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记念刘和珍君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文中具有提示性,“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B.“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C.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D.这可以唤醒广大青年,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①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②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④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⑦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⑧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⑨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⑩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请说说其中的缘由。
(3)作者引用陶潜诗的用意是什么?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段话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中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痛 哭 和 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的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你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地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意。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谎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
A.有限的几个生命
B.有限的几个生命……作“流言”的种子
C.“流言”的种子
D.“3 18”惨案中牺牲的烈士
(2)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它的本体是 。这个比喻主要表明 。
A.人类历史的前进步履艰难的
B.人类进步是很缓慢的,其前进不一定经过流血斗争
C.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流血斗争有无数次,但历史前进还是缓慢的
D.人类要前进非靠流血斗争不可
(3)这段话表达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A.反对徒手请愿
B.反对请愿
C.不主张用请愿的方式向反动派斗争
D.“3 18”徒手请愿没有什么价值
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1)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①“无恶意的闲人”是指:
②“有恶意的闲人”是指:
(2)文段的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3)讲讲文中所引用的诗句的意思和作者引用这几句诗的意图。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6小题)
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可能会出现在一些山石不稳固的山区;不良天气情况有可能增加登山者迷路或失足等危险情况出现的几率。 ,人们应当向山崩、滚石运动的垂直方向逃生,寻找稳固的大石等可供藏身的地方躲避。如果在登山过程中遭遇不良天气,应立即停止登山活动,就近寻找安全区域,等待天气转晴,或者利用通讯手段, 。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每年进入6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专门下 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①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
②
③ 。
8.如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9.2014年3月18日,是刘和珍君遇害88周年纪念日。如果你参加此次纪念活动,请运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段颂扬刘和珍君的文字,100字左右。
颂词: 。
10.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
答: 。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记念刘和珍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文中具有提示性,“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B.“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C.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D.这可以唤醒广大青年,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解答】D.“这可以唤醒广大青年”表述有误,应该为“可以唤醒庸人”。
故选:D。
【点评】理解句子,可以:
了解本身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内容展开分析;
根据作者的情感或文章主旨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①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②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④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⑦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⑧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⑨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⑩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请说说其中的缘由。
(3)作者引用陶潜诗的用意是什么?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段话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中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解答】(1)首先到文中找到写刘和珍“微笑”“温和”的内容,分析这样的内容展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如“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反复提到“微笑”“温和”,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美好善良和顺的青年学生。接着分析作者塑造这样的刘和珍形象有什么作用。从形象本身来看,刘和珍善良美好,但这样的刘和珍却被执政府虐杀了,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牺牲的痛心和怀念之情;连这样的刘和珍都被虐杀身亡,可以看出执政府的凶残,这是以刘和珍的“温和”来反衬杀人者的残忍;而且执政府虐杀了青年学生,流言家却说这些学生是暴徒,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就证明她们不可能是暴徒,揭穿了流言。
(2)首先到文中找到引文。“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在第五段,作者说懂得衰亡民族沉默无声的原因,至于原因,应该在上下文寻找。然后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如上文提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是反动政府制造的惨案,他们想要用这样的方式钳制众口,“流言”是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用来蒙蔽大众的言论,屠刀加钳口术,致使整个民族面对如此惨象却默无声息。
(3)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意思是: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唱完挽歌就把自己忘记了。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接着看本文所写的内容。这篇文章写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托体同山阿”展现出青山埋忠骨之意,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情感以及主旨的角度来看,青山埋忠骨表达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赞颂之情,展现了爱国青年的牺牲所产生的影响。
(4)首先判断题干引文所用修辞。由“如”可知,该句把人类长期阶级斗争、劳动人民流血牺性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一小块煤,可见这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这段话中透露出的作者创作的用意。作者认为,经过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进一小步,而请愿还不在其中,更不用说是徒手请愿了,因为历史前进必须靠革命斗争,绝不能靠请愿,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正义力量在历史前进中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情;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他对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仍然热情歌颂,并且认为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必然产生影响,而且社会影响要扩大,所以作者创作这篇文中对进步力量进行呐喊声援,表明对进步力量的支持。
答案:
(1)写出了刘和珍的美好善良和顺,反衬反动政府杀戮美好的残忍,表达了对刘和珍的牺牲的无比痛惜与深深怀念之情;又说明刘和珍绝不可能是暴徒,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流言家颠倒黑白,蒙蔽百姓;反动政府凶残专制,钳制众口,有识之士敢怒不敢言。
(3)内容上,写出了青山埋忠骨之意;情感上,寄托了死难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主旨上,表达了爱国青年的牺牲所产生的影响。
(4)比喻。用意是表达他对正义力量在为历史进步付出血的代价时的同情,表达对于进步力量的坚决支持和呐喊声援。
【点评】比喻的作用:
①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能使人物形象鲜明。
③能使景物形象化。
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⑤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
⑥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痛 哭 和 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的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你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地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意。
【解答】解析:
(1)A项,“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错误,文章一开头写“惨淡庄严的礼堂”,就将“气氛烘托到极致”.C项,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不是老百姓,而是前面提到的如“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将“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D项,理解是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转移给本文了.
