐,侦探。”瑞恩斯指着侦探的椅子。
奎尔抿着嘴唇,不情愿地慢慢坐下来。
“很好。现在,要是我告诉你,亚瑟 格雷森不是唯一的会怎么样呢?”
侦探立刻屏住了呼吸。
“唯一什么?”
“格雷森不是唯一死于我刀下的。”
“我会说你在撒谎。”
“随你怎么说,侦探。不过现在,你能不理会那种让一个连环杀手从你手中滑掉的可能 性吗?”
瑞恩斯把双手交叉起来,搭成金字塔形。
奎尔极力控制住自己的呼吸频率,以确保血压不会升高。
“好吧,几个?”
“你认为有几个 ”
“行了,别再跟我玩猜谜游戏了。你为什么要杀他们?”
“因为他们不肯停止。”
“停止什么?”
“停止违法犯罪。”瑞恩斯大笑起来,笑声响得连外面都能听到。
“这倒有趣,"奎尔冷冷地说,压制着想掌掴这个自鸣得意的家伙的强烈欲望,听起来你像是个义务警员。”
“完全正确,侦探。”瑞恩斯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锥子般的目光刺向 奎尔。
“这么说,你的使命是维护公正,哈哈!”奎尔笑道,毫不掩饰轻蔑之情。
“必须有人这么做。”
“难道你不知道警察是国家机器的执法者吗?”
"当然知道。事实上,就在前几天我还遇到了你的一位同事。”
奎尔心里暖洋洋的快意被一阵冷飕飕的寒意取代。
“哦,是吗?那是谁呢?”
“你的搭档,兰德侦探。”
“什么?”
奎尔咬紧牙关,看着瑞恩斯,那家伙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恐怕他不能再同你搭档了。”
“你杀了一名警官?”
“更正一下,一名腐败的警官。”
奎尔伸出胳膊,用手指指着瑞恩斯。
“你……你是个人渣!”
“哇,我料到你会这么说。毕竟,你与兰德、格雷森一起做事,分享好处。”
“哼,你是个妄想狂。”奎尔努力保持镇静,可是他放在桌子下的手却禁不住抖动起来。
“你害怕了吗,奎尔?现在,你那些躲在隔壁监听的同事们正在欣赏你和兰德做坏事的照片。”瑞恩斯再次露出笑容。
“你胡说!”奎尔听到自己的声音变了调。
“告诉我,侦探,你是罪犯吗?”
奎尔感觉到头发都被冷汗湿透了。
“你怎么知道的?我们做得很隐蔽 ”,说到一半时他呆住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我是说……不,我是……”他完全乱了阵脚,不得不再次闭嘴。
奎尔侦探低下头,看着映在光滑金属桌面上自己淡淡的影子。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转过 头,看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同事们正在镜后看着他,他想象得出因为他的背叛而出现在他们 脸上那震惊和愤怒的表情。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警官奎尔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而真正使他陷入 紧张慌乱的则是瑞恩斯提到了格雷森被杀一事。
B. 瑞恩斯以身试法杀死了兰德和格雷森,他鄙视他们这些靠毁掉他人生活发财的人,认为 自己这样做是为社会铲除坏人,维护社会公正。
C. 瑞恩斯承认自己杀人违法,知道必须为此承担相应后果,但他也心怀不平,抱怨世人只看 到自己犯罪的表象,却不过问犯罪背后的原因。
D. 在奎尔对瑞恩斯审讯之前,瑞恩斯已向警方举报了奎尔的违法行为,其他警察也监听了 这场审讯,奎尔的罪恶嘴脸已暴露在众人面前。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瑞恩斯微笑着展现“自信和优势”,奎尔打量着对方“忍不住想笑”,开头部分对双方的细 节描写相映成趣,传达出两人此时的微妙心理。
B. “一直没停止笑”“大笑起来”“笑容突然消失了”“再次露出笑容”,文中对瑞恩斯的这些神 态描写前后呼应,展现了人物情绪的丰富变化。
C. 文中有两处写到瑞恩斯把双手交叉成金字塔形,描写手法相同而用意有别,前者表现人 物紧张中故作镇定,后者表现人物愤怒中有所节制。
D. “我们做得很隐蔽……”“我是说……不,我是……”,句中的几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 续,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真相败露后奎尔的慌乱情状。
8. “审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9. 这篇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这种写法有哪些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0-14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骠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
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 霍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到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
“年老”是“上”的形容词谓语,不带宾语,也不修饰后句,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黄门画者”作“画”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 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 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 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错误, 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是假期,不是请假休息。故选C。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
