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1 迷娘(之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1 迷娘(之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7: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迷娘(之一)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迷娘走进来,问要不要帮他梳头。她走动很轻很轻,今天威廉对她不理不睬的,使她十分难过。
一种暗自滋长着的爱情,一种偷偷巩固了的忠诚,一旦终于被那个迄今还无缘享有它的人所体察,所发现,那真是再动人不过的啦。那久久紧闭着的蓓蕾成熟了,威廉的心也一下变得敏感得不能再敏感。
迷娘站在他跟前,注视着他的不安。
“我的主人!”她喊道,“你要是感到不幸,那叫迷娘怎么办啊?”
“宝贝,”威廉拉住她的手,回答说,“你也跟着我在痛苦啊。我必须离开这个地方。”
她瞅着他泪光闪闪的眼睛,猛地跪倒在他面前。他仍然拉着她的手,她把脑袋枕在他的膝头上,静悄悄地待着。他抚弄着她的头发,态度和蔼温柔。迷娘久久没有动弹。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感到她像是在抽搐,开始时很轻微很轻微,渐渐却传遍了全身。
“怎么啦,迷娘?”他叫起来,“你怎么啦?”
迷娘抬起小小的脑袋,望着他,突然用手按住心口,就像是忍受着痛楚似的。他扶起她,她倒在他的怀里,他于是搂紧她,亲吻她。她的回答是毫不动弹。她紧紧捂着自己的心口,冷不丁却发出一声大叫,身体也随之猛地痉挛起来。她一跃而起,可紧跟着又像四肢全瘫瘓了似的倒在他的面前。那情景真是可怕啊!
“我的孩子!”威廉大叫,同时抱起她来紧紧搂着,“我的孩子,你怎么啦?”
痉孪继续着,从心脏扩散到了四肢;她整个瘫在了他的怀里。他把小姑娘紧紧贴在心上,泪水滴湿了她的身体。突然,她变得紧张起来,就像在忍受着身体的剧烈疼痛。可是不久,她的四肢似乎又充满了活力,像根压紧了的发条似的起来搂住他的脖子,而内心却好像被猛地撕裂了;就在这一刹那,泪水从她紧闭着的眼里滚滚流出,落进了威廉的怀中。他紧抱着她。她哭泣不止,即使如簧妙舌,也没法形容这泪水的巨大力量。长发散开了,披散在这泪人的脸庞周围;她整个人就像一道泪泉,在止不住地流泻,流泻。她的肢体变得柔软了,内心已得到宣泄;在迷惘的瞬间,威廉生怕她会溶化在自己怀里,叫他什么也抓不着。他因此把她抱得越来越紧,越来越紧。
“我的孩子!”他叫道,“我的孩子!你真的属于我,如果这样讲可以安慰你!你是我的!我将永远拥有你,不再离开你!”
迷娘仍旧珠泪滚滚。——终于,她站了起来,脸上闪耀着欣喜。
“我的父亲!”她叫道,“你要真的不离开我哟!你要真的做我的父亲!我是你的孩子啊!”这时,门外响起了竖琴的弹奏;老歌手已带着自己最心爱的曲子,来为他的朋友晚上消遣来了。威廉仍紧紧搂抱着自己的孩子,享受着最纯净的、最无法言表的幸福。
……①
第二天清晨,威廉在旅馆里四处都找不着迷娘,一问才听说是跟梅利纳一起走了。梅利纳一大早就起了身,为的是赶紧去取回那些戏装和其他的道具、行头。
几个小时过去了,威廉突然听见他门外传来音乐声,一开始以为是弹竖琴的老人又来了。但很快他便听出是齐特琴在演奏,而开始唱歌的嗓音却是迷娘的。威廉拉开房门,姑娘走了进来,同时唱着我们上边抄录的那首歌。
曲调和表现的情感都让我们的朋友喜欢极了,虽然歌词并不完全懂。他让小姑娘给他一节节反复唱,反复解释,自己则把歌词记录下来,并且翻译成德文。只不过有些特殊的词语,他只能大概揣摩出来罢了。这样,语句尽管马虎通顺,脱节之处尽管也凑凑合合接了起来,却丧失了情感的天真无邪。还有,曲调的优美动人,也无与伦比。
每一节的起头她都唱得庄严、激昂,好似要让人注意什么特别的东西,好似要表现什么重大的事物。唱到第三行,歌声却变得低婉、沉郁起来。“你知道吗?”几个字,她表现得充满了神秘和思索;“前往!前往!”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向往渴求;“随你前往!”则在反复轮唱中变化有致,时而恳求,时而催促,时而充满渴望,时而满怀憧憬。
迷娘第二次唱完了这首歌,便停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威廉问道:“你知道这个地方吗?”
