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2.早年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转向革命
(2)成立兴中会
1.评价孙中山: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国父。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4年11月
檀香山
孙中山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
地点
人物
宗旨
号召
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3)广州起义
1895年
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孙中山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
陆皓东(1868-1895)
时间
准备
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3.中国同盟会
(1)成立条件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和《警示钟》
代表人及著作
章炳麟
(1869—1936)
邹容
(1885—1905)
陈天华
(1875-1905)
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②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③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3)时间:
(2)目 的:
1905年8月
(5)参加人员: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6)内容:
(7)性质:
(8)作用:
(4)地点:
日本东京
①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②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③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注意区别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兴中会
同盟会
《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 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4.三民主义
(1)内容:
(2)影响: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概括。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同盟会纲领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辛亥年:1911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2)安庆起义
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06年
同盟会刘道一、蔡绍南
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时间
人物
地点
结果
地位
影响
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1907年夏
光复会会员徐锡麟
安庆
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时间
人物
结果
成果
地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辛亥革命
(3)广西起义
(4)黄花岗起义
失败。
1907年
孙中山、黄兴
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
人物
时间
经过
结果
1911年4月
孙中山、黄兴、赵声
孙中山赴欧美各国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
广州
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
失败。
准备
地点
时间
人物
经过
结果
影响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
(4)经过
2.武昌起义
(2)主要力量
(3)开始
(5)结果
(1)领导组织
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辛亥革命首义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①10日夺取(楚望台)军械库
②进攻总督衙门
③11日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④12日在武汉三镇(武昌、汉阳、汉口)取得胜利
⑤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辛亥革命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思想上: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帝制
3.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③经济上:
④社会习俗方面:
P12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分布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发展实业热潮。
剪辫、易服、劝禁缠足;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
(2)成立:
(3)评价:
①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②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民国元年(1912)+民国X年 – 1 =公元Y年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中华民国:国家名称。
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府名称。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分为三个政府执政时期:
拓展释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过程)
①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造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③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④2月13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哪些条件?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过程)
⑤2月15日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⑥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⑦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行不通。
辛亥革命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这一根本任务尚未完成。
成功
(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失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2)内容: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①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重要文件。
②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辛亥革命的两个重要成果
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②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北洋政府:指中华民国1912年至1928年期间由袁世凯和其他北洋军阀将领控制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二次革命
(1)背景
(2)领导人
(5)结果
(3)时间
(4)地点
孙中山和黄兴
1913年7月
湖口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②制造宋教仁案。
③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民党力量涣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2.袁世凯复辟帝制
活动①②③④⑤⑥⑦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袁世凯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⑥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二十一条内容
⑦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3.护国战争
(1)开始
(2)经过
(3)结果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
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
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
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蔡锷(1882-1916)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在绝望中死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4.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1)表现
(2)影响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滇系军阀唐继尧占云南、贵州;桂系军阀陆荣廷占广东、广西。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军阀割据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初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一)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4、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器物技术
(经济的工业化)
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
政治制度
(政治的民主化)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辛亥革命
思想文化
思想的科学化、理性化
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3.开始时间和标志
5.重要阵地
4.代表人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2.领导阶层
先进知识分子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陈独秀
(1879-1942)
李大钊
( 1889-1927)
胡适
(1891-1962)
鲁迅 (1881-193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6.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口号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代表作品
DEMOCRACY--民主
SCIENCE--科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3)文学革命
6.内容
①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内容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内容
文学革命影响
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7. 评价/影响
(1)进步性
(2)局限性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③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关系
新文化运动教训
对待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先进知识分子
领导阶级和派别
事件名称
学习内容
口 号
自强、求富
民主、科学
主 张
君主立宪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②中国人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代表人的角度)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近代化探索启示:
层层深入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技术,于是开始了——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20世纪初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器物技术
启蒙运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文艺复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西方近代化的异同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
14世纪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
比较东西方近代化探索的区别:
顺序相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
1.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收回青岛主权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
结果
1919年的上海,有人在“大世界”娱乐场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
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B.《辛丑条约》签订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东北沦陷
C
相关节日——五四青年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
(5)运动中心
(1)开始
2.前期
北京
(6)主力
学生
(2)口号
(3)要求
(4)形式
学生罢课,游行
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
1919年5月4日 ,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③废除二十一条
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反帝、反封建
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
3.扩大
(4)主力
工人阶级
(3)运动中心
上海
(2)形式
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1)领导者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学生
工人
商人
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各阶层人民联合斗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
4.结果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具体成果
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 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A.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
5.评价/影响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和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性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作用
①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因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五四精神
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他所说的两个“天安门”分别是指
A.五四爱国运动 开国大典
B.中共成立 五四运动
C.红军长征 开国大典
D.开国大典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
【拓展释疑】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条件
①思想基础:
②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b.开办运动实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
c.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方式
a.帮助工人组织工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③组织基础: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陈独秀
李大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召开
(3)代表
(2)地点
上海
(1)时间:
浙江嘉兴
2.中共成立的标志: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一船红天下万众跟党走
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共产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4)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总书记。
陈独秀历史贡献
③创建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①新文化运动发起人
②五四运动领导者
④中共一大上当选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5)中共一大历史意义:
(6)中共成立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①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共一大、中共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年代标尺”,方框内所填信息由左向右依次是
①灯塔指引 ②生死攸关 ③当家作主 ④星星之火 ⑤开天辟地
A.①④③②⑤
B.⑤④②①③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③②①
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共二大
(1)时间:
(3)内容
(4)历史意义
1922年7月
(2)地点:
上海
①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
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4.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1)领导机构:
(2)高潮:
(3)顶峰
(4)认识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1923年2月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时间
口号
意义
结果
郑州市二七纪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