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6:42:22

文档简介

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复习卷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页,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主观题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①博物馆的使命,是个厚重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厚重,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文明,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叙述着过往;说它常新,是因为在不同时代,它总是带着不同的色彩并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在新时代,要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使命。
②博物馆能以物教人。“物”是一切博物馆的基础存在,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存在的载体。物的搜集、甄别、保存、陈列都有其基本的规范及内在逻辑,既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工程,还是一项需要敬业奉献的工程。近代实业家张謇当年为办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纳入”。以物教人,就是要将物的形态真实、准确、合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物、识物、赏物的过程中,既能观看其形态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质属性,还能体会其生命灵性。在此过程中,让观众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治性情。
③博物馆能以史育人。“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要将这些历史和故事尽可能真实地挖掘出来、准确清晰地描摹出来、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既需要知识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张謇当年呼吁国家办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诸天下,以物存证,以史服人。博物馆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除了书本外,博物馆的文物、遗存都是非常鲜活的史料,能够“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让人们在倾听历史故事中学史、懂史,提高鉴史能力和欣赏水平,又在触动和感动中汲取正能量。
④博物馆能以文化人。“文”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历史有故事,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着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物”“史”所体现出的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们的心灵、思想得到浸润和滋养。文化既客观存在,又抽象无形。以文化人,博物馆的这个功能和职责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蕴含于文物之中,人们在观物、品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也能领略并感知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力量。
⑤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基础;史是能够领略、感知的,是物与文化的桥梁纽带;而文则是无影无形的,当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可意会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达,而文又附着于物的形体、史的内涵之中。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⑥要让文物动起来,让博物馆活起来,除了内容的实、形式的美,还要有手段的新、方法的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来获取并释放更多信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四者和谐统一,物、史、文三者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以物教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
(摘编自王敦琴《新时代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
①当今博物馆的角色已不限于单纯的积累传承,其核心动能在于对社会创新的推动。作为文化生产单元的博物馆,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成为生产知识的动力源,培养人们创造性的思维,我们把这样的体系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②新技术带给艺术博物馆领域中首要、直接的变化来自受众“观看”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观众概念被新技术发散成为“受众”概念,即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人们在艺术中所获得的全部。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穿戴等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受众对于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同时,博物馆为了增加受众,不断积极拓展和电影、智能工业等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受众和博物馆所提供的艺术生产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
③建构智识机制不断启发创新思维模式从而梳理当代的人类认识规律与特征,正是艺术博物馆的当代意义所在。“智识”概念来源于人类认知传统和脑科学的研究结果,相对于通过经验和教育获得的事实、信息或信息集合的“知识”,“智识”更准确地指向人们判断事物和解决矛盾的逻辑与能力,以思考、理智、判断为特征。“智识”强调的是认识发生的机制与过程,“知识”强调的是认知活动或能力达成的结果。艺术博物馆在当今的智识体系建构中,显示出以视听等感官体验为主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学科合作,传递、收集与归纳信息,为集体记忆提供支持,启发创新思维模式。