“想必是指意大利吧,”威廉回答,“你从哪儿学会的这支歌子?”
“意大利!”迷娘郑重其事地说,“你要去意大利,请一定带上我,这儿我觉得很冷啊。”“你曾经到过那儿吗,我的孩子?”威廉问。
小姑娘没吱声,再怎么问也不吐一个字。
(节选自《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杨武能译)
[注]①省略部分即诗歌《迷娘(之一)》。
(1)《迷娘》一诗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来又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由此可见作者对本诗的重视。请你查阅资料,了解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以及迷娘与小说主人公的关系。
(2)了解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后,我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迷娘(之一)》每小节的结尾句,分别使用了“爱人”“恩人”“父亲”三种呼告的对象,请你阅读以下文章选段,思考画横线的几种称呼的含义,以及如此转换称呼的好处。
(3)了解了此诗与爱情追求有关后,我们可以确定其主题。现在我们再深入文本,思考每个场景中所用的物象对营造意境的作用。请找出《迷娘(之一)》所用的物象,完成下列表格。
场景 物象 状态 意境
    柠檬花 绽放 鲜艳
叶子 绿色
橙子 金黄色
           
       
           
       
               
       
       
           
山岗            
       
       
           
       
           
       
(4)关于主题的探究:在《迷娘(之一)》中,作者为何选取了上述三种场景,它们各有什么含义?选段中画横线的“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结合以下文段,写下你的思考。
(5)关于文体的探究:上述选段谈到了《迷娘(之一)》的感情基调和演唱方式。作者对本诗的把玩,可以看作“夫子自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此诗的态度。请对其感情基调和演唱方式进行梳理,并说明如此演唱的原因。
(6)《迷娘(之一)》与《致大海》这两首诗体式谨严,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起来抑扬顿挫。请你分析这两首诗,探寻其体式上的特点。
二.诗歌阅读(共2小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矮小的白桦树
[苏联]叶夫图申科 刘文飞 译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像一根根尖刺,
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
永冻带的王国
带来各种愚昧,
为了把我们压得更低。
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
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
看到我们躬身?
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
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
你们温暖舒适,
我们有公民的勇敢,
你们忧伤而又庄重,
送来了道德的支撑。
我们的同行,你们认为
我们不是残疾树,
可绿叶虽然不美,
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
谢谢!无论如何,
我们坚守在天空下,
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
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
当然,你们比我们自由,
我们的根却扎得更深。
当然,我们不在巴黎,
但在寒带我们却价值更高。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狡猾地搔首弄姿,
可这只是虚情假意。
依恋也是一种不屈的姿势。
我们残疾地躬身,
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
这头怪兽会被赶走,
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
但如果气候变化,
我们的枝丫
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
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
这让我们深深地痛苦,
严寒始终在将我们折磨。
可我像尖刺死死地站着,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1966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中的“严寒的指甲缝”这一短语,形象地表明了白桦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B.“我们不是残疾树,可绿叶虽然不美,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强调“我们”并不在意外表。
C.“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意在谴责“巴黎的栗树”和“傲慢的棕榈”。
D.在诗人的眼中,和栗树、棕榈相比,矮小的白桦树根扎得更深,在寒带的价值更高。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看到我们躬身?”用了呼告、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些“时装的卫士”的质问。
B.“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句中的“时装的卫士”外表光鲜,而“夸西莫多”外表丑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C.“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一句中,把矮小的白桦树比作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夸西莫多,生动形象。
D.“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3)诗中所写的矮小的白桦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作者在刻画矮小的白桦树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3.研习这首诗歌,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故乡的优美景物、辉煌居所、神奇境界,倾诉了迷娘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内心情感。
B.这首诗抒发了迷娘对故国的思念与怀恋、对美好世界与生活的追求之情。
C.传统上,抒情诗一般很少使用对话,而在《迷娘(之一)》中,对话却成为最基本的场景。
D.这首诗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迷娘》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B.迷娘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唱了这首“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C.这首诗的副歌部分,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
D.“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
(3)让《迷娘(之一)》这首诗在情感上和艺术上达到完美的是诗歌中三种不同称呼的改变,它是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那么诗中“爱人”“恩人”和“父亲”这三个被倾诉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什么感情?