B. 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C. 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 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
【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错误,上官桀弟弟的女儿成为婕妤,算皇亲国戚,但桑弘羊不是,原文只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不能看出他是皇亲国戚。故选B。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倢伃,数月,立为皇后。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14. 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怀
白居易
羲和①走驭趁年光,不许人间日月长。
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
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
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
[注]①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离骚》所载,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趁”有抓紧、追赶意思,日月轮转,时间飞逝,不允许人间的岁月多出一分一秒。
B. 颔联承接首联,四季像闪电转瞬即逝,怎能让人不两鬓成霜,上下句内容相关,灵动紧凑。
C. 颈联“荣销”对“枯去”,描绘自然更迭的规律;“壮尽”对“衰来”,道出人事变化的常态。
D.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争教”“无非”等语言浅近通俗,体现了白居易以文为诗的语言风格。
16. 尾联有什么含义?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中庸》中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与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春江花月夜》中写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现在, 形成了中国画诗化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天地山河虽然不具有生命物的生命形式,但它是人们精神生命的养料。正是这些滋养着人类精神生命的养料,才真正成为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意境的源泉和内核。
意境是我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中国艺术的意境都是与作者的情感 的,即作者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润的记忆表象。中国画之所以 ,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
中国的花写画中,特别是文人画中,往往把画的对象人格化, 提高了审美的意境,这在四君于画中尤为明显。以梅兰竹菊象征人们的崇高品格,它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品格替身:( )人们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了这些坚强刚毅的品格,从审美意义上来说,不但它已经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而且也超出现实美的范畴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逐渐 水乳交融 经久不衰 更
B.逐渐 浑然天成 经久不衰 又
C.逐步 水乳交融 经久不息 更
D.逐步 浑然天成 经久不息 又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或凌寒先发,或劲傲冰霜,或挺拔苍劲,或幽谷自香。
B.或挺拔苍劲,或凌寒先发,或劲傲冰霜,或幽谷自香。
C.或凌寒先发,或幽谷自香,或挺拔苍劲,或劲傲冰霜。
D.或幽谷自香,或挺拔苍劲,或凌寒先发,或劲傲冰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但它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了。
B.不但它已经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而且超出现实美的范畴,也超出了艺术美的范畴。
C.它不但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并超出艺术美的范畴。
D.它不但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药汤剂对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深受患者青睐。可是有人喜欢把药房配来的中药饮片在煎前用清水洗一下。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恰当。方剂中,有些药物 ① ,如龙骨、牡蛎等,煎前水洗会造成粉末部分流失;水洗还可 ② ,水溶性有效成分包括饮片自身成分及炮制用辅料成分,如炮制酒大黄、胆南星所用的酒、胆汁等。至于 ③ ,多为药粉,并不是灰尘,而煎药过程足以杀死病原微生物,患者大可不必于煎药前冲洗饮片,以免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
