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二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是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的”错误,根据原文“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
2.【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也有演员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如京剧《狮子楼》上楼除奸片段中,演员盖叫天没有采用戏曲舞台程式化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的即兴动作。”错。根据原文材料一“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例如,京剧《狮子楼》中上楼除奸报仇……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除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外,程式还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
C.“不能改变的程式动作”的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材料二“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故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可知,程式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是“沉淀、凝聚下来的”,虽然戏曲的程式动作相对稳定,但是仍然存在改进和变化。
D.“唯有……才……”表述片面。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可知,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中国戏曲表演既不属于西方的体验派,也不属于西方的表现派,而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
A.周慕莲强调戏曲表演的神容合一,神贯容动,实际上就是证明内在的领悟(神)和外在表情、服饰(容)要高度统一,而“容”是外在“形”的组成部分,适合作为论据;
符合西方体验派理论,不能直接证明材料二的中心观点。
古里叶夫认为中国戏曲属于表现派;
D.提出了戏剧的价值和追求——真、趣、美;
4.(4分)【答案】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接着,举例论证了程式表现具有假定性和技术性两个基本特征;最后,得出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具有双重戏剧功能的结论。(1点1分,表述精准1分)
5.(6分)【答案】①这句戏谚说明,中国戏曲理想的表演状态不是直接摹写现实和情感的“形似”,而是“神形合一”“神形兼备”的“神似”,这样才算抓住生活之“真”,才能成为剧中人。
②这种理想表演的前提是“神”,是表演者对角色的理解、认识,对剧情的美学评价和处理都恰到好处,了然于心,即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
③这种理想表演的呈现方式是“形”,是演员在领悟角色后对程式动作的把握,是用具有实践性和传承性的程式细腻表达诗化情感,感动受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可知,这句戏谚说明,中国戏曲理想的表演状态不是直接摹写现实和情感的“形似”,而是“神形合一”“神形兼备”的“神似”,这样才算抓住生活之“真”,才能成为剧中人;
根据原文“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演员的体验,而是表演者自己的意念——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戏谚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可知,这种理想表演的前提是“神”,是表演者对角色的理解、认识,对剧情的美学评价和处理都恰到好处,了然于心,即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
根据原文“这里的‘形’,也不是表现派的那种‘理想范本’,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可知,这种理想表演的呈现方式是“形”,是演员在领悟角色后对程式动作的把握,是用具有实践性和传承性的程式细腻表达诗化情感,感动受众。
6.D. “也有对汪可逾随意参军的埋怨和愤怒”错,从原文“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可以看出,团长齐竞并没有对汪可逾随意参军的埋怨和愤怒,而是不想打乱她的行程和学业。
7.B. “但她的技艺其实‘尚不娴熟’”错,由原文“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可知,汪可逾弹琴技艺精湛;“但缺少自知之明”也不对,从原文“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及弹奏古琴曲之后观众的反应看以看出,汪可逾并不是没有自知之明,而是非常自信;
8.(4分)①长于治军。他一出场就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他治理的九团军纪严明,行动迅速。
②雷厉风行。慰问演出他可以直接命令解散,用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他甩掉汪可逾。
③学识渊博。精通诗文、音乐,一眼就认出了宋代古琴;和汪可逾诵诗对答颇为得体。(从“关爱保护群众”角度也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一点两分)
9.(6分)①开头写观众对晚会演出的反对情绪,在汪可逾突然出现后,观众陶醉在古琴曲之中,使情节跌宕反转。(情节角度)
②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塑造了她纯真可爱的美好形象,讴歌生命的纯真与飞扬。(人物角度)
③慰问演出是在战火纷飞中进行的,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向往、追求美好事物的主旨。(主旨角度)
④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艺术特色、读者阅读体验角度)(一点两分)
10.(3分)【答案】D【解析】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11.(3分)【答案】D【解析】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2.(3分)【答案】C【解析】“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错,文中“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意为“正碰上对功臣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故C错。
13.(8分)【答案】(1)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
(2)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14.(3分)【答案】①唐太宗认为吏部选择官员只看重言辞文章,不去了解德行,导致这些官员几年后劣迹败露,伤害百姓。
②杜如晦则认为是因为所选人才太多,不可能全面了解他们,且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一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让官员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让士大夫引以为耻。”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 ”封德彝回答说:“下臣虽然不才,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 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出类拔萃的俊杰。”唐太宗说:“过去圣明的君主很善于使用人才,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杰出者加以重用,不一味地依靠前朝的遗老遗少。哪里像商代的国君武丁在梦中见到了他以后的丞相傅说,周文王占卜找到了将要辅佐他的姜太公,然后才开始治理国家呢 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封德彝听后,惭愧地退了下去。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州郡推荐他们,这样以后他们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徵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15.C “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错误。本词“炊烟三两人家住”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依依墟里烟”勾勒出田园生活平静安详的意境。两者意境不同。
16.(6分)①岁月流逝、人生迟暮的无奈。②漂泊流离、客居他乡的孤寂。③虽豪兴满怀,但理想终归于破灭的矛盾与失落。(若答出④对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逝去的伤感,可酌情给分)
17默写答案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18.D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意思是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语境强调的是“坚持”;一蹴而就: 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指才思敏捷,写字、作文或画画速度很快;多含褒义。语境是修饰“写东西”,选用“一挥而就”。至: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的延伸,有“一直到”、“发展到”的意思。致:只可连接因果关系的分句,且“结果”往往是消极的,有导致、招致、造成的意思。与“晕倒”连接应选“致”。行云流水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不加雕琢,就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指做事或活动不感到有负担,很省力,很方便,没有什么阻碍。
19.画线句子的语病有:句子残缺主语,可去掉“由于”。语序不当,应先说“每月”,再说“每年”。故选C。
20.①原文采用短句,短句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
②原句 “也说要算耐烦”反复出现,有强调的作用,突出沈从文先生有恒心、有毅力的性格特点。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文体一致,更口语化,亲切生动。改句则显得沉闷普通,缺乏表现力。(第1点1分,2、3两点各2分)
21.B 括号前面的部分说的是毛细现象的概念,括号后谈的是毛笔的毛细管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得毛管在太空可以正常写字,所以该部分应主要说明毛细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在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句子的侧重点应是“毛细现象”,而不应是“分子间的作用力”故可排除A、C;D项“由于……造成”是病句。
22.①这是毛笔的毛细现象造成的(这是因为毛笔可以形成毛细现象)②管内液面会下降从而低于管外③毛笔在失重条件下(或者毛笔在太空中)(每点2分)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仇璋与孔子的对话,意思是,仇璋问:“君子有所争吗 ” 孔子说:“见到有私利的事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争着改正。”材料二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从两段材料来看,话题应该是“争与不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争的进步意义。争不可避免、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争对个人的意义: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争使人更勇敢;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争激发个人潜力。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争,直面争,在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其次,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最后,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是一种智慧。
立意:
1.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2.不争是一种超脱和自信的表现。
3.争是为了不争。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