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童诗的创作,要听到孩子的各种声音
木汀
①丰子恺在不离其手的烟嘴上,刻着清代“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此诗固然不是童诗,但诗中的“骂”“笑”“打”“嗔”,读之,一幅孩子“纯粹的真”“无邪的憨”的画面迅速在眼前浮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②我以为,画画是如此,儿童诗歌创作也当如此﹣﹣当一个童诗作家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里,去谛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语,才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陪伴着他们成长、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作品。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的。也就是说,成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自觉地进入庄子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童诗定式定理当中,却拒绝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提醒和警示。
④不在少数的学者近几年陆续呼吁,儿童诗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关系着儿童审美认知教育的功用。这种看似新颖的观点,绝对不是对童诗症状的诊疗方案,也非对童诗陈旧定式的“破题”。类似这个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儿童诗创作空间更广袤,理论驰骋的天地更无垠,但并没有厘清儿童诗的问题本源。笼统地说,儿童诗歌到底是什么,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学术问题,非本文所及一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诗,涉及作品的审美需要、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的传递。这三种关系是相互的,它们彼此存在和影响,不分先后次第,不标新立异。
⑤儿童哲学开创者及先锋人物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写道:“儿童是人,完全值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他们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成为什么,均应得到尊重。其实,我们应当向儿童学习,让儿童丰润我们的生命,更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在向我们学习,让我们丰润他们的生命。”这段话,无疑是对童诗创作和理论实践“哲学”般的释放。它侧重而扼要地说明了我们(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依存,强调了相互学习的关系。在我看来,当年丰子恺对孩童的崇拜,是向孩子学习的具体行动,是丰子恺彻底放下成人居高临下的威仪,逾越年龄的沟壑,与孩子们友好地“打成一片”,塑造了零距离交流的“学习态”。
⑥应该说,目前我们对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研究是匮乏的,对这一独特的创作群体的作品研究明显不足,或者说是滞后。就整个创作群体而言,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始终处于弱势,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对等,客观上难以与儿童诗的成人创作群体平起平坐。两者之间的失调、失衡,是儿童诗的胎记。再一个事实,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的砝码,左右在我们这些成人的手上。一个毋庸置疑的现状是,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生态,是孩子们一天天向我们(成人)学习着,而我们少有向孩子学习的胸怀和气度﹣﹣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对孩子的创作给出过许多的指指点点,但这跟向孩子学习无关,准确地说,是在教,非在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崭露头角的诗歌童星“浪打浪”,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创作的“成人诗”,是我们教化出来的。
⑦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声音。不对等的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整的。他们(孩子)在童诗的阵营里,没有决定权,更谈不上话语权﹣﹣即便有,也是个案,也是成人启发下的话语权,是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我们习惯请“权威”编选本该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形形色色的儿童诗歌选本,如果把这样的选本尝试着交由孩子来选择,结果会与成人编选的大相径庭。假设这一种设想得以实现,那就是拿出了向孩子学习的诚意,而不是噱头。
⑧真正面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的研究,应该是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即“向儿童学习”。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辏孩子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
(有删改)
(1)第⑧段加点的“向儿童学习”在文中指的是 。
(2)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丰子恺爱孩子的程度以及创作的特点引出文章论题。
B.引用八指头陀的诗句意在与下文成人的诗歌形成对比。
C.以丰子恺的典型事例论证童诗作家要崇拜孩子的观点。
D.论述了纯粹的真以及无邪的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3)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引用内容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儿童诗歌定义的一成不变最终导致童诗创作队伍由成人主导。
B.对儿童创作群体作品的研究可以解决童诗创作成人化的问题。
C.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只能阻碍儿童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D.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能力需要切实地向儿童学习。
(5)儿童文学社选编《童诗三百首》,请你结合本文内容,提出选编的相关建议。
二.语言表达(共1小题)
2.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三.解答题(共4小题)
3.《改造我们的学习》语言除了具有一般议论文准确、鲜明、严密的特点之外,还极为生动形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二是灵活使用文言词语,三是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 原文语段 表达效果
排比
文言词语
谚语、口语、成语
4.《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论点的提出上有何异同?