其实,从中药房购买的中药材,都是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其加工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卫生条件已经达标,可直接用于临床。中药饮片在制作过程中就有清洗、除去杂质、晾晒、炮制等一系列程序,所以无需再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选取必要信息,给“中药饮片”下定义,要求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斗转星移,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方言处境却愈显尴尬。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500万,发起“響應”(乡音)方言保护计划。他一句“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戳中许多人的泪点。余秋雨则认为仅保留于少数几种那些具有丰厚的历史,有较大的人口覆盖面,又具有相当的内涵的方言便足够。而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 麦克沃特则表示:试图保护所有的语言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
以上三人,你更赞同谁?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综合卷二
答案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作为布洛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一个以现实空间距离为依托的概念比喻义。比方说,人在观赏一幅油画时,距离太近了,只能看到油彩的涂抹、作画的笔触;距离太远了,只剩一块模糊的色团,从而看不清画的内容:唯有处于一个适宜的距离,才能充分欣赏这幅画。这本是个与空间相关的概念,但布洛将其总结、推广到心理学范畴。
②布洛说,“最合适的”距离,是“尽可能缩小距离而不失去它”,讲的就是“距离界限”,也就是距离的“内在矛盾”。失去距离的界限有两种情况:“距离过近”与“距离过远”。故距离的内在矛盾就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必须保持最适当的距离,距离过远过近均会造成“距离丧失”,也因此建立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便会崩坏。譬如某些评论家批评某些艺术作品时,会过于关注形式从而忽略内容,这就是因为“距离过远”而“失距”。而距离过近,即把艺术作品当作真实生活。抗战时期,有一部由田汉改编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该剧讲述了一对父女流离失所,以卖唱为生的故事。在一场演出里,女儿香姐饿昏倒地无法卖唱,老父情急举起鞭子将她打,观众高声怒喊:“放下你的鞭子!”并冲上台夺下了老父的皮鞭。父女俩诉说了日本侵华、家乡沦陷的苦痛,观众无不悲愤,高呼抗日口号,将剧场的情绪推向高潮。此处在审美中因“距离过近”而导致“失距”,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者痛恨侵略者的情绪,或许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距离界限”下的美感,反而是因“失距”带来的身临其境,激发观者同仇敌忾的感情效果。
③简而言之,过近过远导致的“失距”都是因为审美主体的功利性动机破坏了美感,所以“最适距离”的保持问题,亦可表述成一个与审美态度非功利性有关的问题。在中国,第一个讨论审美非功利的是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即声色犬马会让人失去本性。西方的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也曾提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的观点。
④与此同时,布洛也强调审美过程中要依据感性的理解和对经验的重视,在保持适当距离条件下的主动参与。现代实验戏剧中,常常发生刻意让观众参与剧情、演出的事件,如演员和观众游戏互动、搭对手戏、演员向观众提问等,就是布洛学说视角下审美过程中功利性因素的体现。
⑤“心理距离”学说中,审美过程既有距离的内在矛盾,又有个人经验与非功利性的矛盾,而布洛从“距离”这一别致的角度加以论述,并最终使审美过程中的功利与非功利在“距离”这一概念中相统一,不得不说,这是布洛对美学界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郭言喆《论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有删改)
材料二:
①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②“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③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④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⑤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理距离本来是个属于现实空间的概念,布洛把它总结、推广到心理学范畴,变成了自己学说的核心概念。
B.审美过程中的所谓距离过远,就是过于关注作品的外在形式,从而导致忽略了真正具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C.《放下你的鞭子》设计了演员生动、真实的表演让观众参与到演出中,最大限度地将群众的抗日情绪推向高潮。