(4)这首诗是怎样体现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的?
(5)在迷娘对故园的无限眷恋之情中,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是什么?这其实是两个问题。①   ,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在我看来,一首好诗,应该在某一个点上,能揭开历史的真相,挖掘事物的本质,写出人心的广阔性、人性的复杂性和精神的丰富性。至于如何评判诗人的成就,在我看来,不能看这位诗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名气②   ,这样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检验。我很赞同这种说法:诗人不要自恋,因为诗人不是自封的,几十年之后,③   ,而不是诗人的名字。
四.解答题(共3小题)
5.《迷娘(之一)》诗歌第一节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迷娘浓烈的乡愁?
6.《迷娘》(之一)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7.请根据如图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①   ②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明白晓畅曾被看作是诗歌优劣的主要审美标准。明白晓畅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风格,是可以认同的,①   ,那就有些偏颇了。其实,②   。读者欣赏诗总希望读到一点意在言外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这样才有诗意诗味可供咀嚼。如果一眼便穷尽诗意,读者又怎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呢?当然,那种“百读不得其解”的诗也不见得是好诗。这类诗,或者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诗句结构支离破碎,像没有规则的文字游戏,怎么能让读者无所阻隔地欣赏其诗境诗意呢?一般说来,③   。所以说,明白晓畅不是评价诗歌优劣的审美标准,懂与不懂之间才是。
9.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迷娘(之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迷娘走进来,问要不要帮他梳头。她走动很轻很轻,今天威廉对她不理不睬的,使她十分难过。
一种暗自滋长着的爱情,一种偷偷巩固了的忠诚,一旦终于被那个迄今还无缘享有它的人所体察,所发现,那真是再动人不过的啦。那久久紧闭着的蓓蕾成熟了,威廉的心也一下变得敏感得不能再敏感。
迷娘站在他跟前,注视着他的不安。
“我的主人!”她喊道,“你要是感到不幸,那叫迷娘怎么办啊?”
“宝贝,”威廉拉住她的手,回答说,“你也跟着我在痛苦啊。我必须离开这个地方。”
她瞅着他泪光闪闪的眼睛,猛地跪倒在他面前。他仍然拉着她的手,她把脑袋枕在他的膝头上,静悄悄地待着。他抚弄着她的头发,态度和蔼温柔。迷娘久久没有动弹。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感到她像是在抽搐,开始时很轻微很轻微,渐渐却传遍了全身。
“怎么啦,迷娘?”他叫起来,“你怎么啦?”
迷娘抬起小小的脑袋,望着他,突然用手按住心口,就像是忍受着痛楚似的。他扶起她,她倒在他的怀里,他于是搂紧她,亲吻她。她的回答是毫不动弹。她紧紧捂着自己的心口,冷不丁却发出一声大叫,身体也随之猛地痉挛起来。她一跃而起,可紧跟着又像四肢全瘫瘓了似的倒在他的面前。那情景真是可怕啊!
“我的孩子!”威廉大叫,同时抱起她来紧紧搂着,“我的孩子,你怎么啦?”
痉孪继续着,从心脏扩散到了四肢;她整个瘫在了他的怀里。他把小姑娘紧紧贴在心上,泪水滴湿了她的身体。突然,她变得紧张起来,就像在忍受着身体的剧烈疼痛。可是不久,她的四肢似乎又充满了活力,像根压紧了的发条似的起来搂住他的脖子,而内心却好像被猛地撕裂了;就在这一刹那,泪水从她紧闭着的眼里滚滚流出,落进了威廉的怀中。他紧抱着她。她哭泣不止,即使如簧妙舌,也没法形容这泪水的巨大力量。长发散开了,披散在这泪人的脸庞周围;她整个人就像一道泪泉,在止不住地流泻,流泻。她的肢体变得柔软了,内心已得到宣泄;在迷惘的瞬间,威廉生怕她会溶化在自己怀里,叫他什么也抓不着。他因此把她抱得越来越紧,越来越紧。
“我的孩子!”他叫道,“我的孩子!你真的属于我,如果这样讲可以安慰你!你是我的!我将永远拥有你,不再离开你!”