(2)第一个要点需要注意第4段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的首领”一句所含的勇士及革命的首领等重要信息.第二个要点需要注意第5段“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一句所含的有毅力、任劳任怨、有热力和温情等信息.
(3)做题时,要在整体理解两篇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仔细比较这一组句子的深层含意.《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达出的是鲁迅先生的对当局杀害学生的无比愤怒,并对愤怒将在沉默中爆发作出预言,具有警示作用;本文中的“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悲哀.
答案:
(1)B
(2)①勇士,革命的首领.②有毅力,任劳任怨,③乐观热情.
(3)①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点评】现代文阅读的几种解题意识:
一、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考生必须注意.意义点与意义块.
二、问题意识:阅读主观题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三、得分点意识:阅读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考生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
四、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谎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 B
A.有限的几个生命
B.有限的几个生命……作“流言”的种子
C.“流言”的种子
D.“3 18”惨案中牺牲的烈士
(2)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它的本体是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这个比喻主要表明 C 。
A.人类历史的前进步履艰难的
B.人类进步是很缓慢的,其前进不一定经过流血斗争
C.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流血斗争有无数次,但历史前进还是缓慢的
D.人类要前进非靠流血斗争不可
(3)这段话表达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C
A.反对徒手请愿
B.反对请愿
C.不主张用请愿的方式向反动派斗争
D.“3 18”徒手请愿没有什么价值
【解答】(1)本题中“此”指代,应回到上文语境,“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可见“此”指代“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故选:B。
(2)分析原文“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可知,本体是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强调流血斗争的惨烈,但历史还是缓慢的前进的。
故选:C。
(3)ABD.正确。
C.有误,分析原文“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可知,作者不主张用请愿的方式向反动派斗争。
故选:C。
答案:
(1)B
(2)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C
(3)C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1)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①“无恶意的闲人”是指: 庸俗在小市民
②“有恶意的闲人”是指: 走狗文人(反动文人)
(2)文段的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3)讲讲文中所引用的诗句的意思和作者引用这几句诗的意图。
【解答】(1)①依据原文“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指“普通市民”,指没有是非观念,愚昧无知的人,他们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惨案真相,因而麻木不仁。
②依据原文“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指“走狗文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帮闲、帮凶。
(2)语句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了“煤的形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首先要明确这个段落的内容是鲁迅对这次请愿的看法,同时注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大量的木材”说明“代价巨大”,“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说明“收效甚微”,“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说明“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
(3)作者不赞成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但“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既然忧虑流血牺牲,就一定有社会影响和意义,再结合诗中的句子“他人亦已歌”和“托体同山阿”可知引用这句诗是说明“请愿虽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反响但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含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答案:
(1)庸俗在小市民 走狗文人(反动文人)
(2)比喻。作者认为为正义的斗争(人类历史的进步)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点成果,这里也包含着作者对斗争方式的思考(作者不赞成徒手请愿)。
(3)意思是:亲族们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唱过了挽歌。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过是与山陵同化而已(解释的话,意思大概对就可以了)。
意图是:刘和珍等青年的殉难虽然没有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反响,但是她们死得其所,她们殒身不恤的精神将与巍巍青山同在。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6小题)
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登山有哪些安全隐患 ?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可能会出现在一些山石不稳固的山区;不良天气情况有可能增加登山者迷路或失足等危险情况出现的几率。 一旦遇到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 ,人们应当向山崩、滚石运动的垂直方向逃生,寻找稳固的大石等可供藏身的地方躲避。如果在登山过程中遭遇不良天气,应立即停止登山活动,就近寻找安全区域,等待天气转晴,或者利用通讯手段, 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 。
【解答】本语段大意是:登山有地质灾害、不良天气情况等造成的安全隐患,如有遭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处,这是一个问句,应根据后面的内容来拟写这个问题,从“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可能会出现在一些山石不稳固的山区;不良天气情况有可能增加登山者迷路或失足等危险情况出现的几率”这两句中可以知道,前面应是说登山有哪些隐患.第二处,后面说“人们应当…”,可见前面应是假设遇到“山崩、滚石”等灾害.第三处,前面说“或者利用通讯手段”,可见后面应是使用通讯手段的目的.