D.海上航行遇到大雾,在心理上与可能出事故等切身担忧拉开距离去欣赏大雾的朦胧,是一种纯主观的有缺陷的审美观。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谈到审美过程中距离过远与距离过近都会造成距离丧失时,分别举了评论家与田汉话剧的例子进行论证。
B.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老子的话和康德的观点都主要是为了论证审美时主客体要保持一个“最合适的距离”。
C.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提到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但其论证目的是不一样的。
D.材料二将“心理距离说”的优缺点对照论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审美视角”的论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不能支持“心理距离说”的一项是( )(3分)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身临其境者难有高致,以其有得失之念在,如弈棋然。
D.对于时代的、合时宜的一切,全然保持疏远、冷淡、清醒。
4.鲁迅说:“青年看《红楼梦》,常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鲁迅这一说法的理解。(4分)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海边农夫”这个例子的内涵和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D 2、B 3、B
4、①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必须保持“最适当的距离”,“距离丧失”(或答“距离过近与距离过远”)会破坏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2分)
②鲁迅批判的青年与老年人都是带着过于功利性的动机去读《红楼梦》,导致“距离过近”,从而破坏了美感,读不出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2分)
5、①内涵:海边农夫受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修养的限制,没有感觉到大海的美丽。(2分)(若答成“农夫离大海太近,没有拉开审美距离,所以发现不了大海的美”只能得1分,因为在第④段,作者已经否定了“审美距离”,选择了“审美视角”。)
②作用:强调要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发现美的能力。(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审讯
[美]奥拉姆
他静静地坐在那儿,等着。他的背轻轻地靠在椅背上,摆在桌子上的双手交叉成金字塔的 形状。他的眼睛盯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冲透过镜子向里监视的警察微笑着,想要他们看到他 的自信和优势。
侦探马库斯 奎尔坐在桌子对面,仔细打量着这个被拘押的犯罪嫌疑人。那种想要证明自 己是最坚强的、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表情,他见过无数次了。每次看到嫌疑人表现出这种妄想的 心态,试图把自己当成审讯室的主人时,奎尔都忍不住想笑。
奎尔侦探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只有两个字:脆弱。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空 气,他们会流血,骨头会折断。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一点点压力就能使他们崩溃。
奎尔慢悠悠地看了嫌疑人一眼。这家伙一直没停止笑,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更像是受 到刻意控制的笑。
奎尔打开桌子上的文件夹。
“请告诉我,瑞恩斯,发生了什么?”
瑞恩斯耸耸肩,说:“我杀了他。”
奎尔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你承认杀了亚瑟 格雷森?”
“我承认。”
“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瑞恩斯断开与侦探眼神的接触,看向天花板。
“他毒害人们。”他说。
“啊……什么?”
"他掠夺那些不幸的人,从卖给他们的违禁物品中获得利益,而他非常清楚那种东西对那些 人意味着什么。他靠着毁掉人们的生活发财,而我鄙视这种对权力的滥用。"他的目光离开天花 板,回到侦探身上,仿佛在观察着奎尔的每一个动作。
奎尔摇晃了一下,发出轻声的嘲笑。
瑞恩斯接着说下去:“人们身上有种特性,他们会仓促地去进行评判,却不愿意花点时间去 理解。他们更注重眼前而忘了过去,他们绝不会问是什么使我……成了社会的异类。我敢保 证,此刻他们在想什么是我最好的死法。”
“你能责怪他们吗?”奎尔问。“当然不能。我违反了规则,现在必须面对由此引起的后果。可是你问到过,我为什么要这 么做吗?”
“我不在乎。"奎尔从椅子上站起来,"老实说,我已经厌倦在这里浪费时间。”
瑞恩斯搓着双手。
“可以理解。我只是想请你再听我说几句。请坐,侦探。”瑞恩斯指着侦探的椅子。
奎尔抿着嘴唇,不情愿地慢慢坐下来。
“很好。现在,要是我告诉你,亚瑟 格雷森不是唯一的会怎么样呢?”
侦探立刻屏住了呼吸。
“唯一什么?”
“格雷森不是唯一死于我刀下的。”
“我会说你在撒谎。”
“随你怎么说,侦探。不过现在,你能不理会那种让一个连环杀手从你手中滑掉的可能 性吗?”
瑞恩斯把双手交叉起来,搭成金字塔形。
奎尔极力控制住自己的呼吸频率,以确保血压不会升高。
“好吧,几个?”
“你认为有几个 ”
“行了,别再跟我玩猜谜游戏了。你为什么要杀他们?”