迷娘仍旧珠泪滚滚。——终于,她站了起来,脸上闪耀着欣喜。
“我的父亲!”她叫道,“你要真的不离开我哟!你要真的做我的父亲!我是你的孩子啊!”这时,门外响起了竖琴的弹奏;老歌手已带着自己最心爱的曲子,来为他的朋友晚上消遣来了。威廉仍紧紧搂抱着自己的孩子,享受着最纯净的、最无法言表的幸福。
……①
第二天清晨,威廉在旅馆里四处都找不着迷娘,一问才听说是跟梅利纳一起走了。梅利纳一大早就起了身,为的是赶紧去取回那些戏装和其他的道具、行头。
几个小时过去了,威廉突然听见他门外传来音乐声,一开始以为是弹竖琴的老人又来了。但很快他便听出是齐特琴在演奏,而开始唱歌的嗓音却是迷娘的。威廉拉开房门,姑娘走了进来,同时唱着我们上边抄录的那首歌。
曲调和表现的情感都让我们的朋友喜欢极了,虽然歌词并不完全懂。他让小姑娘给他一节节反复唱,反复解释,自己则把歌词记录下来,并且翻译成德文。只不过有些特殊的词语,他只能大概揣摩出来罢了。这样,语句尽管马虎通顺,脱节之处尽管也凑凑合合接了起来,却丧失了情感的天真无邪。还有,曲调的优美动人,也无与伦比。
每一节的起头她都唱得庄严、激昂,好似要让人注意什么特别的东西,好似要表现什么重大的事物。唱到第三行,歌声却变得低婉、沉郁起来。“你知道吗?”几个字,她表现得充满了神秘和思索;“前往!前往!”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向往渴求;“随你前往!”则在反复轮唱中变化有致,时而恳求,时而催促,时而充满渴望,时而满怀憧憬。
迷娘第二次唱完了这首歌,便停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威廉问道:“你知道这个地方吗?”
“想必是指意大利吧,”威廉回答,“你从哪儿学会的这支歌子?”
“意大利!”迷娘郑重其事地说,“你要去意大利,请一定带上我,这儿我觉得很冷啊。”“你曾经到过那儿吗,我的孩子?”威廉问。
小姑娘没吱声,再怎么问也不吐一个字。
(节选自《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杨武能译)
[注]①省略部分即诗歌《迷娘(之一)》。
(1)《迷娘》一诗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来又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由此可见作者对本诗的重视。请你查阅资料,了解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以及迷娘与小说主人公的关系。
(2)了解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后,我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迷娘(之一)》每小节的结尾句,分别使用了“爱人”“恩人”“父亲”三种呼告的对象,请你阅读以下文章选段,思考画横线的几种称呼的含义,以及如此转换称呼的好处。
(3)了解了此诗与爱情追求有关后,我们可以确定其主题。现在我们再深入文本,思考每个场景中所用的物象对营造意境的作用。请找出《迷娘(之一)》所用的物象,完成下列表格。
场景 物象 状态 意境
 意大利  柠檬花 绽放 鲜艳
叶子 绿色
橙子 金黄色
 蓝天   蓝色   美好 
 和风   轻轻 
 桃金娘   恬静   宁静 
 月桂   高扬 
 故园   圆柱   成行的   美好 
 厅堂   辉煌的 
 居室   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   伫立   哀婉 
山岗  迷雾   朦胧   险峻 
 危崖   高险 
 瀑布   直落 
 岩洞   幽暗   神秘 
 龙种   可怖 
 骡马   迷路   艰难 
 山岭   艰险 
(4)关于主题的探究:在《迷娘(之一)》中,作者为何选取了上述三种场景,它们各有什么含义?选段中画横线的“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结合以下文段,写下你的思考。
(5)关于文体的探究:上述选段谈到了《迷娘(之一)》的感情基调和演唱方式。作者对本诗的把玩,可以看作“夫子自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此诗的态度。请对其感情基调和演唱方式进行梳理,并说明如此演唱的原因。
(6)《迷娘(之一)》与《致大海》这两首诗体式谨严,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起来抑扬顿挫。请你分析这两首诗,探寻其体式上的特点。
【解答】(1)《迷娘》创作于1783 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之一)是歌德《迷娘曲》三首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 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 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 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2)分析小说人物称呼变换的特点和作用:这种称呼的转换则表现出迷娘内心情感的无比深挚热烈和复杂哀婉。“爱人”出现在第一节,毫无疑问迷娘深爱着他;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则意味着迷娘对他深深的爱恋无法实现或难以有结果。“父亲”和思乡之情高度融合为一体,使爱情、恩情、亲情和思乡之情在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从而收到深沉含蓄、哀婉动人的审美效果。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内心对倾诉对象的情感复杂、真挚,既美好又哀婉。同时,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具有多重内涵的情感。
(3)首节选择的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4)“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 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里的“这个地方”指的就是“意大利”。“迷娘第二次唱完了这首歌,便停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威廉问道:‘你知道这个地方吗?’‘想必是指意大利吧,’威廉回答,‘你从哪儿学会的这支歌子?’‘意大利!’迷娘郑重其事地说,‘你要去意大利,请一定带上我,这儿我觉得很冷啊。’”从这些对话中也可以确认是“意大利”。
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5)本诗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种明显的重复,这使得诗的结构整齐而稳定,具有旋律感。这种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首先,同一句式和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这一句子所传达的感情。每节诗以“你知道吗……”“你可知道……”不断发问,表达了迷娘对于被问到的景物的执着思念。而每节都重复发问“你可知道那……”,再次强调了这种感情。而每节诗末句的“前往,前往”不断重复,则强调了想要回到故乡的那种心情的急迫和强烈。其次,这种重复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这就形成了稳定中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容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迷娘思念的景物由故国到故园,最后到回故乡的道路,情感越来越急迫和强烈,而对于迈斯特的感情也由“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得到了升华。所以句式的复沓伴随的是情感的变化,所以在朗读时要在情感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不能简单一致。