④数字技术革命使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同时影响了包含艺术生产与博物馆运营在内的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观众在“参与”作品的同时,其智识与艺术家的智识相互作用,可能形成新的智识结果,这成为艺术博物馆智识机制最基本的形式。博物馆可能不会直接解决21世纪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但是,通过让民众增进智识,可以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如果探究“智识”,跨学科是其主要特征,整合多学科的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才能梳理其脉络。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新时代的技术认知中来,参考一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研究方法,来重新观察艺术和生态秩序,是艺术博物馆面对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智识精神。
⑤回应受众的变化,策展强调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主要表现在策展内容、结构、过程、结果的开放。人与艺术在媒介的中介下形成一种“双重凝视”。展览呈现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才完整,而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展览尚未成形时,创作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是“未成形”作品。在展览展出的那一刻,作品被观众参与,被凝视,这样的状态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作品因此才完整。
⑥当下的艺术场域不再提倡“权威”,策展人也由放弃权威、放弃诠释作品这一行为,得到了更纯粹的、基于“平等凝视”的策展实践。策展从单向的传递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观众不再是旁观凝视,而是成为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之一。
⑦在新知识形态时代,我们认为艺术博物馆提供的不仅是艺术专业知识的直接生产,而且是生产知识的动力——一种创新思维模式,一个智识生长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博物馆运营指导思想,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摘编自张子康《用博物馆的“大脑”去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馆的使命是厚重而常新的话题,承载着人类文明,也被赋予了不同功能与职责。
B. “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其展陈程度直接决定了文化揭示的程度。
C. 博物馆核心动能是推动社会创新,通过建构智识机制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D. 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观看模式,也拓展了受众对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达到以史育人,就要通过博物馆获取真实准确的史料,引导人们学史、懂史、鉴史。
B. 博物馆要实现使命、活起来,就要关注内容、形式,还要有新颖的手段与灵活的方法。
C. 艺术博物馆追求视听等感官体验的特征,决定了其智识体系的建构要与其他学科合作。
D. 平等凝视中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就是观众,他们与放弃诠释作品的艺术家平等交流。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博物馆使命范畴的一项是( )
A. 国家博物馆展出包括月球样品001号在内的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40余件。
B. 张謇说:“盖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C. 广东博物馆设立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注资和公开募集方式定向支持各种活动。
D. 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涵盖敦煌石窟千年营造的厚重历史、艺术和人文积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⑤段是如何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博物馆如何通过智识机制的建构推进“以文化人”这一使命的落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庙里的男人
林扶宵
清朝年间,江南杨桥县爆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
杨福亭带着徒弟阿世来到杨桥县,见过县令后,便去浮螺山采药。两人从山腰一直采到山顶,药材足足装了一箩筐。此时,两人觉得有些累,见山顶建有一座庙,便进去休息。
刚进大门,只见院子里烧着一堆火,两人正纳闷,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抱着一捆干柴,从屋里走了出来。那男子的注意力全在那堆火上,根本没发现杨福亭师徒二人。然而杨福亭的神色却变了,一种恐惧与惊慌从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来。阿世刚想问他怎么回事,杨福亭便拉着阿世,匆匆走了出去。
阿世从没见过师父有如此狼狈的神色,就算面临传染性极强的瘟疫,师父都是那样从容不迫,怎么见了庙里的这个男人,却害怕成这样?因此一到外面,阿世便好奇地问道:“师父,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认识那个男人?”
杨福亭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我不认识,你不要多嘴。我们采药的任务已经完成,赶紧下山去吧。”就这样,阿世稀里糊涂地被师父拉下了山,然而那庙里的男人,还有师父反常的举止,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几天后,他们采来的药材眼看就要用完,而杨福亭因为诊务缠身,又走不开,阿世便自告奋勇地提出由他去采药。杨福亭点点头,又叮嘱道:“你去也行,不过快去快回,不要耽搁。”
阿世重新来到了浮螺山,不过他没心思采药,因为他想先到山顶的那座庙里去看看。还没走到庙中,一股香味便已扑鼻而来。进去一看,原来是庙里的那个男人在烤野兔。阿世也没理他,自顾自地往里走,先在庙中供奉的神像前磕了几个头,接着便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不时看着那男人的动静。
男人转头看看阿世,突然问道:“你是大夫?”阿世浑身一激灵,回道:“你怎么知道的?”
