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现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从本文所描写的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解释加点字词。
心乐之 水尤清冽
为屿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4.名著阅读。
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的名著是 ,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做一个“ 、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四.默写(共1小题)
5.古诗文默写。
(1)关关雎鸠, 。 ,君子好逑。
(2)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3)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 。
(5)《桃花源记》中对外部世事变迁浑然不觉的两句是: , 。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6.课内阅读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把空缺的诗句填全。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寤寐求之
B.琴瑟友之
C.钟鼓乐之
D.在河之洲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有词类活用现象,找出并加以解释。
(4)给本诗划分层次,并指明层意。
(5)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的是鸟,而下文的内容是写男女爱情,似乎没有关联,删除好不好?
六.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
7.课外阅读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落英缤纷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颖脱不羁
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8.理解课文《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1)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4)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特点,写出了自己 , 的感受。
(5)对“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进行赏析?
(6)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9.结合《核舟记》填空。
(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
(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5)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
10.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现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从本文所描写的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根据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幽清的环境又引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所以“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表述错误。
故选:D。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题方能得心应手。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解答】A.有误,林尽水源:树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B.正确;
C.有误,寻病终:不久就病死了;
D.有误,“津”指渡口,这里引申为桃花源,翻译为: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故选:B。
【点评】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解释加点字词。
心乐之 以……为乐 水尤清冽 格外
为屿 小岛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佁然 静止不动 影布石上 分布,这里指映照
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 因为
乃记之而去 于是、就
【解答】句意:心里以此为乐。乐:以……为乐。
句意: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句意:成为小岛。屿,小岛。
句意:潭中鱼大约一百来条。许:大约。
句意:静止不动的样子。佁:静止不动。
句意:影子映照在石头上。布:分布,这里指映照。
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轻快敏捷的样子。
句意: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以:因为。
句意:于是写下这篇记九离开了。乃:于是、就。
答案:
以……为乐;格外;小岛;大约;呆呆的样子;分布,这里指映照;轻快敏捷的样子;因为;于是、就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4.名著阅读。
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的名著是 《傅雷家书》 ,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做一个“ 德艺具备 、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解答】答案:
《傅雷家书》德艺具备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默写(共1小题)
5.古诗文默写。
(1)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2)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3)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如鸣珮环 , 心乐之 。
(5)《桃花源记》中对外部世事变迁浑然不觉的两句是: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
【解答】(1)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重点字:窈窕)
(2)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重点字:蒹葭)
(3)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重点字:俨)
(4)如鸣珮环 心乐之
(5)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6.课内阅读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把空缺的诗句填全。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寤寐求之
B.琴瑟友之
C.钟鼓乐之
D.在河之洲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有词类活用现象,找出并加以解释。
(4)给本诗划分层次,并指明层意。
(5)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的是鸟,而下文的内容是写男女爱情,似乎没有关联,删除好不好?
【解答】(1)本题是对记诵能力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不要漏字、填字、写错别字。依次填写: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左右芼之。
(2)本题是对文言虚词“之”字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BC.三项中的“之”字是代词,“她”;
D.助词,“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友:名词用作动词,亲近、交好;钟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乐: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欢乐。
(4)本题是对诗歌结构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5)本题是对词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查。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兴的艺术手法。
(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做出判断,在说出理由。这两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起下文。
答案:
(1)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左右芼之
(2)D
(3)友:名词用作动词,亲近、交好;钟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乐: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欢乐。
(4)一层(前四句):小伙子听到雎鸠的鸣叫唤起要同漂亮姑娘结为夫妇的心思。二层(第五至十二句):姑娘采摘荇菜刻画小伙子对姑娘的日夜追求和思恋。三层(第十三至二十句):描写小秋子决心追求这位姑娘的欢乐热烈的情景。
(5)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兴的艺术手法。
(6)不好,这两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发挥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写作手法作用的把握。要把握《诗经》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六.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
7.课外阅读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③颖脱不羁 束缚,约束
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停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缤纷:繁多的样子
②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属:类
③句意: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羁:束缚,约束
④句意: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辍:停止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黄发:这指老人。垂髫:这里指小孩子。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句意: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重点词有:但:只是;趣:乐趣;何:何必
句意: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应该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此句译为: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粗布短衣打着补丁,饭篮子经常是空的。
(4)本题考查的是情节作用的分析。一问,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他“抚而和之”,其实他不是在真正地抚琴,是作出抚琴的样子。二问,由此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
(1)①繁多的样子; ②类; ③束缚,约束; ④停止
(2)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点评】“然”的用法:
①然瓶未见满(然: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的样子)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这样)
8.理解课文《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1)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凄清 。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4)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幽静 特点,写出了自己 幽深冷寂, , 孤凄悲凉 的感受。
(5)对“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进行赏析?
(6)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幽深悲凉的气氛,可以提炼为“凄、清、幽、美”四字。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以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思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本来就是为了排遣贬谪的烦恼而出游,当看到小石潭美景时的喜悦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影响原本的凄凉心境又会袭上心头。所以通过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凄清寂静、寂寞忧伤的心境。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即可。作者是被贬到柳州时写的此文,结合内容可知,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
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写了小石潭记的水,小石潭记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第一段先直接交代水的特点是“清冽”,然后第二段通过侧面描写,以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水的清澈。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忧伤(凄凉)的心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及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需要先通晓全文大意,然后分析所给例句特点,按要求作答即可。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动静结合的手法。透过潭水,鱼儿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写出了潭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沉迷于自然美景暂时忘了忧愁。写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喜爱之情。
(6)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第一问根据文中句子“心乐之”回答即可。第二问,抓住文中暗含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即可理解其内心的情感感受。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①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注意比喻拟人一定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③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理由: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间接表现了小石潭的清澈。
答案:
(1)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2)幽深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凄清寂静,寂寞忧伤。
(3)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作者抓住小石潭的幽静特点,写出了自己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感受。
(5)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6)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点评】文言词语“可”的用法:
读kě:
①<动>可以;能够。《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动>认为…可以;肯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
③<动>适合;适宜。《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④<动>值得。《师说》:“其可怪也欤?”《项脊轩志》:“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⑤<动>痊愈。《西厢记》:“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
⑥<副>大约;大概。《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三黍许。”
⑦<副>莫非;怕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
⑧<副>难道;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读kè:见“可汗”。
9.结合《核舟记》填空。
(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后赤壁赋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前赤壁赋 》中的句子。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灵活精致 。
(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左手扶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的神态看出来。
(5)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豁然开朗 。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前赤壁赋》中的句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盖大苏泛赤壁云”可知核舟的主题。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的意思是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从中可知雕刻的灵活精致。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两人之间的动作是“左手扶鲁直背”,两人之间的神态是“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对佛印的描写是: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可知佛印的豁然开朗。
答案:
(1)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灵活精致。
(4)“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5)豁达开朗
【点评】“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5)用作代词。
(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0.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解答】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着 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第一段);进入桃花源(第二段);做客桃花源(第三段);再寻桃花源(第四、五段)几件事。
答案:
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点评】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而且要形成简练的概述语言。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