5.《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论据运用上有何特点?
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使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罗锋考入华中科大后,在忙于学习的同时,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做点生意,还参加了一个社团,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过好大学生活。他找到李培根院士,李老师热情接待了他。听完了他的讲述,李院士问:“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① 。”罗锋说。“没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李院士说。“② ?”罗锋不解的问。“③ 。”李院士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罗锋陷入了沉思,若有所悟。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 )得多,( )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 )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①,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②,都是很好的现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深刻 丰富 可圈可点
B.丰富 深刻 可圈可点
C.深刻 丰富 可歌可泣
D.丰富 深刻 可歌可泣
(2)请在①②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句中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能否调换顺序?说说你的理由。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改造我们的学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童诗的创作,要听到孩子的各种声音
木汀
①丰子恺在不离其手的烟嘴上,刻着清代“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此诗固然不是童诗,但诗中的“骂”“笑”“打”“嗔”,读之,一幅孩子“纯粹的真”“无邪的憨”的画面迅速在眼前浮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②我以为,画画是如此,儿童诗歌创作也当如此﹣﹣当一个童诗作家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里,去谛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语,才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陪伴着他们成长、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作品。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的。也就是说,成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自觉地进入庄子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童诗定式定理当中,却拒绝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提醒和警示。
④不在少数的学者近几年陆续呼吁,儿童诗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关系着儿童审美认知教育的功用。这种看似新颖的观点,绝对不是对童诗症状的诊疗方案,也非对童诗陈旧定式的“破题”。类似这个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儿童诗创作空间更广袤,理论驰骋的天地更无垠,但并没有厘清儿童诗的问题本源。笼统地说,儿童诗歌到底是什么,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学术问题,非本文所及一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诗,涉及作品的审美需要、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的传递。这三种关系是相互的,它们彼此存在和影响,不分先后次第,不标新立异。
⑤儿童哲学开创者及先锋人物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写道:“儿童是人,完全值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他们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成为什么,均应得到尊重。其实,我们应当向儿童学习,让儿童丰润我们的生命,更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在向我们学习,让我们丰润他们的生命。”这段话,无疑是对童诗创作和理论实践“哲学”般的释放。它侧重而扼要地说明了我们(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依存,强调了相互学习的关系。在我看来,当年丰子恺对孩童的崇拜,是向孩子学习的具体行动,是丰子恺彻底放下成人居高临下的威仪,逾越年龄的沟壑,与孩子们友好地“打成一片”,塑造了零距离交流的“学习态”。
⑥应该说,目前我们对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研究是匮乏的,对这一独特的创作群体的作品研究明显不足,或者说是滞后。就整个创作群体而言,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始终处于弱势,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对等,客观上难以与儿童诗的成人创作群体平起平坐。两者之间的失调、失衡,是儿童诗的胎记。再一个事实,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的砝码,左右在我们这些成人的手上。一个毋庸置疑的现状是,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生态,是孩子们一天天向我们(成人)学习着,而我们少有向孩子学习的胸怀和气度﹣﹣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对孩子的创作给出过许多的指指点点,但这跟向孩子学习无关,准确地说,是在教,非在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崭露头角的诗歌童星“浪打浪”,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创作的“成人诗”,是我们教化出来的。
⑦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声音。不对等的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整的。他们(孩子)在童诗的阵营里,没有决定权,更谈不上话语权﹣﹣即便有,也是个案,也是成人启发下的话语权,是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我们习惯请“权威”编选本该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形形色色的儿童诗歌选本,如果把这样的选本尝试着交由孩子来选择,结果会与成人编选的大相径庭。假设这一种设想得以实现,那就是拿出了向孩子学习的诚意,而不是噱头。