(6)这首诗的三节的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来用了反复的手法,开强了调回的力量,增用子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致大海》也采用整齐的句式,解答本题时,要对一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有基本的积累,本题中所使用到的反复手法的作用是“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原文“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冈?”和“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可以看出使用了反复的手法,能够增强作者询问的语气,表明了强烈的思念之情。副歌部分的内容,结构基本一致,只是更换了个别词语,丰富了诗歌内容,让整首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致大海》都将自我安放于宏大的自然之中。在两者的互动中体验现实。前者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后者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反复朗读这两首诗,体会不同体式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可以试着用其中一首的形式。改写另一首诗,进一步体会二者之间的差异。既可改写整首诗,也可挑选一段改写。
答案:
(1)《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风靡整个德国的成长小说。小说中身为商人之子的威廉 迈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但混沌污浊的戏剧界令他的奋斗陷入迷惘。威廉四处漂泊,接触种种世态,最终结识了由开明贵族组成的高尚团体,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彼此敬重,同心同德;人人都有远大理想,同时又都是不善空谈的实干家。威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
《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 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人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 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后,便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2)这首诗是以向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称呼的转换,体现了迷娘对威廉 麦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诗歌抒发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同时,这种爱又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
(3)首节选择的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4)“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 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里的“这个地方”指的就是“意大利”。“迷娘第二次唱完了这首歌,便停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威廉问道:‘你知道这个地方吗?’‘想必是指意大利吧,’威廉回答,‘你从哪儿学会的这支歌子?’‘意大利!’迷娘郑重其事地说,‘你要去意大利,请一定带上我,这儿我觉得很冷啊。’”从这些对话中也可以确认是“意大利”。
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5)本诗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种明显的重复,这使得诗的结构整齐而稳定,具有旋律感。这种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首先,同一句式和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这一句子所传达的感情。其次,这种重复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这就形成了稳定中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容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所以句式的复沓伴随的是情感的变化,所以在朗读时要在情感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不能简单一致。
(6)这首诗的三节的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来用了反复的手法,开强了调回的力量,增用子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致大海》也采用整齐的句式,
《致大海》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后者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反复朗读这两首诗,体会不同体式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
【点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二.诗歌阅读(共2小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矮小的白桦树
[苏联]叶夫图申科 刘文飞 译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像一根根尖刺,
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
永冻带的王国
带来各种愚昧,
为了把我们压得更低。
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
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
看到我们躬身?
