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人们通常持比较苛刻的态度,既希望看到影视改编的创新与超越,同时又本能地维护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权威。所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的几乎每一次影视改编和传播都会成为热门的文化事件,剧情、主题、人物形象,哪怕一句台词都有可能引发人们的争议。
文学经典是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检验而确立下来的文学精品,经典作品的文学高度、文化价值、历史地位及其象征属性决定了它的传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对于保存艺术成果、传承优秀文化、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不可替代。而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凭借着影视媒介手段多样、受众广、影响面大、技术多元的优势,极大地增强了经典的传播力度,唤起了人们对经典的热情,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如果影视改编只是将文学经典作为素材,毫不吝惜地分割肢解原著的故事与情节,无所顾忌地改变原著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定位,无视原著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那么势必在改编和转换过程中,失去文学经典的情感深度、思想内蕴和艺术特性,把它们制作成了文化快餐。如果受众未曾阅读过原著,看完如此改编的影视剧之后,不但不会增加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反而会被带入认知经典的误区。夏衍先生曾提醒说:“即使从名著改编的电影,也先设想观众根本没有看过原作。”
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著、评论、研究对文学经典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的认定,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对文学经典的或系统或广泛的传播,各种艺术门类对文学经典的主题情景、故事寓意、人物形象等不同表现和诠释,促使人们积累了较为深厚也较为稳定的经典认知,在面对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时,能自觉地树立起“把关人”的意识,一旦影视改编突破了内心对经典认知的基本原则,他们自然会站到对抗的立场上。每次文学经典影视传播所引发的激烈的经典保卫战中,都有很多人严厉批判那些冒犯经典内涵的颠覆性恶搞,反对改编过程中经典价值的消解和功利主义的侵袭,这些都是人们内心深处经典情结的表现。
文学经典无限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影视改编大有可为。但是,对文学经典意义、价值和权威的守护是影视改编的底线,无论以何样的改编理念、改编模式、改编风格进行文本转换,恐怕都不能任意逾越这一底线,都不能轻视文学经典的宝贵价值。
2.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学经典是经过岁月沉淀而留存下来的文学精品,它具有保存和传承优秀文化艺术、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等重要作用。
B. 文学经典的传播总是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这是由原著的文学高度、文化价值、权威地位及其象征属性决定了的。
C. 文学经典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的固有认定,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系统而广泛的传播,各种艺术门类对文学经典的主题情景、故事寓意、人物形象等不同表现和诠释,使人们对文学经典形成了深厚而稳定的认知。
D. 文学经典的内涵无限丰富,对其主题情景、故事寓意、人物形象等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和诠释,所以影视改编大有可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 人们对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剧的态度苛刻,因而自觉地维护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权威。
B. 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是把文学经典和影视剧这两种有着不同介质和表现形态的艺术样式进行转换,势必带来内容和意义的改变。
C. 改编者受到特定的文化语境与复杂的文化生产关系的影响,从而决定了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挑战性。
D. 由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一经传播都会引发激烈的经典保卫战,这是人们内心深处经典情结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收,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谋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3分)( )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B.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D.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溪 兴
杜荀鹤【注】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杜荀鹤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晚年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5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看空缺部分。(6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___。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期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麦 收
孙 犁
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树阴里。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声。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挖沟!”大家一齐大声地回答。
“对了。驻在咱村的队伍,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秆分好段,用铁铲划上印,说:“来吧,两个人挖一段,一把铁铲一把镐。”
“嘎勾——”东边响了一声枪。妇女们拖着铁镐和铲从道沟里跳上来,向东边张望。枪声响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也越来越近了。二梅的脸有些青白。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炮弹炸碎我们的土地,土地飞到半天空,那里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黄的麦穗!二梅知道这是敌人的炮,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受了伤呢?她喊道:“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担架,预备鸡蛋和水!”
当她们抬了几副担架回来,枪声停了,那一团烟也远了。但是枪声很响很急,二梅知道这是我们的军队追赶敌人了。她们很快向那里跑去。我们的军队把敌人赶回窝里,才停下来。二梅她们抬回受伤的指导员和他那矮矮的通讯员。这两个同志去夺敌人的重机枪,受了伤。她们把夺来的重机枪也放在一副担架上,还空着一副担架。她们回来,路过二梅家的地边,爷爷正靠在一个捆了牛腰粗的大麦个上等候,他担心他的孩子,眼望着东边的路。二梅说笑着回来了,看见爷爷,她说:“把麦个放在担架上,我们给你抬回去!”老头子听了孙女儿的话,真的把麦个放在担架上,飞快地往村里去了。
第一副担架上是指导员,第二副担架上是通讯员,第三副担架上是重机枪,第四副担架上是麦子。老头子跟在后面,打着火抽着烟。太阳已经有一半落到远远的西山里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老鹰。
晚上,奶奶又把饭放在那里,小桌上却有了白面饼。爷爷回来,二梅回来。奶奶说:“你今儿个更有功了,奶奶给你烙了白面饼,快点吃!”二梅说:“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导员和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二梅带了自家的饼还有别人家的鸡蛋到指导员那里去,指导员和通讯员的伤口全包扎好了,躺在院当中月亮地里的软床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第一段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小麦黄梢”的描写,为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创设了特定的环境。
B 小说的环境描写,“薄薄的小麦的香味”,如“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等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满目疮痍,不是以表现祖国山河的美丽为主。
C 文中孙犁给他笔下的青年妇女们赋予了灵幻、灵动、脱俗的诗意的美。这些青年妇女与传统的旧式农村女性的形象不同,她们质朴、脆弱,知道自己的未来,热爱自己的家园。
D 文中有残酷的战争场面,有表现伤员痛苦的直接描写,强化了战争的血腥与残忍。
E 小说的描写具有诗情画意,这种描写源自对祖国大地的爱,是为了突出人性美和人情美。
(2) 文章划线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6分)
(3)最后一段通过二梅之口交代了她的身世,有何作用?(6分)
(4)这篇小说的构思、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任选一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汤显祖的理想王国
