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6:24:34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
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
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
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
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
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
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
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
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
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
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
“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
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
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
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
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
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
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
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
“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
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
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
“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
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HB01B+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本质的原因是…”分析错误,本质的原因应该是超越意识,即白居易在久经宦海沉浮、遭遇政治倾轧之
后,人生观、处世态度、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一种超越,一种境界。而“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只是他
当时的处境,是他的人生经历,属于“形迹”,只是诱因)
2.C(“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错误,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并不是真的舒适,而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根据材
料二第二段“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造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可知。另外,
宰相章悖观诗贬苏轼的故事是“据说”,未经考证,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陈述)
3.D(A、BC三项均表现出苏轼不以利禄萦心,超然酒脱、恬淡悠闲的心境,D项则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漂泊不
定、匆匆无常的感慨与怅惘)
4.①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
②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每点2分)
5.①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②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
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每点2分)
6.B(“却没有尊老的美德”理解错误,通过下文可知,陈亮是想改变老汉顽固、保守的性格)
7.D(“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浓郁的抒情性”分析错误,本篇小说并不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浓郁的抒情性,这是第
一人称所具有的特征)
8.①描绘了一幅春天里乡村村民吃早饭的日常生活图景,营造了生气勃勃又祥和的氛围。②引出下文陈亮与
老汉之间的对话,为老汉与陈亮之间的打赌做铺垫。(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9.第一问:①先是害怕、反感,烦恼:别人问他身高与体重时,老秋大叔“笑嘻嘻”“乐呵呵”,但有人问岁数,他就
又烦又恼。②接若是生气、恼怒:陈亮故意问他岁数,老秋大叔讽刺、挖苦陈亮并与之打赌。③最后是激动、
幸福并真诚地认错:填表时,陈亮问他年龄,他响亮地回答,向陈亮说对不起并且认输。(3分)第二问:展现
了老秋大叔从顽固、保守到豁达通畅的转变过程,体现了新时代的农民心态的积极变化,启示人们时代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也要与时俱进。(3分)
10.C(原文标点:夫灵源胜迹,曾几何时,寥寥无闻见于人,使复有子廉辈醉卧其间,又谁复识之耶?为之一
长啸。)
11,C(两句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前一句正常语序为“汝为何者”,后一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
12.A(“同游衡山的二位先生”错,根据原文“半江日:‘此境隔世,何谢桃源?世短心长,吾不能明,目极心醉而
去。”和“大石日:‘此所以厉吾肠胃也。’”可知,原文是说涂先生把衡山看作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郑先生把
冰雪当作磨炼自己的意志的工具。而非“二位先生”都这样认为)
13.(1)各自更换了衣服,恰逢天空刚刚雪后初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心情愉快、身体轻捷。(关键点“会”“霁”
“自觉”各1分,大意1分)
(2)我问他:“难道冰块不冰牙齿吗?”大石先生说:“这是磨炼我的肠胃的方法啊!”(关键点“无乃”“所以”
“厉”各1分,大意1分)
14.①记与同游者在衡山的游览行为。②记衡山上的景物和人物。③记自己游衡山所感。(每点1分,意思答
对即可)
【参考译文】
今年十一月,我从白沙出发到临蒸去,从南面远望衡山的各个山峰,感觉神清气爽,心魄飞驰,好像灵魂已
经不在身体里面了。(我)和豫幸府的涂先生、永丰县的郑先生一起去(游览衡山)。在这个月的阴历最后一天,
祭祀了神岳祠,我们就住在了衡山。各自更换了衣服,恰逢天空刚刚雪后初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心情愉快、身
体轻捷。从东北方向的山路去观赏水帘洞,在寿宁宫停下来。半江先生说:“这个地方远离尘世,哪里比不上世
外桃源呢?人生短暂,但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既然)我不能完全达到人生的目标,(那就)欣赏美丽的景色心
醉神迷后再离开吧!”半江,是涂先生的别号。沿着西南方向的山路游览了几座山峰,接近了上封。冰片和霜雪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HB01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