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古诗词三首
纯朴的乡村
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幅和谐的画卷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 (《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诗意: 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这两句诗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的景象,以动衬静。第三句是说农民或忙于农事,或正在午间休息,“日长”而又“无人”,显得村中平和宁静。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情景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的第三句描写静景,第四句描写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更加凸显出乡村农忙时的幽静。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金黄 肥
静态美
雪白 稀
日长 无人
动态美
惟有 飞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
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从题目来看,《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
“宿”指住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投宿的地方。从题目来看,这首诗写了诗人投宿徐公店的所见所闻。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诗意: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诗意: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两个词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儿童为什么没有追上黄蝶呢?
因为蝴蝶是黄色的,它飞进了同样是黄色的油菜花中,令儿童眼花缭乱,分不清哪里是油菜花,哪里是蝴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能不能换成“逃”,为什么?
从表面上看可以换,黄蝶躲避儿童的追赶,用“飞”字显然不合情理,用“逃”反而更准确。然而实际上,“飞”字的精妙之处恰在这里,黄蝶飞入黄色的菜花显然不是在逃,而是在和儿童捉迷藏。儿童“戏蝶”反被“蝶戏”,真是妙趣横生。
篱落 径
静态美
树头 新绿
急走 追
动态美
飞 无处寻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 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 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 等传世。
本课《清平乐 村居》这个题目怎么跟其他两首诗不同?
因为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标题。很多词的题目,都由词牌名和标题两部分组成,用间隔号隔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醉里”是说谁醉?为何而醉?
说的是“翁媪(老翁和老妇)”醉。
他们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因为喝酒而醉;
②因为美好的景色而醉;
③因为家庭的和谐而醉;
④因为小儿子的调皮、讨人喜欢而醉。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写了几个孩子?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写了三个孩子。大儿子锄草,二儿子编织鸡笼,三儿子剥莲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喜”在这首词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喜”字不仅有“喜欢”之意,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和温馨的气氛使这首词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茅檐 低小
环境 乡村之美
溪上 青草
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
环境 人情之美
中儿—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无忧无虑生活之趣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同学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