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最后一次讲演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根据语境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义正辞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卑鄙无耻的罪行。
B.与其偷偷摸摸,不如把事情摊开明讲,更显得光明磊落。
C.面对曹操的挑拨离间,马超与韩遂心里面渐渐起了隔阂。
D.中央展厅的墙面主要使用了乳白色的塑铝板,更显空间光明正大。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蛮横(hèng) 协商(xié) 卑鄙无耻(bì)
B.舆论(yú) 黎明(lí) 义愤填膺(yīng)
C.卑劣(liè) 诬蔑(miè) 挑拨离间(jiàn)
D.捶击(chuí) 赋予(fù) 和蔼可亲(ǎi)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②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③无耻啊!无耻啊!
A.设问 引用 反复 B.反问 比喻 反复
C.反问 引用 反复 D.设问 比喻 反复
5.本文标题中的“最后”一词的具体含意是( )
A.闻一多是当天讲演的人中最后一个讲演的。
B.李公朴先生讲演过了,后来闻一多先生又讲演。
C.李公朴讲演被杀害,闻一多先生讲演又被杀害了。
D.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最后一次讲演》选自《 》,作者是 ,这是他在 追悼会上发表的一次演讲。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写作技法:对比手法。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手法的使用,如“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对李先生的赞扬。请借鉴此写法来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第四、五段,回答问题。
(1)选文中最能表达闻一多先生的观点的是哪句话?
(2)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选文中的“你们”“我们”分别指的是谁?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最后一次讲演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根据语境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解答】第一空,根据前文的“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他们是被反动派屠杀,应该用“人心异常悲愤”,表达对反动派的极大愤慨最恰当。第二空,根据前面的“心未死”可知,为了结构上的一致,应该用“志不绝”。第三空,根据前文的“和平可期”,为了前后句式一致,可知应该填“民主有望”。
故选:D。
【点评】语言连贯就是指上下文文意的衔接和语句的排列要有条理,思维严密、有逻辑性。语言连贯,首先要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主次要分明。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要保持合理的句序,句与句之间要有适当的联系。要恰当运用过渡性语言,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义正辞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卑鄙无耻的罪行。
B.与其偷偷摸摸,不如把事情摊开明讲,更显得光明磊落。
C.面对曹操的挑拨离间,马超与韩遂心里面渐渐起了隔阂。
D.中央展厅的墙面主要使用了乳白色的塑铝板,更显空间光明正大。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光明正大”多指胸怀坦荡,言行正派,用来表达空间的明亮宽敞不恰当。
故选:D。
【点评】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
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
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
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彩,不要褒贬失当;
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蛮横(hèng) 协商(xié) 卑鄙无耻(bì)
B.舆论(yú) 黎明(lí) 义愤填膺(yīng)
C.卑劣(liè) 诬蔑(miè) 挑拨离间(jiàn)
D.捶击(chuí) 赋予(fù) 和蔼可亲(ǎi)
【解答】A.错误,“卑鄙无耻”的“鄙”应读“bǐ”;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②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③无耻啊!无耻啊!
A.设问 引用 反复 B.反问 比喻 反复
C.反问 引用 反复 D.设问 比喻 反复
【解答】①句子自问自答,是设问的修辞;
②句子中的“桃色事件”是引用国民党报纸上的话,是引用的修辞;
③句子连续两次重复“无耻啊”,表示极端的愤慨,是反复的修辞;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本文标题中的“最后”一词的具体含意是( )
A.闻一多是当天讲演的人中最后一个讲演的。
B.李公朴先生讲演过了,后来闻一多先生又讲演。
C.李公朴讲演被杀害,闻一多先生讲演又被杀害了。
D.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解答】《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所以标题中“最后”指的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故选:D。
【点评】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主旨的表现,所以理解标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最后一次讲演》选自《 闻一多全集 》,作者是 闻一多 ,这是他在 李公朴 追悼会上发表的一次演讲。
【解答】答案:
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 李公朴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写作技法:对比手法。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手法的使用,如“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对李先生的赞扬。请借鉴此写法来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解答】答案:
示例:以前,妈妈与奶奶的关系非常“紧张”。虽说住在一个院子里,但是妈妈在东面的厨房做饭,而奶奶在南面墙边临时搭建的小厨房里自己做饭吃。有时家里做点好吃的,妈妈也不会喊奶奶过来一起吃。而现在的妈妈,在红烧肉还没做好的时候,就大声喊道:“妈,您别做饭了,过来一起吃!”奶奶每每听到这样的喊声,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点评】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第四、五段,回答问题。
(1)选文中最能表达闻一多先生的观点的是哪句话?
(2)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选文中的“你们”“我们”分别指的是谁?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作者要表达的观点,都是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多为表示判断的陈述句,有时候会有提示性的语言。选文要表达的观点,有提示性的语句﹣﹣“我们有这个信心”,冒号后的语句就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细读这句话,结合前后文的语境可知,第一个“李公朴”指的是李先生本人,是说他被杀害的事实,第二个“李公朴”是说像李公朴先生这样不畏生死的人,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样理解的话,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反动派杀死了李先生并不能让人民畏惧,相反会激起大家更加强烈的斗争之心,千万个人都会循着李先生的脚步继续抗争。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仇恨与蔑视,以及对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交替使用两种人称使得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答案:
(1)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2)含义: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只会让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3)“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