“因为他们不肯停止。”
“停止什么?”
“停止违法犯罪。”瑞恩斯大笑起来,笑声响得连外面都能听到。
“这倒有趣,"奎尔冷冷地说,压制着想掌掴这个自鸣得意的家伙的强烈欲望,听起来你像是个义务警员。”
“完全正确,侦探。”瑞恩斯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锥子般的目光刺向 奎尔。
“这么说,你的使命是维护公正,哈哈!”奎尔笑道,毫不掩饰轻蔑之情。
“必须有人这么做。”
“难道你不知道警察是国家机器的执法者吗?”
"当然知道。事实上,就在前几天我还遇到了你的一位同事。”
奎尔心里暖洋洋的快意被一阵冷飕飕的寒意取代。
“哦,是吗?那是谁呢?”
“你的搭档,兰德侦探。”
“什么?”
奎尔咬紧牙关,看着瑞恩斯,那家伙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恐怕他不能再同你搭档了。”
“你杀了一名警官?”
“更正一下,一名腐败的警官。”
奎尔伸出胳膊,用手指指着瑞恩斯。
“你……你是个人渣!”
“哇,我料到你会这么说。毕竟,你与兰德、格雷森一起做事,分享好处。”
“哼,你是个妄想狂。”奎尔努力保持镇静,可是他放在桌子下的手却禁不住抖动起来。
“你害怕了吗,奎尔?现在,你那些躲在隔壁监听的同事们正在欣赏你和兰德做坏事的照片。”瑞恩斯再次露出笑容。
“你胡说!”奎尔听到自己的声音变了调。
“告诉我,侦探,你是罪犯吗?”
奎尔感觉到头发都被冷汗湿透了。
“你怎么知道的?我们做得很隐蔽 ”,说到一半时他呆住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我是说……不,我是……”他完全乱了阵脚,不得不再次闭嘴。
奎尔侦探低下头,看着映在光滑金属桌面上自己淡淡的影子。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转过 头,看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同事们正在镜后看着他,他想象得出因为他的背叛而出现在他们 脸上那震惊和愤怒的表情。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警官奎尔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而真正使他陷入 紧张慌乱的则是瑞恩斯提到了格雷森被杀一事。
B. 瑞恩斯以身试法杀死了兰德和格雷森,他鄙视他们这些靠毁掉他人生活发财的人,认为 自己这样做是为社会铲除坏人,维护社会公正。
C. 瑞恩斯承认自己杀人违法,知道必须为此承担相应后果,但他也心怀不平,抱怨世人只看 到自己犯罪的表象,却不过问犯罪背后的原因。
D. 在奎尔对瑞恩斯审讯之前,瑞恩斯已向警方举报了奎尔的违法行为,其他警察也监听了 这场审讯,奎尔的罪恶嘴脸已暴露在众人面前。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瑞恩斯微笑着展现“自信和优势”,奎尔打量着对方“忍不住想笑”,开头部分对双方的细 节描写相映成趣,传达出两人此时的微妙心理。
B. “一直没停止笑”“大笑起来”“笑容突然消失了”“再次露出笑容”,文中对瑞恩斯的这些神 态描写前后呼应,展现了人物情绪的丰富变化。
C. 文中有两处写到瑞恩斯把双手交叉成金字塔形,描写手法相同而用意有别,前者表现人 物紧张中故作镇定,后者表现人物愤怒中有所节制。
D. “我们做得很隐蔽……”“我是说……不,我是……”,句中的几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 续,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真相败露后奎尔的慌乱情状。
8. “审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9. 这篇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这种写法有哪些作用?(6分)
参考答案
6. A【解析】真正使奎尔陷入紧张慌乱的应是瑞恩斯提 到了兰德被杀一事。文中当瑞恩斯提到兰德被杀时, “奎尔心里暧洋洋的快意被一阵冷飕飕的寒意取代”, 继而“咬紧牙关",表明其内心高度紧张,濒临崩溃。
7. C【解析】根据前后文意可知,两处动作描写表达效 果相近,都是表现瑞恩斯的从容自信和对奎尔警官的 蔑视。
8. “审讯”本来指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文中又可 指犯罪嫌疑人对腐败警察的另一种“审讯从全文 主旨上,“审讯“也可以理解为从正义和道德的角度对 邪恶势力的严正“审讯(4分,每点2分。意思对 即可)
9. 人物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通过人物对 话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为紧凑。人物对话是小 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两位主要人物的行为、 性格乃至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对话加以表现 的。人物对话是揭示小说主旨的主要途径。小说张 扬正直正义、批判腐败丑恶的主旨是在人物对话中逐 步揭示出来的。凝练生动的对话增强了读者的在场 感,更易引起读者共鸣。(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 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0-14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骠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
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 霍光传》)