男人笑了笑说:“不是大夫,背着药筐干吗?”阿世不服气地说:“也有可能是采药夫啊。”
男人笑道:“采药夫可没你这么细皮嫩肉的。”
阿世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沉默了一会儿,问:“你是干吗的?怎么一直在这庙里住着?”男人苦笑道:“我从外地来,想去南塘县。因为翻过浮螺山后,从杨桥县进入南塘县,是最近的道路,便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之所以在这里住下嘛,是因为我身上一文钱也没了,只好先在浮螺山采几天药,等卖药赚了钱,再继续赶路。”
阿世点点头,劝道:“那你可要小心点,杨桥县正闹瘟疫呢。”
一听到“瘟疫”两个字,男人的脸上突然显出兴奋的神采,也没兴趣烤兔子了,他径直来到阿世的身边,神秘地往四处看看,确定没人之后,这才重新问阿世:“你真的是大夫吗?”
阿世有些生气道:“这有什么可怀疑的?我之所以来杨桥县,就是为了消灭这场瘟疫的。”男人一拍大腿道:“太好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你听着,我现在有一条发财的好门路,你走不走?”阿世坦白道:“谁不想发财?到底是什么门路,你说来听听?”
男人小声地说,他想跟阿世合作,让阿世利用大夫的身份,在治疗瘟疫的药中做手脚,使得瘟疫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消灭。而他呢,因为认识某位道教宗师,所以可以从宗师那里弄到一批符咒。等到符咒一到手,他就去杨桥县附近的各府县兜售。他相信,到时那些府县一定陷入了瘟疫蔓延的恐慌之中,那么,号称有驱邪消灾作用的道家符咒,定能卖出高价,绝对可以狠狠发一笔横财。而阿世要做的,无非是不要过早使用有疗效的方子罢了。最后所得的钱财,两人一概平分。
男人说完了他的计划,得意地看着阿世,问阿世意下如何。阿世气得脸都红了,当场表示自己做不出这种卑鄙无耻的事来,并警告对方,小心天打雷劈。说完,他起身想走,不料却被男人叫住了。
男人还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嬉皮笑脸地说:“你装什么清高?这年头谁不爱钱?我问你,你可听说过南塘县的名医杨福亭啊?”。
阿世心中一惊,不知男人提到师父作甚,便含糊道:“杨福亭的大名自然听过,怎么了?”男人冷笑道:“五年前,寿湖县大疫,我与杨福亭联手,就赚了个盆满钵满。要不是我这几年染上赌瘾,我还是富人一个。不瞒你说,我此去南塘县,就是为了找杨福亭要点钱来花花。如果你愿意与我合作,我也不用跑去南塘县了。怎么样,心动了吗?连杨福亭这样的名医都不拒绝这种赚钱的捷径,你一个小大夫还装什么?”
阿世彻底震惊了,也终于知道师父为什么害怕见庙里的这个男人了,原来是有把柄落在他的手里。
男人见阿世迟迟不动弹,便催促道:“怎么样,考虑清楚了吗?”
阿世不屑地白了他一眼道:“你还是去找杨福亭要钱吧,他就在杨桥县。我就不奉陪了。”说完,阿世头也不回地拂袖而去。刚一出门,却迎头撞见了杨福亭。阿世也不打招呼,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径自往前走,直到杨福亭喊了声“站住”,他才停下脚步。
杨福亭淡淡地问:“你知道‘非人不传’是什么意思吗?”
阿世没好气地答道:“如果一个人品行不良,那么,就不要把技艺传给他。”
杨福亭微笑着说:“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
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首段写“清朝年间,江南杨桥县爆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 “杨桥县爆发了瘟疫,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侧面烘托了杨福亭高超的医术。
C. 阿世便好奇地问“师父,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认识那个男人”,说明一开始就怀疑师父心术不正。
D. 小说写男人转头看看阿世,突然问道:“你是大夫”,说明男人对阿世是大夫早已心知肚明。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特别是小说结尾的情节更是耐人寻味;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尤为生动传神。
B. 杨福亭看见庙里的男人之后一系列反常的神态举止引起了阿世的好奇心,接着作者却迟迟不揭示原因,这种引而不发的写法能成功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C. 庙里的男人动员阿世在药里做手脚,先是晓之以“利”,遭严词拒绝后,又动之以“例”,用杨福亭举例来诱惑他。在这里作者以对话的形式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引人入胜。
D. 小说在最后写到“庙里的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就戛然而止了,阿世是不是后来又改变心意答应了他在药里做手脚,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
8. 这篇小说悬念迭生,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设置悬念?