⑧真正面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的研究,应该是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即“向儿童学习”。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辏孩子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
(有删改)
(1)第⑧段加点的“向儿童学习”在文中指的是 贴近童诗儿童创作群的作品及个体,谛听儿童心声及需求 。
(2)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由丰子恺爱孩子的程度以及创作的特点引出文章论题。
B.引用八指头陀的诗句意在与下文成人的诗歌形成对比。
C.以丰子恺的典型事例论证童诗作家要崇拜孩子的观点。
D.论述了纯粹的真以及无邪的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3)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引用内容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D
A.儿童诗歌定义的一成不变最终导致童诗创作队伍由成人主导。
B.对儿童创作群体作品的研究可以解决童诗创作成人化的问题。
C.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只能阻碍儿童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D.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能力需要切实地向儿童学习。
(5)儿童文学社选编《童诗三百首》,请你结合本文内容,提出选编的相关建议。
【解答】(1)依据第八段“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辏孩子们的心系”,贴近童诗儿童创作群的作品及个体,谛听儿童心声及需求。
(2)A.正确。
B.曲解文意。引用八指头陀的诗句是为了论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C.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是爱而非崇拜。
D.曲解文意。论述的是“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故选:A。
(3)依据原文第三段“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的。也就是说,成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引用“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形象地阐明了成人创作童诗过程中以自我创作理论话语权来创作,揣摩儿童阅读的快乐;而没有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的观点来考虑儿童的感受,依据原文第三段“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则阐明了作者对儿童主体的关注,表明童诗创作要考虑儿童的感受。整体上阐述了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的格局的观点。
(4)A.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二段“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最终导致童诗创作队伍由成人主导”。
B.太过绝对。依据原文第八段“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辏孩子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是可能而非一定。
C.无中生有。“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只能阻碍儿童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于文无据。
D.正确。
故选:D。
(5)依据原文第七段“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声音。不对等的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整的。他们(孩子)在童诗的阵营里,没有决定权,更谈不上话语权﹣﹣即便有,也是个案,也是成人启发下的话语权,是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我们习惯请‘权威’编选本该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形形色色的儿童诗歌选本,如果把这样的选本尝试着交由孩子来选择,结果会与成人编选的大相径庭。假设这一种设想得以实现,那就是拿出了向孩子学习的诚意,而不是噱头”,第八段“真正面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的研究,应该是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辏孩子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首先选编过程应该充分关注儿童的感受,建议让儿童读者参与其中,让儿童的快乐、喜爱成为选编的重要的标准;
依据原文第二段“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可以选编儿童创作者的作品,让儿童的创作视野以及作品成为童诗的一部分。
答案:
(1)贴近童诗儿童创作群的作品及个体,谛听儿童心声及需求
(2)A
(3)引用“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形象地阐明了成人创作童诗过程中以自我创作理论话语权来创作,揣摩儿童阅读的快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则阐明了作者对儿童主体的关注,表明童诗创作要考虑儿童的感受。整体上阐述了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的格局的观点。
(4)D
(5)首先选编过程应该充分关注儿童的感受,建议让儿童读者参与其中,让儿童的快乐、喜爱成为选编的重要的标准;其次,可以选编儿童创作者的作品,让儿童的创作视野以及作品成为童诗的一部分。
【点评】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语言表达(共1小题)
2.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解答】本题所仿写的句子要以古代诗歌为内容,要先选出一个古代的诗人(话题的范围:“中国诗人诗作”,不能以外国诗人诗人诗作为话题,也不能以中国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等作家作品为话题),然后改写他的诗句并运用到句子中去;句式上要体现出例句中所有的“…在…,…用…”的特点;在修辞手法上,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即需要再写两个,与例句共同形成排比句.