【霍光表字子孟,是票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票骑将军出击匈奴,路经河东郡,回来时,就带着霍光西行到了长安,当时霍光年纪才十几岁,任他为郎官,不久又升到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车马,回宫就侍奉在左右,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到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武帝得了重病,霍光流泪抽泣问道:“如果有了意外,该谁继承皇位?”武帝说:“你不明白上次图画的意思吗?立小儿子,你担当周公的职务。”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方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霍光跟左将军上官桀是缔结婚姻的亲家,霍光的长女是上官桀儿子上官安的妻子,有个女儿年纪跟昭帝正相配,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成了倢伃,几个月以后立为皇后。霍光有时休息沐浴离开朝廷,上官桀往往进宫代替霍光决定政务。上官桀父子位尊势盛以后,颇感长公主的恩德。公主私生活不太检点,宠幸河间郡的丁外人。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求个封爵,霍光不同意。又为丁外人求光禄大夫之职,霍光也不同意。长公主为此对霍光大为怨恨。而上官桀、上官安多次为丁外人求官爵不能得到,也感到惭愧。从此(上官父子)跟霍光争起权来。燕王旦自以为是昭帝兄长,常怀着怨意。再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想为儿子兄弟弄个官做,也怨恨霍光。于是都和燕王旦勾结密谋,叫人冒充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想怎样就怎样,恐怕有些不正常,他乘霍光休假的日子上书。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来送走。奏书送上去,昭帝不肯批复。第二天早上,霍光听说这件事,停留在画室中不进宫。昭帝下诏召大将军。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上奏书的人果然逃跑失踪了,追捕得很紧。这以后上官桀的党羽有说霍光坏话的,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讲了,就计划让长公主摆宴席请霍光,埋伏兵士击杀他,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做天子。事情被发觉,霍光全部诛灭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的宗族。燕王、盖主都自杀了。霍光威震海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到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
“年老”是“上”的形容词谓语,不带宾语,也不修饰后句,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黄门画者”作“画”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 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 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 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错误, 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是假期,不是请假休息。故选C。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临终,将少子托付给他,要他行周公辅佐之事。
B. 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无理请求,因此遭到怨恨,以致后来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C. 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或将发生意外之变;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 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霍光因而威震海内。
【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错误,上官桀弟弟的女儿成为婕妤,算皇亲国戚,但桑弘羊不是,原文只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不能看出他是皇亲国戚。故选B。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倢伃,数月,立为皇后。
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成了婕妤,几个月以后立为皇后。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因,依靠;内,通“纳”,使……进入;倢伃:婕妤。
(2)关键词:辄,于是,就;属,通“嘱”,嘱托;辅,辅佐;毁,诋毁;坐,判罪。
14. 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3分)
不仅要谋杀霍光,还要趁机废昭帝谋反。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要求找出被霍光清除的政敌的“最为严重的罪行”,信息在倒数第二句中,“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可见,他们密谋让长公主请霍光赴宴刺杀,并打算趁机废除昭帝,迎立燕王,故最严重的罪行是谋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怀
白居易
羲和①走驭趁年光,不许人间日月长。
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
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
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
[注]①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离骚》所载,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趁”有抓紧、追赶意思,日月轮转,时间飞逝,不允许人间的岁月多出一分一秒。
B. 颔联承接首联,四季像闪电转瞬即逝,怎能让人不两鬓成霜,上下句内容相关,灵动紧凑。
C. 颈联“荣销”对“枯去”,描绘自然更迭的规律;“壮尽”对“衰来”,道出人事变化的常态。
D.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争教”“无非”等语言浅近通俗,体现了白居易以文为诗的语言风格。
