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含解析)过秦论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含解析)过秦论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7: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过秦论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从句式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非我也,兵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⑧大王来何操 ⑨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⑩身死人手
A.④⑨/②⑩/⑤/①③⑦⑧/⑥ B.①⑦/③④⑨/②⑤⑩/⑥⑧
C.④⑨/②⑧⑩/⑤/①③⑥⑦ D.①⑦/②⑧⑩/③④⑨/⑤⑥
二.填空题(共1小题)
2.被动句。
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表被动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表被动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4.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窥:探看。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享国之日浅 享:分享。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 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
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显了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四.解答题(共3小题)
5.(《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否可以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作文(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中学里各种社团深受学生欢迎。新学年伊始,各种学生社团就纷纷开展“招新”活动,从高一新生中招纳社团新成员。假如你是文学社社长,请你拟一份文学社“招新”启事。不少于200字。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9.下面是某校对高二年级520 名学生进行的关于“开设校本选修课”的问卷调查表,请分析有关数据,总结两条规律,并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对开设校本选修课的态度 人数 比例 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的情况与比例
喜欢或比较喜欢 428 82.3% 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63.4% 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36.6%
不喜欢 92 17.7% 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8.7% 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91.3%
(1)规律:   
(2)建议:   。
10.《过秦论》运用了大量的排比,读起来铿锵有力,极有气势。用排比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无可辩驳的气势,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请以“铭记历史”为话题,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的观点。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 过秦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从句式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非我也,兵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⑧大王来何操 ⑨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⑩身死人手
A.④⑨/②⑩/⑤/①③⑦⑧/⑥ B.①⑦/③④⑨/②⑤⑩/⑥⑧
C.④⑨/②⑧⑩/⑤/①③⑥⑦ D.①⑦/②⑧⑩/③④⑨/⑤⑥
【解答】④⑨为判断句,②⑩为省略句,⑤为定语后置句,①③⑦⑧宾语前置句,⑥为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④“也……也”表判断,翻译: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⑨“……也”表判断,翻译: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罐做窗户、用草绳作门轴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是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
省略句:②应为“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翻译:尽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⑩应为“身死于人手”,翻译:自己却死于他人之手。
宾语前置句:①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③应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翻译:然而还没称王的,从来没有。⑦应为“不施仁义,攻守之势异也”,翻译:(形势变了)但却不施仁政与天下,秦国由原来的攻势转为守势。⑧应为“大王来操何”,翻译:大王带什么来。
状语后置句: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翻译: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故选:A。
【点评】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二.填空题(共1小题)
2.被动句。
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 ”表被动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于 ”表被动
【解答】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句意:使他命丧国亡,被天下人耻笑。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被。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故答案为:
④为
⑤于
【点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多读多练,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文言文学习中归纳和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掌握文言词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增强文言文的语感,学习文言文的构思技巧,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牢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解答】(1)根据前后文语意,贾谊十八岁时,凭借着能赋诗作文而在郡中有名,因此,“于郡中”做“闻”的状语,不能分开,故排除D.根据后文“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这一句,可知是“吴廷尉为河南守”,吴廷尉是“为河南守”的主语,不能断开,故排除A.“召置”是动词,其支配的宾语是“门下”,二者不可分开,故排除B.故答案选C.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
(2)A.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因而,选项中“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
(3)C.错误,“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后岁余,贾生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4)①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译文:于是诋毁贾谊说:“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②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减。译文: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答案:
(1)C
(2)A
(3)C
(4)①于是指责贾谊的过失说:“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②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点评】做文言文阅读时,要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做铺垫,以技巧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词推断题;利用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中,做好文言虚词解题;细心研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调通疏浚,做好文言阅读概括分析、文言翻译题。
4.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窥:探看。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享国之日浅 享:分享。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 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
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显了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解答】(1)D.“享”解释为“分享”有误,应解释为“享有”。句子翻译为: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
(2)B.“《论语 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表述有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本课中的“囊括四海”的“四海”意思相同,也是“天下”的意思。
(3)①“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地势;②“固”,形容词,牢固。所以两个“固”意义用法不相同;
③“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边;④“北”,名词,溃败(的军队)。两个“北”意义用法不相同。
(4)C.“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显了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分析有误。据原文“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可知,这里只是说不吝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并没有从“财物”方面显示诸侯的强大。
(5)①“爱”,吝惜;“以致”,用以招纳;“交”,盟约;“一”,数量词做动词,成为整体。句子翻译为: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②“亡”,损失;“镞”,箭头;“困”,狼狈不堪。句子翻译为: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答案:
(1)D
(2)B
(3)D
(4)C
(5)①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②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坚固,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窥视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已经死了,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王都明智而忠诚的,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将会有百万人死亡,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四.解答题(共3小题)
5.(《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否可以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解答】原句是反问句,“岂非人事哉”强调了“人事”的作用。改后的句子是陈述句,表达更为平实。一般来讲,反问句比陈述句的语气表达更为强烈。由此分析。
答案:
不可以。因为原句是个反问句,采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而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比陈述句语气、力度更为强烈。
【点评】《伶官传序》的写作背景: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答】(1)“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瓮牖绳枢”,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氓隶”,农村中地位低的人;“迁徙”,被征发守边。译文: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2)“蹑足”,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倔”,通“崛”,突起;“阡陌”,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译文: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3)“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却”,使动,击退,使……退却。译文: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4)“隳”,破坏;“为”被,表被动。译文: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七庙,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
(1)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2)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3)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4)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七庙,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点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多读多练,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文言文学习中归纳和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掌握文言词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增强文言文的语感,学习文言文的构思技巧,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牢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解答】(1)践:凭借。因:凭借。据:依靠。临:对着。以为:把……作为。译文:在这以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凭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丈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
(2)蹑足:插足,引申为“出身”。行伍:军队的队伍。阡陌:田野。将:率领。转:掉转头。译文:跻身于军队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
(3)忽微:细枝末节。于:被。岂:难道。译文: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难道只是因为伶人才这样吗?
答案:
(1)在这以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凭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丈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
(2)跻身于军队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
(3)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难道只是因为伶人才这样吗?
【点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多读多练,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文言文学习中归纳和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掌握文言词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增强文言文的语感,学习文言文的构思技巧,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牢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五.作文(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中学里各种社团深受学生欢迎。新学年伊始,各种学生社团就纷纷开展“招新”活动,从高一新生中招纳社团新成员。假如你是文学社社长,请你拟一份文学社“招新”启事。不少于200字。
【解答】参考示例:
文学社招新启事
我校学生文学社是学校团委领导下的社团组织。文学社以“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为宗旨,以“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培育文学新苗”为目的,是每个有志文学的同学成长的沃土。目前由于高三毕业班同学的退出,面向高一年级、高二年级招募新一届文学社成员。
校文学社
2016年9月
【点评】启事的写作格式可分为三个部分:
1、标题。正中写启事的名称,如“征文启事”等。
2、正文。标题写好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写启事的内容,一般应包括目的意义、内容、形式、要求等项目。
3、落款。末尾右下文,分两行,第一行写启事者的单位或启事者姓名,第二行写启事的具体日期。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9.下面是某校对高二年级520 名学生进行的关于“开设校本选修课”的问卷调查表,请分析有关数据,总结两条规律,并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对开设校本选修课的态度 人数 比例 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的情况与比例
喜欢或比较喜欢 428 82.3% 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63.4% 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36.6%
不喜欢 92 17.7% 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8.7% 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91.3%
(1)规律: ①无论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门课程.②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对该课程的喜欢比例比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更高. 
(2)建议: 学校要加强宣传与指导,学生只有真正了解校本选修课,才会喜欢它. 。
【解答】解析:
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这里重点关注比较大的数据.如: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63.4%、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91.3%、82.3%;再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
答案:
(1)①无论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门课程.②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对该课程的喜欢比例比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更高.
(2)(建议)学校要加强宣传与指导,学生只有真正了解校本选修课,才会喜欢它.
【点评】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广泛的说还有其他很多形式,诸如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内容或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出来.也是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
10.《过秦论》运用了大量的排比,读起来铿锵有力,极有气势。用排比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无可辩驳的气势,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请以“铭记历史”为话题,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的观点。
【解答】以“铭记历史”为话题,“铭记历史”,意思是指警醒人们要深深记住历史上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材料提示“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文章无可辩驳的气势,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题干要求“运用排比手法”,所以论证时候注意运用排比手法。如可以先确定论点“铭记历史”,然后举例论证,如结合苏武、岳飞、勾践、文天祥等人物事例分析论证,最后总结。
答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深埋在尘埃中人和事就如平凡的烟尘,随着历史的浪潮烟消云散,但后人走过他们的足迹,却感到了无比的坚实与厚重。时代在发展,那种民族精神犹如浩然苍穹中的颗颗明星,指引着华夏子孙砥砺前行。时代在警醒人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历史,才有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铭记历史,是张骞漫漫长途的驼铃声声,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铭记历史,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包,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干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