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岁末感怀”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在语言上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情味醇厚。
B.陈诗用“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既写出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心绪难平。
C.陈诗的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流离转徙,艰苦备尝。
D.这两首诗都写于岁末辞旧迎新之际,但具体来看,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而陈诗则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
2.这两首诗尾联都用了相同的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乙亥岁除①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③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乙亥:宋高宗二十五年。这年十月,秦桧死后,高宗召回部分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京。岁除:除夕。②更:经历之意。③商量:酝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似觉”点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凸显茫茫身世之感。
B.颔联“客愁新”暗示诗人已有旧愁,羁旅逢岁末,平添上了客居新愁。
C.颈联上句写想象中雪意浓酣、垂垂欲下之景,下句写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
D.全诗以情出景,虚实结合,情景相生,在时空的跨越中开拓了诗的意境。
4.尾联所写情景与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二句有相似的表达效果,试结合诗句简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伊江除夕书怀①(其三)
林则徐
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菀枯②。
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
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
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迭遭打击。1841年6月28日,清政府以“废弛营务”的罪名,将林则徐遣戍新疆伊犁。林则徐冒着严寒,经过四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伊犁。当年,第一次在伊犁过除夕时,回想三年来的遭遇,心情久久难平,作《伊江除夕书怀》七律四首。伊江,指伊犁河。②菀(yù)枯,指荣枯,亦喻指荣辱、优劣等。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时光流逝,节序更替,在不知不觉中又到了一年的岁末除夕。
B.次句写上“天”无心辨识人间的荣辱与优劣,实则暗含对朝廷优劣不分的怨恨。
C.“新幡彩胜”渲染了除夕的热闹场景,又以“晚节冰柯”白喻,表现了坚贞的节操。
D.全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岁时之壮景与诗人的豪情辉映成趣。
6.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和尾联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王建
江上数株桑枣树,自从离乱①更荒凉。
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
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故人多在芙蓉幕②,应笑孜孜道未光。
【注释】①离乱:战乱。②芙蓉幕:大吏之幕府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冬末战乱后的江边的荒凉之景,渲染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表达岁末之时,诗人身在异乡,只能空寄一封书信的无奈之情。
C.颈联描绘出诗人满头白发、生活窘迫、唯有写诗聊以自慰的自我形象。
D.尾联写诗人不顾友人的讥笑,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表达了旷达乐观的情怀。
8.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感怀
赵抃
早是①穷冬逼,那堪客思兼。
事嗟流水远,年愧入春添。
与雪幸同操,惊霜忽到髯。
晚舟前浦泊,何处有青帘②?
[注]①早是:已是。②青帘:旧时酒店门口挂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入手擒题,写隆冬时节,已是光阴逼人,更何况游子思绪让人感伤。
B.颈联连用比喻,形容节操如雪,须发似霜。“幸”字透出诗人的欣慰之情。
C.尾联叙事,写傍晚舟泊前浦,何处可觅得酒家?以问句作结,余味不尽。
D.本诗抒发岁暮时情怀,不重写景,多作心理描写,语言平易,意蕴丰富。
10.本诗颔联手法较为独特,情感十分含蓄,试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①腊夜②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③。
雪声偏傍④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⑤残漏⑥,孤灯落碎花⑦。
二年随骠骑⑧,辛苦向天涯。
注:①桂州:唐代州名,治今广西桂林。②腊夜:除夕之夜。③赊:遥远。④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⑤角:号角。分:区分。⑥漏:漏壸。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⑦碎花:喻指灯花。北周庾信《灯赋》:“蛾飘则碎花乱下,风起则流星细落。”⑧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坐到三更已尽。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
B.五六句叙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
C.最后一联中,写诗人追随曾官至骠骑将军的名将霍去病宦游到桂州。此诗就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不点自明。
12.请结合全诗,简述诗人“辛苦”的原因。
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诗的《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表达了除夕夜的平常感受,也将他乡游子的真实感受抒写得淋滴尽致。
B.高诗的“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诗人“独不眠”,令人想到团聚的守岁景象。
C.崔诗首联“三巴路”“万里身”虚实结合,写出了巴蜀的山川形势,给人以萧瑟之感,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情怀。
D.崔诗颈联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感情细腻,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
14.这两首诗都是写除夜之作,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D “王湾借此诗表达了对新年的忧虑”错误。王湾的诗总体上和谐优美,富有哲思,尤其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只在尾联表达了淡淡的乡愁,所以并没有表达对新年的忧虑。
2.①相同的手法:都用了虚写。王诗虚写家书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陈诗虚写自己要在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②不同的情感:王诗借此表达了淡淡地乡愁,陈诗借此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和结束漂泊生活的盼望。
3.C “想象中”错,颈联的上句描绘的是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实景,而非想象之景。
4.①都运用对写(或者联想与想象、反客为主)之法。②不写自己在异乡思念家人,却写家人在家中思念自己。③都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抒情含蓄委婉而动人。
5.D“岁时之壮景与诗人的豪情辉映成趣”错误,依据最后一联“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此时正逢战争,正是中原民众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日子,谁还能高枕无忧,安心地喝着醇美的屠苏酒沉醉啊。体现的是作者奉劝国人振作抗敌的忧国忧民之情。故“诗人的豪情”理解错误。
6.①颔联,“裂碎肝肠”写诗人的被贬的痛苦心境,“借柄门户”是说自己客居他乡、无家可归,“怜”和“笑”是诗人白嘲。表现了诗人心怀救国之志却不被理解,惨遭贬谪,无家可归的悲愤难言的痛苦。
②尾联,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情怀,奉劝国人眼下正是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要忘记战败的耻辱,要卧薪尝胆,志图恢复,绝不能因新春佳节而豪饮作乐,高枕无忧。
7.D“尾联写诗人不顾友人的讥笑”“表达了旷达乐观的情怀”错误。“应笑孜孜道未光”意为那些身在大吏幕府的故人,应该会笑我虽然在不倦追求,但前途依然黯淡无光。由此看出“友人的讥笑”只是诗人的猜测,并非实有。表达的情感是苦闷与无奈,并非旷达乐观。
8.(1)流落异乡、难归故土的凄苦。(2)生活窘迫、怀才不遇的苦闷。(3)光阴虚掷、壮志难酬的无奈。
9.D“语言平易”错。“平易”是浅近易懂的意思,本诗颔、颈二联是典型的“诗家语”,与散文语言、日常语言大不相同,对学生而言不仔细揣摩难以理解,因此不能说“语言平易”。
10.手法:颔联上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往事比作流水,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
情感:①诗人感慨往事如流水,引发诗人时光流逝之叹。②春天将至,年龄虚长一岁,叹自己功业无成,令人惭愧。
C “写诗人追随曾官至骠骑将军的名将霍去病宦游到桂州”说法错误,霍去病是西汉人,戎昱是唐代诗人,不同时代,诗人不可能追随曾官至骠骑将军的名将霍去病宦游到桂州。此处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12.① 时间:正逢腊夜,除夕守岁。 ② 空间:远在桂州,思乡难寐。 ③ 环境:所见所闻,倍显冷清。 ④ 心境:宦游他乡,孤寂悲凉。
13.C“崔诗首联‘三巴路’‘万里身’虚实结合”分析错误。两者皆是实写,并非虚实结合,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14.相同:两者都是触景生情,通过自己的羁旅见闻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同:《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域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且用“对写法”表达除夕夜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及内心的孤寂。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并通过景物烘托纷乱、凄凉的心情。诗歌从各个角度,对不同事物的描写表达出起伏的情感,借景抒情,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