杨晓光
他是戏剧家。一部水墨流香的《临川四梦》自问世起,便注定要惊世骇俗,成为传世经典。他是文学家。几百篇的诗文,或柔美,或铿锵。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他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他不附权贵,爱民如子,用理想支撑起自己的信仰大厦。
他,就是被后人誉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汤显祖。
公元1550年,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聪慧,五岁就能毫不费力地对对子,十二岁即会作诗,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就有了自己的诗集,正所谓“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不到三十岁,汤显祖文才已名播天下。
二十六岁那年,怀揣着理想抱负的汤显祖从抚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京国子监游学的道路。对汤显祖而言,这是一段“一汪春水漾华年”的欢乐时光。烛光摇曳的开元寺里有他纵谈古今的身影,波光点点的水阳江上有他摇荡小船的欢情。醉里唱歌踏舞,月下赋诗赠答。此时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蟾宫折桂之门仿佛已为他洞开。
取得功名,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汤显祖没有低下高傲的头。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斩断浮华也要洁身自好。结果可想而知,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月里,汤显祖两次会试,两次落第。可倔犟的他从未感到后悔。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但是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与平步青云的政坛之路擦肩而过。
公元1593年3月,春雨潇潇。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上,匆匆走来几名男子,走在最前面官两年后由于政令调整而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汤显祖早已认清了官场的腐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小小的遂昌山城,满目云海树烟,四周层峦叠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橙黄橘绿。不过,景色虽美,却因其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地少田薄,赋寡民稀,乃至于“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殆不成县”。面对这一切,汤显祖没有丝毫的退却!他满怀着一腔爱国忧民的热情,要把这座美丽却贫瘠的小城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改革吏治的实验地。
他推行教育,捐资励学。走马上任的第三天,汤显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展现眼前的是,惟一的县学讲堂破败不堪,学生无所诵读,习射没有场地。兴县先兴教育。重建书院和射堂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把自己的俸银先捐献出来。五月破土动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学舍落成,他亲自取名“相圃书院”,遂昌县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所正式学校。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生授课并和师生共同讨论的身影。昔日破败的讲堂里,重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他力行生产,奖励农事。他常常巡视山野村头,与采桑采茶耕作者为友,和他们亲切交谈,同食同饮。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缓征赋税”,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汤显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昔日的僻瘠之地很快兴旺起来。
1598年,又一个春雨潇潇的季节。看透了朝政腐败的汤显祖,决意弃官而去。消息传到遂昌,老百姓自发整装北上,苦苦挽留这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扬州码头,汤显祖挥泪写下“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瞧行李,稚子牵船云水间”的诗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辞官回家的汤显祖,潜心创作他的“临川四梦”。此时的汤显祖,虽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会理想。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丽画卷。
尽管汤显祖所处的黄昏时代最终无法让他的理想变成现实,但凝聚在他众多作品中的思想,以及他所坚守的信念,依旧穿越漫长的岁月时空,呈现出摄人心魄的美丽。四百年过去了,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5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并没有完全认清官场的腐败,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遂昌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如“推行教育、捐资励学””“力行生产,奖励农事”等。
B.“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 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两个句子中“美梦”,含义完全相同。
C.“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一句的意思是汤显祖的诗文是精彩的,体现了汤显祖作为一位流传千古的文人的才华。
D.年轻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对蟾宫折桂充满信心,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上层统治集团谋求私利的牺牲品。
E.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死后,科举考试的风气得以转变,汤显祖也得以考中进士,但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屡屡失去被提拔重用的良机。
(2)文章主体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汤显祖的事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3)试分析文章1-4自然段在写法上的特点及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4)汤显祖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社会不良因素的“灰色污染”是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 因,因此,让孩子远离“灰色污染”,家长、社会责无旁贷。
B Wi—Fi产业各个环节的机构济济一堂,讨论了Wi—Fi产业的推动和发展、Wi—Fi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建设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等问题。
C 我国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登顶并徒步到达南北极点的第一人王勇峰,是中国登山界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的登山经历人们总是津津乐道。
D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是一个覆盖面、影响面巨大的文化,是一个独树一帜并拥有巨大的影响与声誉的东方文化。
15. 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逆境激发起人开发时效的紧迫感
②处于顺境的人往往八方应酬,事务缠身,不免杂事相扰,难以排除无效时间,降低了时间的使用效率
③而且逆境往往能使人更加深 刻理解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更大的时间安排灵活性,更好地促人去珍惜利用
④相比而言,身处逆境却有时间优势,置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不顾,集中精力思索追求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拟写一句话新闻。(6分)
记者日前从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获悉,应墨西哥国防部邀请,由北京卫戍区仪仗大队选派36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今日从上海启程赴墨西哥参加墨独立200周年庆典阅兵。据了解,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军队都将派出相同规模的方队参加阅兵活动。这是解放军仪仗部队首次走出国门远赴海外参加活动,旨在体现我对中墨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表明我军参与国际多边友好交流活动的积极姿态,展示我与各国军队增进了解、推动互信,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良好愿望。(不超过20字)
17.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5分)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 徐志摩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