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教学设计
课题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掌握“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 3.养成读经典的习惯。
重点 了解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难点 掌握“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人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相文化的基本面貌。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感受《经典常谈》带给我们的魅力。 学生思考 本环节通过教师解释《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书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把握基础 1.根据课下预习,介绍作者及作品。 2.根据课下预习,介绍内容。 3.根据课下预习,介绍创作背景。 4.整体把握本书艺术特色。 二、选择性阅读 1.什么是选择性阅读呢? 2.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三、章节梳理 教师帮助学生对章节进行整体梳理,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了解。 四、其他阅读方法 除了上述阅读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本书呢? 1.圈点勾画批注法 教师举例《说文解字》、《周易》、《诗经》,讲授批注法 2.思维导图法 对每一篇介绍的典籍,用思维导图画出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对典籍的由来、观点、价值一目了然。 五、专题探究 读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课堂检测 1.《经典常谈》是 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 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建议采用 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等。 3.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 歌,前者是 唱,后者是随着 唱。 4.儒家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 、 等等。 5.“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 》,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 ,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 学生根据课下所学内容回答问题,整体感悟 学生根据课本进行整理。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学生做笔记,学习批注法 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法 学生写文章,感悟阅读经典的意义。 回答问题 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教师归纳整理,给学生整体印象,引起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本环节通过浏览课本,整体梳理选择性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帮助学生们阅读。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的、具体的感知章节,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章节进行课下阅读。 本环节通过举例讲解,使学生学会批注法,学会细节阅读。 本环节通过举例讲解,使学生学生画思维导图,从整体角度进行学习。 本环节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会选择性阅读,读好《经典常谈》。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虽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大路上去。”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
课后反思 亮点:结构清晰,层次明确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建议: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同步练习
一、语言表达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
二、填空题
1.《经典常谈》是____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_的著作。
2.《经典常谈》全书共______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___________、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3.朱自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___________”的传说。
4.《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6.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_________造的。东汉___________编写的《__________》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7.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讲八卦的便是《________》这部书。
8.《___________》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份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份是君臣相告的话。
9.《___________》被称作“诗三百”,现在实存__________篇。
10.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__________所作的《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1.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
2.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步练习答案
一、语言表达
(1)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二、填空题
1.朱自清;传统文化经典
2.13;《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诸子百家
3.现代的、科学的;经书都是圣人所作
4.普及性;通俗性
5.板着脸说话;平铺直叙
6.仓颉;许慎;《说文解字》
7.《周易》
8.《尚书》
9.《诗经》;305
10.戴圣;《小戴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示例:《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2.示例:杜甫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共43张PPT)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堂导读
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人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相文化的基本面貌。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感受《经典常谈》带给我们的魅力。
名家评论
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副冲淡爽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典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常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吴小如
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若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如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钱伯城
名家评论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的“经典”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
——叶圣陶
此书为古籍之导言,浅明精要,宜于中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柴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内容简介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
创作背景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
艺术特色
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
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④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
选择性阅读
什么是选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关注点密不可分。
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①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根据书中吸引你的地方,进行取舍。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
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 《<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已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选择性阅读
②根据目的进行选择。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 《<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
选择性阅读
③根据目录进行选择。
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很多书新增了再版序言,序言中大都会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阅读方法,交给你阅读本书的“钥匙”,你也不妨认真看看这些序言,从中获取阅读“捷径”。
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选择性阅读
目录扫读
章节梳理
1.《〈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章节梳理
2.《〈周易〉第二 》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章节梳理
4.《〈诗经〉第四 》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5.《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章节梳理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章节梳理
7.《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章节梳理
8.《〈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章节梳理
9.《〈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章节梳理
10.《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章节梳理
11.《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章节梳理
12.《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章节梳理
13.《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阅读方法
除了上述阅读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本书呢?
1.圈点勾画批注法
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考察,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阅读方法
原文: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①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②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①“划时代”说明该书在时代中的重要程度之高。
【名词科普】“字书”指以字为单位,解说汉字的形体、读音、意义的书籍。
②句体现出许慎作《说文解字》时细致的特点。
③句展现了许慎在说解中参考的文献多、丰富。
阅读方法
原文:
《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①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②《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
①句中的出处是《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②“《易》”“亦”之分,区别极大。可见作者对古代文献甄别辨识精到严谨。
阅读方法
原文:
③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④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
③战国末期,动荡的政治局势衍生出了诸子百家的学说。
④可见如今的《易传》并非最原始的《周易》内容,是儒家借力发挥的结果,体现出儒家适应性强,能随时代潮流而逐步发展的特点。
阅读方法
原文: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②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竟胜。③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①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描述了诗歌的历史渊源,表现了诗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②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能带动读者的想象力,感染力强。
③句描写了传说中人们表达情绪志向的一系列行为,可见前文作者的想象并非空穴来风,体现出朱自清严谨的治学态度。
阅读方法
除了上述阅读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本书呢?
2.思维导图法
对每一篇介绍的典籍,用思维导图画出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对典籍的由来、观点、价值一目了然。
《说文解字》
《周易》
《尚书》
专题探究
读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专题探究
“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范文:
而且,在当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某种迫切性。青少年时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不是小问题。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首先是不读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以外,没有时间、精力,也无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其明显的愉悦性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当下中国读书市场上这样的“新袋子”、“红纸”包装,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经验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上当,但吃下去的却是“烂肉”、“酸酒”,仰赖这样的“快餐”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的内在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王大磊在《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一文中写到:“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已经有无数的前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也必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书籍自古流传,比如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庄,印度的吠陀、佛典,西方的圣经等等。许多世纪以来,经典著作成为创造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力量,是一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论语·季氏》中有一段陈亢与伯鱼的对话,其中两句写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诗》《礼》就是两部经典作品,体现了孔子对经典作品的重视,从中可以学到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使人更健康。根据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最新研究,研读文豪莎士比亚、乔塞及华兹渥斯等人的巨着,不仅有助脑部灵活,还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习总书记在会见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个人有哪些爱好”提问时回答:“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经典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精华,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每个人有义务有责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课堂检测
1.《经典常谈》是 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 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建议采用 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等。
3.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 歌,前者是 唱,后者是随着 唱。
4.儒家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 、 等等。
5.“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 》,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 ,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
朱自清
仓颉
说文解字
选择性阅读
乐
随口
乐器
宗教仪式
社会风俗习惯
战国策
春秋
课堂小结
学会选择性阅读,读好《经典常谈》。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虽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大路上去。”
课下作业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
板书设计
经典常谈
基础知识梳理
选择性阅读掌握
章节梳理
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根据目的进行选择
根据目录进行选择
探究意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