参考答案:
(1)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2)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点评】仿句类仿写及解题思路:
仿句类仿写试题,顾名思义就是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解答句子仿写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
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
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三.解答题(共4小题)
3.《改造我们的学习》语言除了具有一般议论文准确、鲜明、严密的特点之外,还极为生动形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二是灵活使用文言词语,三是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 原文语段 表达效果
排比 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 增强行文气势。语意跌宕,层层深入,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态度。
文言词语 “言必称希腊”“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等。 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谚语、口语、成语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等等。 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研究,空谈理论,无知、教条。语言形象,深刻、简练,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解答】本题的解答比较灵活,根据图表信息筛选原文信息作答即可,如排比,原文语句有“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结合排比的表达效果可知,这段语句增强了行文气势。语意跌宕,层层深入,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态度。由此,结合表格中“文言词语”“谚语、口语、成语”的提示筛选分析即可。
答案:
语言特点 原文语段 表达效果
排比 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 增强行文气势。语意跌宕,层层深入,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态度。
文言词语 “言必称希腊”“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等。 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谚语、口语、成语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等等。 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研究,空谈理论,无知、教条。语言形象,深刻、简练,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点评】分析语言特色的角度:
1.遣词造句
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及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拟声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以及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组合等。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是作者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语言作用是生动活泼、音律和谐、增强气势、风趣幽默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更传神。
3.语言风格
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如散文的语言是生动形象、朴实自然、清新明快的或者是风趣幽默、夸张讽刺、富有表现力的;说明文的语言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平实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其语言风格都是含蓄深沉的。
4.《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论点的提出上有何异同?
【解答】《改造我们的学习》,题目即开篇便亮明论点为“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本文的标题只是论题,这一问题的回答才是中心论点。从思路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论点的提出在开头段即第一部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见是先提出问题并批评了两种情况后才明确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答案:
两文相同之处是开头就提出了论点。不同之处在于论点的提出方式,《改造我们的学习》采用了开门见山式,开头一句就提出了观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则是在提出问题,否定了两种情况后引出来的。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5.《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论据运用上有何特点?
【解答】首先,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的论述,作者引用了客观事实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第二部分“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等实例分条阐释了“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的内容,论证了“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的观点,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这些都说明文章在运用论据上善于引用典型事例来论证观点。
其次,课文第三部分“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作者引用革命导师的理论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的观点;此外,还引用斯大林“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这些引用都增强了论证的效果,更具说服力。由此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①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②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增强了论证效果。
【点评】论据是立论的根据,作者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大体分为: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使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
【解答】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根据其内容确定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正确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开篇就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篇文章主要讲两个飞跃。“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可见,第一个飞跃是从物质到精神,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可见,第二个飞跃是从精神到物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因此,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答案:
文章的标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的,这个标题正确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而这篇文章主要讲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物质到精神,说明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第二个飞跃是从精神到物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因此,这个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罗锋考入华中科大后,在忙于学习的同时,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做点生意,还参加了一个社团,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过好大学生活。他找到李培根院士,李老师热情接待了他。听完了他的讲述,李院士问:“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① 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 。”罗锋说。“没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李院士说。“② 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罗锋不解的问。“③ 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 。”李院士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罗锋陷入了沉思,若有所悟。
【解答】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连贯的能力.①处答案是罗锋对“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的回答,由下文“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可推知罗锋说的是“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②处答案标点是问号,应是罗锋对李院士的追问“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③处是李院士回答罗锋的追问,由下文“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推知,就可填写“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了.
参考答案:
①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
②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③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答对1点1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5分.)
【点评】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 )得多,( )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 )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①,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②,都是很好的现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深刻 丰富 可圈可点
B.丰富 深刻 可圈可点
C.深刻 丰富 可歌可泣
D.丰富 深刻 可歌可泣
(2)请在①②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句中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能否调换顺序?说说你的理由。
【解答】(1)前面先说“肤浅”,又说“贫乏”,决定了括号内需要填写这两个词语的反义词,排除B、D两项;“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值得加以圈点。现使用范围扩大,常用于文艺体育类的新闻报道,又进而扩大到其他领域,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可歌可泣”指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根据语境,用“可歌可泣”。排除A项。答案:C。
(2)①处前面提到了”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后边的句子提到了”拿起这个武器“。因此①处要补写的句子必须含有”武器“这样的字眼。②处补写的内容应该是对前边提到的几种情形的概括。应该带有'所有这些’之类的文字。
答案:①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②所有这些。
(3)关键是理解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三个词语的含义。三个词语在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之分,所以不能调换。
答案: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
(1)C。
(2)①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②所有这些。
(3)不能调换。“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这三个词语有时间上和事理的顺序,动作行为上先是“倡导”,次之“宣传”,最后“组织”,顺序不可调换。
【点评】本题考查语段的综合运用,难度适中,解答时要辨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体会前后文的语意连接,以及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