16. 尾联有什么含义?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中庸》中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与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春江花月夜》中写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5.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即景抒情诗”错误。这是一首感怀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哲理诗,阐述了日月轮转时间飞逝的客观现实,劝谏人坦然面对一切,诗中并无具体的景物描写。故选D。
16. ①尾联写作者已经跟自己的身心做了约定,不论困厄、显达,是生是死,都不惊慌忙乱。②作者面对时间飞逝,生命短暂的现实,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人事变化的从容淡然,对命运无常的洒脱豁达。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尾联“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含义是,人的生老病死、命运的困窘和通达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面对穷困通达、生老病死不必惊慌失措。“穷通生死”指的是人生的困厄与显达,生存与死亡,“不惊忙”表现出面对人生命运变化的一种坦然自适的态度。
联系整首诗来看,“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四季转瞬即逝,两鬓成霜是人生的必然,不可逆转;“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指出自然更迭和而人事变化是一种规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要坦然面对接受自然、生命、人事变化,以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穷困通达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
【参考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现在, 形成了中国画诗化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天地山河虽然不具有生命物的生命形式,但它是人们精神生命的养料。正是这些滋养着人类精神生命的养料,才真正成为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意境的源泉和内核。
意境是我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中国艺术的意境都是与作者的情感 的,即作者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润的记忆表象。中国画之所以 ,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
中国的花写画中,特别是文人画中,往往把画的对象人格化, 提高了审美的意境,这在四君于画中尤为明显。以梅兰竹菊象征人们的崇高品格,它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品格替身:( )人们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了这些坚强刚毅的品格,从审美意义上来说,不但它已经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而且也超出现实美的范畴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逐渐 水乳交融 经久不衰 更
B.逐渐 浑然天成 经久不衰 又
C.逐步 水乳交融 经久不息 更
D.逐步 浑然天成 经久不息 又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或凌寒先发,或劲傲冰霜,或挺拔苍劲,或幽谷自香。
B.或挺拔苍劲,或凌寒先发,或劲傲冰霜,或幽谷自香。
C.或凌寒先发,或幽谷自香,或挺拔苍劲,或劲傲冰霜。
D.或幽谷自香,或挺拔苍劲,或凌寒先发,或劲傲冰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但它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了。
B.不但它已经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而且超出现实美的范畴,也超出了艺术美的范畴。
C.它不但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并超出艺术美的范畴。
D.它不但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药汤剂对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深受患者青睐。可是有人喜欢把药房配来的中药饮片在煎前用清水洗一下。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恰当。方剂中,有些药物 ① ,如龙骨、牡蛎等,煎前水洗会造成粉末部分流失;水洗还可 ② ,水溶性有效成分包括饮片自身成分及炮制用辅料成分,如炮制酒大黄、胆南星所用的酒、胆汁等。至于 ③ ,多为药粉,并不是灰尘,而煎药过程足以杀死病原微生物,患者大可不必于煎药前冲洗饮片,以免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
其实,从中药房购买的中药材,都是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其加工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卫生条件已经达标,可直接用于临床。中药饮片在制作过程中就有清洗、除去杂质、晾晒、炮制等一系列程序,所以无需再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选取必要信息,给“中药饮片”下定义,要求不超过60个字。(5分)
18.A 【解析】逐渐:渐渐。逐步:一步一步地(指动作行为有意识有节奏地循序渐进)。根据语境,没有“一步一步”“有意识有节奏地循序渐进”的意思,故选“逐渐”。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此处是指意境与情感融合紧密,故选“水乳交融”。
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经久不息:持续很长时间,停不下来,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程度,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此处对象是“中国画”,故选“经久不衰”。