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
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
你们温暖舒适,
我们有公民的勇敢,
你们忧伤而又庄重,
送来了道德的支撑。
我们的同行,你们认为
我们不是残疾树,
可绿叶虽然不美,
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
谢谢!无论如何,
我们坚守在天空下,
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
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
当然,你们比我们自由,
我们的根却扎得更深。
当然,我们不在巴黎,
但在寒带我们却价值更高。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狡猾地搔首弄姿,
可这只是虚情假意。
依恋也是一种不屈的姿势。
我们残疾地躬身,
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
这头怪兽会被赶走,
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
但如果气候变化,
我们的枝丫
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
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
这让我们深深地痛苦,
严寒始终在将我们折磨。
可我像尖刺死死地站着,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1966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中的“严寒的指甲缝”这一短语,形象地表明了白桦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B.“我们不是残疾树,可绿叶虽然不美,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强调“我们”并不在意外表。
C.“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意在谴责“巴黎的栗树”和“傲慢的棕榈”。
D.在诗人的眼中,和栗树、棕榈相比,矮小的白桦树根扎得更深,在寒带的价值更高。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看到我们躬身?”用了呼告、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些“时装的卫士”的质问。
B.“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句中的“时装的卫士”外表光鲜,而“夸西莫多”外表丑陋,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C.“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一句中,把矮小的白桦树比作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夸西莫多,生动形象。
D.“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3)诗中所写的矮小的白桦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作者在刻画矮小的白桦树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答】(1)B.“强调‘我们’并不在意外表”错。该句用“虽然……却……”强调的是后半句“却是攻击的旗帜”,并没有强调“不在意外表”。
故选:B。
(2)D.“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错。设问是有问有答,反问是答案在问中。“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这一句应是设问,答案在下文。且“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的表述也不准确。
故选:D。
(3)“特点”既指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外在特点方面,生长在“永冻带的王国”“把我们压得更低”等,说明矮小的白桦树生存环境恶劣,备受压迫;“绿叶虽然不美”“残疾地躬身”“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等,说明白桦树形体矮小,外表丑陋。内在特点,由“我们有公民的勇敢”“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可知,矮小的白桦树具有勇敢的品质;由“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可知,矮小的白桦树具有内心不屈、坚信公平正义终会到来等内在品质。
(4)形象刻画的手法一般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包括对外形、声音、色彩,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像本诗中描写白桦树的矮小,丑陋、不屈等都属于正面刻画。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包括用周围环境的烘托和用同类、异类事物的衬托等。像诗中“永冻带的王国”这一恶劣环境描写,就侧面烘托了矮小白桦树的不屈和斗志。而“巴黎的栗树”“傲慢的棕榈”就与矮小的白桦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矮小的白桦树不屑外表、不惧严寒的高贵品格。
答案:
(1)B
(2)D
(3)①生长在“永冻带的王国”的恶劣环境中,倍受压迫;②形体矮小,外表丑陋;③有公民的勇敢,冰雪中是攻击的旗帜;④坚忍顽强,不惧严寒,坚信公平正义终会到来。
(4)①正面描写。“矮小”“尖刺”“不美”“残疾地躬身”“死死地站着”等对矮小的白桦树的形象进行了直接刻画。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永冻带的王国”的恶劣环境,来表现矮小白桦树的坚忍顽强。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3.研习这首诗歌,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描绘了故乡的优美景物、辉煌居所、神奇境界,倾诉了迷娘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内心情感。
B.这首诗抒发了迷娘对故国的思念与怀恋、对美好世界与生活的追求之情。
C.传统上,抒情诗一般很少使用对话,而在《迷娘(之一)》中,对话却成为最基本的场景。
D.这首诗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迷娘》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B.迷娘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唱了这首“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C.这首诗的副歌部分,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
D.“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
(3)让《迷娘(之一)》这首诗在情感上和艺术上达到完美的是诗歌中三种不同称呼的改变,它是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那么诗中“爱人”“恩人”和“父亲”这三个被倾诉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什么感情?
(4)这首诗是怎样体现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的?
