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通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维新运动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图三 维新思想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
1、背景
戊戌维新运动
1. 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马关条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维新运动
2、代表人物
人物: 康有为
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维新运动
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改制为旗号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可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弊端: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也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代表人物
人物: 梁启超
代表作品: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
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维新运动
3、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标志: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维新运动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4、结果:失败 表现
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斩杀与菜市口,史称“ 戊戌六君子”
③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均被废止。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维新运动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各国变法而未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①守旧势力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维新运动
①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积极影响
1898 年,光绪帝颁布的“ 明定国是” 诏书指出:“ 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岂真能制梃(提着木棍)以挞(打)坚甲利兵乎 ” 由此开启的是(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运动 C.百日维新 D.清末新政
1898 年,光绪帝颁布的“ 明定国是” 诏书,标志着百日维新开始,C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
1895年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排除B项;
1901年清末新政,排除D项。
下图为《1840-1900 年中国重大史事示意图》。下列全面概括出示意图内容的是( )
A.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B.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C.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进行努力D.农民运动因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根据材料可知,从1840-1900年,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兴起,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等,C项正确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了“戊戌维新运动”相关内容后所做的总结。其中④属于( )
A.历史原因 B.历史史实 C.历史过程 D.历史评价
①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掀起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断运动。②1898年6月,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③此后的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措施。④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法④在前文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其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治的影响,属于历史评价,D项正确;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诏书,要求“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与该诏书有关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根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可知,光绪帝要求儒学思想与西学结合来推行改革。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清朝实行百日戊戌变法,B项正确;
1898年3月,张之洞写了《劝学篇》,全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其调和中西、折衷新旧的态度得到光绪帝的赞赏,光绪帝下令各省广为刊布,该书"不胫而遍于海内”。这折射出( )A.光绪帝变法决心严重动摇 B.洋务运动声势再度高涨C.新旧势力就变法激烈争锋 D.民主革命运动陷入低潮
根据“调和中西、折衷新旧的态度得到光绪帝的赞赏”,结合所学当时维新派和保守派论战,可反映新旧势力就变法激烈争锋,C项正确
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1、背景
结合材料思考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直接原因: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2、性质 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 扶清灭洋
4、结局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①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评价
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根据材料“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知,孙中山肯定了义和团的自信和勇敢,称赞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D项正确;
中国近代某事件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该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根据材料“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材料表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C项正确;
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的这一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A.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 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C.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据材料“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帝国主义的激烈反抗,使得西方各国意识到不可能通过直接侵略统治中国,继而转为在中国寻找代理人,A项正确;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 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 )A.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运动
D.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结合材料“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成为清政府利用的工具,B项正确;
义和团揭帖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说明义和团( )①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②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③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④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根据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及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①④符合材料,B项正确;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概况: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抵抗,退回天津。6月中旬后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三、八国联军侵华
2、概况: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做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逃亡途中,宣布王奕劻和李鸿章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逃照片
三、八国联军侵华
3、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东南互保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1)天津—北京
廊坊附近受挫,逃回天津。
(2)大沽口—天津陷落。
(3)天津----北京陷落,成立联军司令部。
1900年6月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定后,东南督抚却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其主要内容“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表明( )A.东南督抚与中央对抗 B.中央权威式微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上海面临义和团进攻
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对外宣战,但是东南地方督抚却与英美等国洽谈“东南互保”协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式微,B项正确;
陈旭麓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称“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20世纪初南方督抚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和东南互保都( )A.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B.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C.推动了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 D.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根据“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可得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D项正确;
1901年6月,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互保约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归南洋大臣……切实保护”等条款。这些约定的达成(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表明中央权力开始下移C.加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D.便利了联军在南方侵略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事件是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的“东南互保”协议,其影响是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A项正确;
1900年6月,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牵线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史称“东南互保”。这反映了( )A.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
B.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C.清廷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
D.东南各省督抚民族国家意识浓厚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进行了侵华战争,清政府面临外患的危机;结合材料,根据“东南互保”内容分析,在清政府向列强宣战情况下,东南各省督抚为了地方利益与列强“互保”,由此可知,清政府又面临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的困境,C项正确;
1900年6月,在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南方各省灵活配合清廷 B.清廷与东南督抚矛盾不可调和C.中外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D.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
从各省督抚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来看,各省督抚私自与列强签订条约,说明地方势力扩张以及中央权威衰落,D项正确;
《辛丑条约》内 容 影 响
赔款4.5亿两,本息合达9.8亿两 加重了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了中国税收
设立东交民巷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 实际成为“国中之国”,列强策划侵略的大本营
拆毁大沽至北京炮台,沿铁路线允许外国驻兵 京津地区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晚清政府及官员们称西方事务为“夷务”,60年代称其为“洋务”,20世纪初称其为“外务”,并于1901年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 )A.社会各阶级开始了国家出路的探索 B.维新变法日渐深人C.清政府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发生改变 D.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和西学东渐的发展,晚清政府及官员们对西方事务的称谓,从“夷务”“洋务”发展为“外务”,并于1901年设立了外交机构外务部,反映出清政府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发生改变,C项正确;
下列各项是中国近代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据此推断,该条约是( )①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③拆毁大沽炮台 ④停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依据材料“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停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D项正确;
近代四川有一首歌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关于该民谣正确理解是( )①19世纪末起列强在中国抢夺铁路的修筑权 ②保路运动加速清政府垮台③保路运动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④保路运动加速了五四运动的爆发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③
根据材料“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可知,光绪二十八年是指1904年,此时正是19世纪末帝国列强在华抢夺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权之时,①项正确;发生于四川的保路运动,迫使清政府从湖北调兵入川镇压,客观上造成湖北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提供时机,武昌起义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②项正确;保路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而不是国民大革命(1924-1927)的兴起,③项错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④项错误。C项正确,
《万国公报》是近代著名的报刊,以介绍西方、宣传西学著称。1874——1883年,该报总发行量约5万册。而1897——1904年,该报每年发行量都在4万——5万册。《万国公报》发行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的推动 B.洋务运动的逐渐发展C.清末新政的开展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根据所学知识,1897——1904年期间,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万国公报》发行量激增反映了民族危机不断加剧,D项正确;
如图是1891年克虏伯公司驻华代表包尔宴请清廷官员的菜单。该图最能说明( )
A.洋务派侧重于军工制造
B.晚清官员的不正之风C.近代中餐饮食走向世界
D.德成功向华出售军火
根据材料“1891年克虏伯公司驻华代表包尔宴请清廷官员的菜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菜单中多是鱼翅、羊肉等,菜肴奢侈,反映了晚清官员的不正之风,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