答案:
①登山有哪些安全隐患 ②一旦遇到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 ③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
【点评】嵌入型补写的答题策略:
①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②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③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
④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每年进入6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专门下 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①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
② 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情感得到全部释放
③ 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也不一定就不“撕书”了 。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出现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例句的方式﹣﹣“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第一句“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这个可以理解为即使创新了仪式,但是学生没有参与度,仍然无法让学生得到释放;第二句“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可以理解为,毕业情感即使释放了,学生仍然会有一些压力.
答案:
②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情感得到全部释放;
③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也不一定就不“撕书”了.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8.如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解答】题目要求将这些内容组成一段话,而且不能超过80个字.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这是一次春游活动,然后讲考察大蜀山所开展的活动及要求,最后讲各组的具体情形.这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首先要把握的是相关内容的确定,再就是自己做好相应的准确,考察期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开展哪些活动,结束后的相关事宜表述清楚即可.
答案:
本次大蜀山考察活动要求事先温习相关地质内容,小组讨沦确定号考察内容,备好行装;考察期间主要活动有参观、听讲座和知识抢答;考察结束后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
【点评】本题属于表格转换成文字,答题的时候要注意题目要求(含字数).表格即数据统计,注意数据的统计项目.要对数据做归类,性质相同的数据统计到一起.数据抓大放小,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表达中不出现具体数字.针对问题,探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
9.2014年3月18日,是刘和珍君遇害88周年纪念日。如果你参加此次纪念活动,请运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段颂扬刘和珍君的文字,100字左右。
颂词: 你年仅22岁,却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追求正义、通往光明的坎坷路上。你旺盛的生命之花虽过早凋谢,但你在喋血府门的那一刻,却使自己的灵魂得以飞升。88个春秋匆匆流过,你却永远美丽在鲁迅的文字里,鲜活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 。
【解答】参考答案:(示例)你年仅22岁,却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追求正义、通往光明的坎坷路上。你旺盛的生命之花虽过早凋谢,但你在喋血府门的那一刻,却使自己的灵魂得以飞升。88个春秋匆匆流过,你却永远美丽在鲁迅的文字里,鲜活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
【点评】表达要点:1、审清题目要求,把握答案要点。2、运用联想、想象,语言激情飞扬。3、运用修辞手法,调动艺术技巧。
10.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要注重积累材料.
(2)鲁迅侧重的是: 积累要长期坚持.
(3)歌德侧重的是: 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要多积、广积材料 。
【解答】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分析出共同点,就是关于“积累材料”的问题,再抓住每句话的不同之处,分析其侧重点,如第①句的“积之十年”,是讲坚持,第②句抓住“价值”一词,第③句“两万张卡片”是说积累的数量.答案:(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材料.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平时要指导学生多练习此类题型,多积累.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 节日文化相互交融。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
答: 正确引导,健康过节。所谓“节日”,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不论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外来的“洋节日”,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每一个对节日的看法与过法的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 。
【解答】(1)示例:节日文化相互交融。
(2)观点一:我们要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观点二:过年,只要快乐就行。
观点三:正确引导,健康过节。
示例:正确引导,健康过节。所谓“节日”,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不论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外来的“洋节日”,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每一个对节日的看法与过法的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中档题,重点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和对一些现象发表自己言之成理的观点。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