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少年闰土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创作背景
因为在衰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农民生活在封建政权的压迫剥削、愚弄、毒害的环境下。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所以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生字词语
1、郑:zhèng(郑重、郑国、郑州)
2、拜:bài(拜年、祭拜、对拜)
3、租:zū(收租、租房、出租)
4、厨:chú(厨师、下厨、厨房)
5、毡:zhān(毡帽、毡布、如坐针毡)
6、羞:xiū(害羞、怕羞、羞涩)
7、撒:sǎ(播撒、撒种、撒谷子)
8、缚:fù(束缚、绑缚、作茧自缚)
9、猬:wèi(猬集、小刺猬)
10、伶:líng(伶仃、伶俐、伶人)
11、俐:lì(伶牙俐齿、口齿伶俐)
12、窜:cuàn(窜改、逃窜、东跑西窜)
多音字
正:zhēng (正月)zhèng (正常)
撒:sǎ(撒种)sā(撒谎)
供:gòng(供词)gōng(提供)
近义词
郑重——慎重 讲究——重视 允许——许可
盼望——希望 熟识——熟悉 伶俐——机灵
希奇——稀罕 无端——无故 凶猛——厉害
一望无际——无边无际
反义词
郑重——轻率 讲究——随便 允许——禁止
熟识——生疏 凶猛——温顺 伶俐——笨拙
新鲜——陈旧 危险——安全
词语解释
1、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2、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求保佑。
3、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4、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5、弶:一种捕捉鸟兽的工具。
6、明晃晃:光亮闪烁。
7、许下愿心:即许愿。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
8、秕谷: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
9、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10、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句子赏析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话写出了闰土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这也是“我”头脑中经常浮现的一幅画面。首先从景写起,“深蓝”“金黄”“碧绿”写出了画面的色彩鲜明,从天写到地,空间广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活泼、高大。接着,对闰土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又刻画出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整段话,先景后人,先静后动,人景合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情景。
第二部分(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相识的原因。
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第四部分(6——18自然段):写闰土跟我讲农村的生活趣事。
第五部分(19自然段):写我和闰土分别的情景和互送东西。
课后习题
1.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不同情境下的“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月下看瓜刺猹时机智勇敢;初次相识时健康朴实;给我讲故事时又让我感觉到他“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2.闰土给“我”讲了几件有趣的事情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事
(1)、看瓜刺猹。
(2)、雪地捕鸟。
(3)、海边捡贝壳。
(4)、沙地看跳鱼。
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与中年的闰土做了巨大的对比。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