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7:34: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大自然的语言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③①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他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印象。
B.当听到“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消息时,许多中华儿女激动得热泪盈眶。
C.充分发扬学生的潜能,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和帮助。
D.为了防止H7N9流感疫情不再蔓延,防疫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C.“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
B.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C.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D.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勃勃生机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激人奋发;    ;    。
三.解答题(共1小题)
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根据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和汞等。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质呈下降趋势。
(1)从上面的文字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上面的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如图是为合格桶装饮用水加贴的“质量安全标志”。请仔细观察后,写一段说明文字。(注:质量安全的英文书写为Quality Safety)   。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①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②唐白居易(乐天)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   ,   。   ,   ……”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④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⑤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⑥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学者黄宗羲的话的目的?
(2)文中第1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结合上下文,第二段空白处填上相应的诗句是:   ,   。   ,   。
(4)作者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分析了两方面的妙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出来。
(5)找出能概括第④⑤段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6)如果把第⑤段南宋陆游的例子与第②段唐代白居易的例子互换位置可以吗?为什么?
8.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2)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
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3)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 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大自然的语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③①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解答】语境中提到气候与物候两个名词,再结合空格后提到的“小满”可知空格中要以“小满”为描述重点,③为第一句;
结合上句中的“节气”一词进一步阐释,④为第二句;
结合“物”这一语境理解①为第三句;
②对以上描述作了小结,是尾句。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④①②
故选:C。
【点评】此题可通过读,结合逻辑顺序排列。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他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印象。
B.当听到“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消息时,许多中华儿女激动得热泪盈眶。
C.充分发扬学生的潜能,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和帮助。
D.为了防止H7N9流感疫情不再蔓延,防疫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
【解答】A.语义重复,“不可磨灭”和“难忘”重复,二去一;
B.正确;
C.动宾搭配不当,“发扬”和“潜能”不搭配,把“发扬”改为“发挥”;
D.否定词乱用,去掉“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C.“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故选:C。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内容一般指的就是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
4.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
B.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C.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D.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
【解答】A.正确;
B.数字会无限成倍增长,所以“八个”后面的逗号改为省略号;
C.为了强调突出,“无性繁殖”加上引号;
D.因为起补充说明作用,将“精子”“卵子”“受精”“合子”的引号都改为括号。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勃勃生机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激人奋发;  秋,以她的累累果实让人欣慰 ;  冬,以她的白雪皑皑牵动人心 。
【解答】这里仿写要注意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来进行,且顺序不能颠倒。要仿照例句“春,以她的勃勃生机动人心弦”来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秋,以她的累累果实让人欣慰。冬,以她的白雪皑皑牵动人心。
【点评】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这种题型,看似容易,觉得都能做出,其实很难,得分率极低,所以,在备考前,考生只有把握住仿写的要领,才能仿写成功。
三.解答题(共1小题)
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根据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和汞等。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质呈下降趋势。
(1)从上面的文字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我国河流污染严重 
(2)上面的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分类别 
(3)如图是为合格桶装饮用水加贴的“质量安全标志”。请仔细观察后,写一段说明文字。(注:质量安全的英文书写为Quality Safety) 质量安全标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标志的主体部分是大写英文字母“QS”,标志的下方是中文字样“质量安全”。其中QS是英文Quality Safety(质量安全)的缩写。 。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新闻信息的提炼,注意明确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二句话主要说明城市的河流不同程度的污染;第三句话说明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四五句号说明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综合所有信息,可以提炼为:我国河流污染严重。
(2)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的把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属于列数字说明,“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属于分类别说明。
(3)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注意按照有主到次的顺序,明确图中有哪些部分构成,然后阐述每部分画面的寓意。
答案:
(1)我国河流污染严重。
(2)列数字、分类别
(3)质量安全标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标志的主体部分是大写英文字母“QS”,标志的下方是中文字样“质量安全”。其中QS是英文Quality Safety(质量安全)的缩写。
【点评】图文转换,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画面,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审读漫画的过程就是对漫画中人、景、物等信息点的认知过程,是对画面信息的初步感知阶段。第二步:合理想象,丰富画面信息。想象补充画面信息主要是借助漫画提供的情境,丰富画面内容,是对画面信息的深入感知过程。第三步: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象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的过程。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①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②唐白居易(乐天)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 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④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⑤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⑥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学者黄宗羲的话的目的?
(2)文中第1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的过渡。 
(3)结合上下文,第二段空白处填上相应的诗句是: 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4)作者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分析了两方面的妙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出来。
(5)找出能概括第④⑤段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6)如果把第⑤段南宋陆游的例子与第②段唐代白居易的例子互换位置可以吗?为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文中引用的作用。作引用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结合引用的句子内容及其所处的语境来看,黄宗羲的话道出了古代诗人能掌握自然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从而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2)本题考查划线句子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接着上文对唐宋诗人诗作内容的归纳,指出对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也获得了许多的成就,从而引出下文的说明。很明显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积累。根据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以及后文对这首诗内容的介绍,可知所填的诗句即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文章在第三段分析了王安石诗句的绝妙处,作者先分析诗句中用“绿”而不用“到”的原因,突出“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再分析用“江南”而不用“河南”的原因,突出“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5)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阅读四五两段,作者主要举出杜甫、陆游诗中对杜鹃、黄鹂等鸟类的关注,表现“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所以第四段首的句子即为两段内容的总括。
(6)本题考查说明语段位置的分析。分析说明语段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一般从前后照应,或是说明的某种顺序来分析。本文开篇即提出“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第六段总结句也指出“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按时间顺序来看,是先唐朝后宋朝;从前后照应的关系来看,也应是先唐朝的事例,再宋朝的事例,所以二者的位置是不可以调换的。
答案: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引出说明的主要内容。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①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②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5)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
(6)不行,因为第⑤段南宋陆游的例子与第②段唐代白居易事例与前文的“唐宋”一词相照应,并突出了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点评】说明文词语、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原文采用了XX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不合逻辑;(2)与前文的XX相照应;(3)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致;(4)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调换。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是不能调换的。
8.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2)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
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3)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 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顺序和思路,解答能不能调换语段的顺序,先明确态度,然后解释这几段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再强调能不能调换;②③④段介绍的是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也会影响,这三段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安排的,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3)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这里将开花日期进行比较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把XX比作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XX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4)本题考查了文章中知识的实际迁移应用,解答“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的原因,需要根据地理位置考虑经度的差异,根据第三段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答案:
(1)“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呙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清晰。(意思对即可)
(3)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曰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意思对即可)
(4)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维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翅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的早。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举了XX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事物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XX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④、打比方:把XX比作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XX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⑤、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XX本质特征。
⑥、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