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17: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_____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______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桂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____________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________了民族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
A.既 又 迂回曲折 开端
B.只要 就 慷慨激昂 开始
C.不仅 还 荡气回肠 开启
D.要么 要么 缠绵悱恻 开拓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改为“积极”)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
C.上网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仅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在就会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4.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怀(mià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遵盟(zūn) 哲理(zhé) 袖手旁观(xiǜ)
D.恐慌(huāng) 测量(cè) 不知所措(cuò)
5.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的一项是 (  )
A.达摩面壁十年参禅悟道。
B.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材料,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电灯丝的材料。
D.以上三项都是。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文学常识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    ,美籍华裔    家,   奖获得者。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   ”这一论题,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揭示了   的真正含义,强调了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学生的美好期盼。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同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吗?作者列举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_____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______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桂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____________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________了民族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
A.既 又 迂回曲折 开端
B.只要 就 慷慨激昂 开始
C.不仅 还 荡气回肠 开启
D.要么 要么 缠绵悱恻 开拓
【解答】读语段可理解前面两空的内容有并列的意味,所以可考虑AC;结合语意理解及楚辞表达特点,结合配乐演唱这一语境分析,“荡气回肠”符合语境表述;结合“新模式”这一语境理解,与之搭配恰当的是“开启”一词。
故选:C。
【点评】此题可结合事境的理解辨析词义作答。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改为“积极”)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
C.上网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
【解答】A.将“开展”改为“落实”;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仅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在就会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解答】本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选项的顺序,应该把具有概括性质的①或③放在首位,④具体讲的是一种途径。排除CD.再看A把③句放在最后,没有下文选得非常突兀。实际上这段话选自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故作者一来就提出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②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①指明格物致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⑤句对实验精神做具体阐释,④阐明实验的途径。故选:B。
【点评】句子排列顺序: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对一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排列时,要十分注意,不要与其他的方法相混淆。
4.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怀(mià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遵盟(zūn) 哲理(zhé) 袖手旁观(xiǜ)
D.恐慌(huāng) 测量(cè) 不知所措(cuò)
【解答】A.有误,“缅怀”的“缅”应读作“miǎn”。
B.有误,“彷徨”的“彷”应读作“páng”。
C.有误,“袖手旁观”的“袖”应读作“xiù”。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5.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的一项是 (  )
A.达摩面壁十年参禅悟道。
B.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材料,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电灯丝的材料。
D.以上三项都是。
【解答】根据课文中的表述,“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据此可见选项中只有爱迪生的作法是“格物致知”,是通过实验来寻求事物的真理。
故选:C。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对课文的内容、写法、主旨等要熟记于心,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文学常识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  丁肇中 ,美籍华裔  物理学 家, 诺贝尔物理学 奖获得者。
【解答】答案:
丁肇中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这一论题,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揭示了 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义,强调了 实验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学生的美好期盼。
【解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强调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学生的美好期盼。
答案: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格物致知;实验精神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对课文的内容、写法、主旨等要熟记于心,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同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吗?作者列举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说说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然后说删去后的变化,最后指出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此句意思是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格物和致知,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和致知”,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提取信息。根据第二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作者是不同意王阳明的做法的;结合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一段“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细读第三段,可知利用“实验的精神”后面的内容“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提取关键信息即可解答。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理解,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组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答案:
(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忽视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2)不认同,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列举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4)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点评】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在议论文考查中经常出现。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