9. 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王叔文善棋,出入东宫,娱侍太子。叔文乘间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太子尝与诸侍读论及宫市事,曰:“寡人方欲极言之。”众皆称赞,独叔文无言。既退,太子自留叔文,谓曰:“向者君独无言,岂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见,敢不以闻?太子职当视膳问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太子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无以知此。”遂大爱幸。叔文因为太子言:“某可为相,某可为将,幸异日用之。”密结翰林学士韦执谊及当时朝士陆淳、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定为死友。叔文入至翰林,柳宗元、刘禹锡等主采听外事,谋议唱和。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皆先朝任使旧人,疾叔文等朋党。王叔文既以范希朝、韩泰主神策军,宦者始寤兵柄为叔文等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其使归告诸将曰:“无以兵属人。”丁巳,叔文以母丧去位。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其党皆忧悸不自保明年赐叔文死 己卯,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恶之,皆以为远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明日,禹锡改连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其党皆忧悸不自保/明年/赐叔文死/
B.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其党/皆忧悸不自保/明年/赐叔文死/
C.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其党/皆忧悸不自保/明年/赐叔文死/
D.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其党皆忧悸不自保/明年/赐叔文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中唐以后宫中宦官常到民间市场口称“宫市”强行掠夺。
B. 量移,唐朝时被贬逐的官吏,酌情改远地安置,称为“量移”。后来泛指职位降级。
C. 谏官,又称“谏臣”,是专门负责对君主的过失进行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 陛下,“陛”殿前的台阶,“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叔文侍奉太子期间,帮助太子了解民间疾苦,反对他进谏宫市之事,劝太子谨慎行事,以免皇上产生疑心,从此深受太子的宠爱。
B. 王叔文为太子物色并举荐了许多将来可能用得到的人才,还与柳宗元、刘禹锡等朝臣结为生死之交,经常一起谋划商议,相互唱和。
C. 王叔文不满先朝的宦官执掌兵权,便让自己的亲信去主管神策军,触及了宦官的利益,遭到抵制,于是他与宦官集团之间产生了矛盾。
D. 受王叔文牵连而贬官的柳宗元,多年不得升迁,在被改派到柳州担任刺史时,由于不忍心好朋友刘禹锡母子分离,情愿与他调换任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见,敢不以闻?
(2)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14. 为什么皇上最终决定将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 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 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 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16.有人评价此诗“于悲吟中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很好地诠释了“文”与“质”之间的关系。
(2)在《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藐视富贵利禄、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今年国庆,《我和我的父辈》上映后广受好评。电影由四个故事汇集而成——《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以家庭关系观察父辈人生这一特殊视角,讲述各个阶层群体为祖国利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从而反映时代变迁下中华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_______、传承弘扬。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_______的建设岁月;从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到朝气蓬勃、_______的新时代…… 父辈们将 “ 家国情怀 ” 和 “ 民族品性 ” 注入血脉,照亮了前景灿烂的新时代,串起了共和国的光辉历史。
聚焦身边的人,我们也能看到父辈们的努力。他们是战争年代里的英雄,是建设新中国的楷模,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是新时代的开拓者,他们的奋斗故事同样__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连绵不绝 筚路蓝缕 神采飞扬 可歌可泣
生生不息 筚路蓝缕 意气风发 可歌可泣
连绵不绝 风餐露宿 神采飞扬 如泣如歌