(5)在迷娘对故园的无限眷恋之情中,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答】(1)D.“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表述有误,诗歌的第一句和后两节的第一句,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C.“间接抒情”表述有误,副歌部分是直接抒情。
故选:C。
(3)这种称呼的转换则表现出迷娘内心情感的无比深挚热烈和复杂哀婉。“爱人”出现在第一节,毫无疑问迷娘深爱着他;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则意味着迷娘对他深深的爱恋无法实现或难以有结果。“父亲”和思乡之情高度融合为一体,使爱情、恩情、亲情和思乡之情在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从而收到深沉含蓄、哀婉动人的审美效果。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内心对倾诉对象的情感复杂、真挚,既美好又哀婉。同时,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具有多重内涵的情感。
(4)第一节和第三节诗歌开头分别是“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冈”,采用相同的语句“你知道吗”,增强了询问的语气;三节诗歌的结尾都是“前往,前往”,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5)诗歌是歌德的自传性小诗,迷娘在思念故乡,何尝不是歌德在思念着南国;迷娘过着迷茫又烦闷的日子,暗含着歌德想要逃离现状的心情,诗人厌倦了每天处理俗务的日子,想要去“柠檬花开的地方”,去“云径和山冈”。
答案:
(1)D
(2)C
(3)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人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多种观点,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恒久的艺术魅力。当然我们也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同一个人。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称呼他为“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改变表达了迷娘对“他”怀有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4)迷娘(之一)》三节正歌第一句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语气,加深了迷娘想念故乡的程度,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5)迷娘对故园的无限眷恋之情中,其实也寄托着诗人对南国的一片憧憬和向往。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
【点评】透过称呼分析情感:情感是人的态度体验、内在感受,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映。喜怒哀乐忧思惧恐,都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言为心声”,情感依靠外化的形式来表现,而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之一。而在语言交际中,称谓则蕴含着情感、态度、身份、角色、地位、亲疏等信息。称谓是人们用于识别身份、指代称呼对象以及交际中的角色定位,并借以实现特定交际指向的语言系统。称谓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原则,体现交际中双方的特定社会关系。称谓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是互动、变化的。人们可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不同的称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如果双方存在持久的一致关系,却突然一反常态地使用变异称呼,就往往隐含着特别的含意,或表示疏远、嘲讽,或表示警告、威胁,或表示亲昵、请求等诸多言外之意。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是什么?这其实是两个问题。① 如何评判诗歌 ,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在我看来,一首好诗,应该在某一个点上,能揭开历史的真相,挖掘事物的本质,写出人心的广阔性、人性的复杂性和精神的丰富性。至于如何评判诗人的成就,在我看来,不能看这位诗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名气② 而是看他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检验。我很赞同这种说法:诗人不要自恋,因为诗人不是自封的,几十年之后,③ 人们记住的是能够留下来的诗歌 ,而不是诗人的名字。
【解答】段意:解释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
①承接“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是什么?这其实是两个问题”,根据后句“至于如何评判诗人的成就”,此处应是如何评判诗歌;
②承接“不能看这位诗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名气”,应“而是”与之搭配,根据后句“这样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检验”,应指出而是看他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
③根据后句“而不是诗人的名字”,应是人们记住的是能够留下来的诗歌。
故答案为:①如何评判诗歌 ②而是看他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③人们记住的是能够留下来的诗歌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解答题(共3小题)
5.《迷娘(之一)》诗歌第一节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迷娘浓烈的乡愁?