又:表示重复或继续。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更:更加;越发;再。此处“提高了审美的意境”与前文比起来意思更进一层,故选表递进的“更”。
19.C【解析】根据“梅兰竹菊”的对照,“凌寒先发”是梅,“幽谷自香”是兰,“挺拔苍劲”是竹,“挺拔苍劲”是菊。
20.D 【解析】原句语病有二,均为语序不当。
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都是“它”,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后,故改为“它不但……”。
二为分句语序不当,从逻辑角度,应该先“超出现实美的范畴”,再“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
21.①以粉末物态存在
②导致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
③中药饮片中的粉尘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文“如龙骨、牡蛎等,煎前水洗会造成粉末部分流失”,这是对前文中药饮片在煎前用清水洗一下这样做法不恰当的解释,可知是因为里面的药物有的是粉末状的,据此可填入“以粉末物态存在”。 第二空,是解释中药饮片在煎前用清水洗一下这样做法不恰当的第二个原因,根据后文“水溶性有效成分包括饮片自身成分及炮制用辅料成分,如炮制酒大黄、胆南星所用的酒、胆汁等”,这是强调药物里的水溶性有效成分会流失,据此可填“导致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 第三空,根据后文“多为药粉,并不是灰尘,而煎药过程足以杀死病原微生物,患者大可不必于煎药前冲洗饮片”,可知人们在煎前用清水洗一下是为了洗去里面看起来像灰尘的粉尘,据此可填入“中药饮片中的粉尘”。
22.示例:中药饮片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特殊加工炮制的可直接用于临床的中药材。
【解析】先找出主干句式:根据“从中药房购买的中药材,都是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可整合为主干句:中药饮片是中药材。
再找出中药饮片的特征:根据“都是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可提炼出关键句: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
根据“其加工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卫生条件已经达标,可直接用于临床”,可提炼出关键句:加工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可直接用于临床。
最后把中药饮片的特征换成定语的形式加入到主干句中,最后整合为:中药饮片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特殊加工炮制的可直接用于临床的中药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斗转星移,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方言处境却愈显尴尬。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500万,发起“響應”(乡音)方言保护计划。他一句“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戳中许多人的泪点。余秋雨则认为仅保留于少数几种那些具有丰厚的历史,有较大的人口覆盖面,又具有相当的内涵的方言便足够。而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 麦克沃特则表示:试图保护所有的语言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
以上三人,你更赞同谁?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解析】
一、分析材料
所给材料: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自费近500万保护方言。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人不同的观点。写作任务是:以上三人,你更赞同谁?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人口迁移,越来越多的人说着普通话。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城市新移民的大幅增长,方言这种文化传承正慢慢地呈现出被普通话取代的趋势,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在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更方便。但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这句话唤起不少人的乡愁,也激起他们保护自己家乡话的意识。但也有人认为方言的式微或消失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不必刻意对其进行保护。
抓住材料关键词:方言
二、参考立意
根据材料中三人的不同的观点立意:
(1)根据汪涵的“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立意为:维护方言的多样性和国家战略毫不矛盾,反而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标志;乡土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承和维系着集体记忆,塑造了文化共同体,留住方言,就是传承了地域文化;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而是增强文化认同感。
(2)根据余秋雨的观点立意:仅保留于少数几种那些具有丰厚的历史,有较大的人口覆盖面,又具有相当的内涵的方言便足够。立意为:普通话不搞独霸,要允许少数方言的存在。
(3)根据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 麦克沃特的看法立意:试图保护所有的语言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