生生不息 风餐露宿 意气风发 如泣如歌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注入血脉,照亮了前景灿烂的新时代,串起了历史光辉的共和国。
B. 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融入血脉,照亮了新时代的灿烂前景,串起了共和国的光辉历史。
C. 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注入血脉,串起了历史光辉的共和国,照亮了前景灿烂的新时代。
D. 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融入血脉,串起了共和国的光辉历史,照亮了新时代的灿烂前景。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神舟十三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待了近一个月,受央视邀请参与了《朗读者》节目,观众们发现航天员们都变胖了,嗓音也有了变化,像是感冒之后出现的状况。( )。
在太空住过一段时间的航天员,都出现过变胖的情况。这不是通常脂肪增加导致的变胖, ① 。在地面上,人体受到重力影响,血液会往下沉,下肢血压更高,看起来下肢也更加浮肿一些。太空站重力很微弱, ② ,而是全身分布均匀。身体上部分充血量过多,会导致皮肤看起来更显浮肿,脸部的浮肿变化更加明显。
声音发生变化也是血液上移导致的,身体上部分充血较多,声带和鼻腔也会因此肿大一些。 ③ ,观众感觉就像航天员感冒了一样。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太空微重力环境给人体带来了这些变化
B. 这些变化是太空微重力环境给人体带来的
C. 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人体发生了这些变化
D. 这些变化是人体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发生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王鼎钧
②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赫尔曼·黑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关于时代和个人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
1.B;2.B;3.C
4.(1)首先指出了物、史、文的不同,又分析了三者的关系,以此总结上文。(2)通过分析物、史对文化揭示的影响,引起下文。
5.(1)我们可以借助智识机制的建构更好地通过文化来引导人、感化人。(2)创新思维模式,借助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拓展与电影、智能工业等合作,全面深入地展现“物”“史”所体现的文化,更好实现以文化人。(3)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技术认知中,参考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方法,多方面地展示“物”中的文化。(4)营造智识生长空间,在策展时注意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形成“平等凝视”,使观众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推动知识的生产。
6.C;7.D
8.①凸显反常言行。描写杨福亭的反常言行,却迟迟不揭示原因,产生了悬念。②描写神态。庙里的男人说话的神情渲染了神秘感,加强了悬念。③插叙故事。阿世准备离开时,庙里的男人又插叙与杨福亭的“纠葛”,把悬念推向高潮。④结尾突转。最后杨福亭揭示庙里的男人的真实身份,解开了悬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示例一:我认为主人公是杨福亭。①情节发展上:小说主要讲述杨福亭设计考验徒弟医德的故事。②人物塑造上:他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作者借他向德艺双馨的医生表示敬意。
③主题表达上:小说借杨福亭强调“非人不传”,凸显了“医德最重要”的主旨。
示例二:我认为主人公是阿世。①情节发展上:小说情节藉由他的视角铺开情节,他是线索人物。②人物塑造上:他是小说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的结局是他通过了考验。③主题表达上:小说借他表达了“医德最重要”这一主题。
10.D;11.B;12.C
13.(1)我承蒙太子您看重,有什么意见,怎么敢不向您报告呢?
(2)刘禹锡确实有罪,但是他母亲年老,与儿子分别就是生离死别了,实在令人伤心。
14.①柳宗元极力建议;②裴度的进谏让皇上联想到自己和母亲的感情;③为了不让刘禹锡的母亲伤心,最终将其改任。
15.D
16.①悲吟:春雨连绵,送别友人,诗人心中充满不舍与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②希望:诗人赞赏友人的人品和文才,相信他明年定能高中,心中充满美好期望。
17.(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18.B;19.D
20.①构成:画线句子包含四个分句,结构整齐,句式相同,形成“……是……”的判断句,宾语部分由偏正短语构成,②效果:排比句增强语势,有节奏感;从四个角度展示身边人以及父辈们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高尚,努力打拼、顽强坚韧的劲头,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勇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21.B
22.①而是浮肿导致的 ②航天员的血液不会沉到下肢部分 ③说话时像鼻子堵了一样(或“说话时鼻音严重”“说话时声音嘶哑”)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