【解答】第一小节写祖国之恋。①借景抒情,诗人以一幅幅色彩班澜的水彩画,把个花果灿灿、美如乐园的意大利活脱脱地勾画在读者面前:蓝天之下,和风习习;柠檬花盛开于原野;果园里绿树荫荫、硕果金黄;象征爱情的长春默默含羞,而阿波罗神树的月桂则威然屹立、气宇轩昂……好一个光明自由、仪态万方的意大利!这幸福的乐园,值不得我们思念、向往。
②运用了设问和反复的手法。诗的第一节开篇“你知道吗”的提问,似轻轻私语,一下拉近与倾诉对象的距离。“你可知道那地方”呼应首句,反复探问,把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长。“前往,前往”是催促,也是呼唤,把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直抒胸臆,表达要同“爱人”返回故乡的热望和决心。
答案:
①借景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恬淡优美的意大利风物与连娘炽热浓郁的情感相得益彰。
②设问与反复。“你可知道那地方?“既是询问又是追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深沉真挚的情感。“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渴望回乡的急迫之情。
【点评】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迷娘》(之一)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在诗文结构上,这首迷娘歌以对话的形式,通过迷娘向威廉叙说的亲热口吻来描写和赞美祖国,显得真实而自然。诗的各小节开头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从而增添了迷娘对祖国的那种骄傲和迷恋,以至在她称做“心爱的人儿”“庇护人”“父亲”的威廉面前也“卖起了关子”!这一方面烘托出了意大利令人倾倒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刻画出了迷娘与威廉之间的那种亲密,此外,诗的每小节都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形式,节尾三行除个别字改动外均重复出现,这不但有利于谱曲演唱,使节奏强烈,和谐动听,而且突出了主题,强调了迷娘对祖国怀念的热烈与急切之情。
答案:
每一节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加深了 想念的程度;每一节的最后两句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 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点评】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7.请根据如图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① 返乡之路 ② 故乡 
【解答】①根据诗句“你可知道那地方,那高山?那云径?骡子在浓雾中觅路前行,岩洞里出没着早先的古龙,悬崖欲坠,瀑布飞泻,你可知道那地方?走呵!走呵!动身吧,父亲!我愿和你前往!”及框图中“幼年生活的房子”“父亲”的提示,此处可概括为“返乡之路”。②根据诗句“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屋顶下排列着圆柱,厅堂辉煌,房间宽敞明亮,大理石像凝视着我”及框图中“幼年生活的房子”“爱人”“父亲”的提示,此处可概括为“故乡”。
答案:
①返乡之路 ②故乡
【点评】怎样概括诗歌内容:
1.从感知形象入手,一首诗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一人或事物。因此感知诗歌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根据全诗或某一关键诗句,概括诗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诗歌主旨的概括就迎刃而解了。2.从感知关键诗句入手。有的诗歌,他的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个关键诗句,只有把这个诗句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首诗的内容尽在其中。3.从感知重点语语入手。一些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往往集中在某一关键词语,只有能把该词语的含义分析清楚,诗歌的主旨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4.整合诗歌的主要信息。可以快速浏览全诗,将每一节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主要信息,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明白晓畅曾被看作是诗歌优劣的主要审美标准。明白晓畅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风格,是可以认同的,① 但把它作为诗歌主要的审美标准 ,那就有些偏颇了。其实,② 那种“一看就懂”的诗不见得是好诗 。读者欣赏诗总希望读到一点意在言外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这样才有诗意诗味可供咀嚼。如果一眼便穷尽诗意,读者又怎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呢?当然,那种“百读不得其解”的诗也不见得是好诗。这类诗,或者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诗句结构支离破碎,像没有规则的文字游戏,怎么能让读者无所阻隔地欣赏其诗境诗意呢?一般说来,③ 诗歌的审美大致都是似懂非懂的 。所以说,明白晓畅不是评价诗歌优劣的审美标准,懂与不懂之间才是。
【解答】本语段论述的“明白晓畅”不应成为诗歌评价的具体标准.第一处根据“那就有些偏颇了”,这表明诗歌作为艺术标准的另一个方向特征,可以填写“但把它作为诗歌主要的审美标准”;第二处根据后文“读者欣赏诗总希望读到一点意在言外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这样才有诗意诗味可供咀嚼”,这表明诗歌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力量,这是诗歌的重要价值选择,故可以填写‘那种’一看就懂”的诗不见得是好诗”;第三处根据后文“明白晓畅不是评价诗歌优劣的审美标准,懂与不懂之间才是”,这里突出的诗歌的价值选择和方向特征就是遵循这种似懂非懂,故可以填写“诗歌的审美大致都是似懂非懂的”.
答案:
①但把它作为诗歌主要的审美标准;
②那种“一看就懂”的诗不见得是好诗;
③诗歌的审美大致都是似懂非懂的(6分.每空2分)
【点评】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9.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要注重积累材料. 
(2)鲁迅侧重的是: 积累要长期坚持. 
(3)歌德侧重的是: 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要多积、广积材料 。
【解答】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分析出共同点,就是关于“积累材料”的问题,再抓住每句话的不同之处,分析其侧重点,如第①句的“积之十年”,是讲坚持,第②句抓住“价值”一词,第③句“两万张卡片”是说积累的数量.答案:(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材料.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平时要指导学生多练习此类题型,多积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