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和平愿景”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息兵
韩 偓
渐觉人心望息兵,老儒希觊见澄清。
正当困辱殊轻死,已过艰危却恋生。
多难始应彰劲节,至公安肯为虚名。
暂时胯下何须耻,自有苍苍鉴赤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从诗人逐渐感受到大多数人希望“息兵”的角度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B.首联下句,“澄清”常用来形容清澈、清亮,这里指平定祸乱、恢复秩序,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C.颔联,希望老将不要过了艰险之后就丢掉当年保家卫国、勇猛杀敌、敢于牺牲的优秀品格。
D.尾联,用韩信的典故,劝慰老将们受辱不可怕,自己苍苍的白发能证明拥有的赤忱之心。
2.诗歌颈联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①·其六
[唐]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②。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③,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塞下曲: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其他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五言律诗。此题一作《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骎骎(qīn):马走得很快的样子。③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写边疆的环境:北方凛冽,白草凋敝,胡人的战马跑得快。
B.颔联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C.尾联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的感叹,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D.全诗表现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4.本诗颈联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徐陵(南朝)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①星旗:星名。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③云阵:军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先照应题目,然后点出边关战士的思家之情,“三五”指十五日。
B.五、六两句写星星映照着疏勒之地,军队开进了祁连山,突出了战事的紧张。
C.七、八两句写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以至于战士自己已经记不起从军征战了几年。
D.本诗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情感。
6.前人论此诗,认为“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两句写得委婉别致,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间。
B.这首诗描写了闺中少妇与塞上征人两地相忆的情感。
C.“今春意”和“昨夜情”,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
D.本诗通过描写闺中怨情,直接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求和平的心愿。
8.颔联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边
尚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嗅”字描写了饥饿的马匹于枯草处觅食的细节动作,暗示军队供养不足,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
B.颔联写出了从广袤天空吹来的西北风,营造了阴冷、荒寂的环境,为下文生活和作战做了背景铺垫。
C.颈联虽点明了作战激烈带来的巨大流血牺牲,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唐朝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本诗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10.结合诗作内容,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鉴赏本诗。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胡马客①歌
李白(唐)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②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注释]①胡马客:指唐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招募的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李白曾在幽州客居,本想投奔安禄山军前效力,后见其有不轨之心,遂离去。公元775年11月,安禄山起兵造反。②赪(chēng):红色。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幽州胡马客吟》是乐府诗旧题,李白此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叙写时事,表露心声。
B.作者善于抓住典型特征刻画人物,如“妇女马上笑,颜如赦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四句,就生动地刻画出军中女战士能征善战,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
C.诗人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用汉代“匈奴”犯边的故事影射那里或将发生战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D.结尾“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两句,是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道出了戍边将士厌倦战争,渴望过安足生活的心声。
12.唐代诗人张籍《没蕃故人》中的“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句与李诗中的哪一句描写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简要分析异同点。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榆河①晓发
[明]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纟需者②,空惭旅鬓斑。
【注】 ①榆河:在今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纟需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纟需。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纟需而去。”纟需,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D.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14.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
(唐)杨巨源
两河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歧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16.后世诗家评论此诗,认为颔联描写非常传神,从多个角度刻画出了征人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D“尾联,……劝慰老将们受辱不可怕”错误。“暂时胯下何须耻,自有苍苍鉴赤诚”这两句是说,像韩信那样不得志时,曾一时受胯下之辱,不必觉得有什么可耻,相信苍天会证明自己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此乃被贬官外任时的作品,见其忍一时之辱存赤诚之心,以图报效唐室之志。并不是劝慰将士的言语。
2.意思:即使在国家困难重重的时刻,都应该始终坚守着坚贞的节操,到了和平的时代难道还能看重毫无意义的虚有的名利吗。
情感:①表达了诗人赤诚的报国之心;②表现了诗人坚守节操,矢志不移的理想;③表达了诗人对于追名逐利人的不耻、厌恶之情。
3.B “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情感理解错误。颔联写戍边老将凝望秋月,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凄楚之情。并不是边将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4.(1)颈联选取铁衣、战马两个战场上常见的意象。
(2)铁衣因经霜露而显得更为沉重,战马因饱经年岁而显得苍老。
(3)两句通过铁衣和战马两个意象形象表现了戍边将士对战争的厌倦和渴望归家的心情。
5.C“以至于战士自己已经记不起从军征战了几年”分析错误。正确的理解是:目前的战争气氛还是很浓厚,不知道我还要从军多久?
6.虚写。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7.D“直接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表述错误,应该是通过描写闺中怨情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8.(1)借月抒怀(借景抒情),远隔千山万水的征夫和思妇,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互相思念;(2)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既实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虚写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月下双照的景象,突出了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9.C“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诗歌颈联没有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主要突出战争的残酷。
10.①以乐景衬哀情。“桃花暖色中”以乐衬哀,抒发了思乡之情。
②对比。本诗现实与梦境形成对比,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③虚写。通过梦境虚写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
11.B “就生动地刻画出军中女战士能征善战,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错误,应是“表现了边塞的风土人情”。
12.与“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同点:“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只写了战后的现象:因为全军覆没,战后驻地的营帐都无人收拾,失去主人的战马因认识残破的军旗而从战场上归来,侧面反映了战争的凄惨景象。
相同点: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战争的惨烈。
13.B “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手法。
14.(1)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②善于炼字:“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④“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15.D “悲凉”错误,这一情感在诗中没有体现。这首诗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作者所处时代人民期盼和平的共同心愿。没有体现“悲凉”。
16.①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②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③以点带面。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