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7:3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C.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讨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愿大王少假借之
B.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其言不让,故哂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中的“杖”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杖汉节牧羊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惠等哭,舆归营 D.其一人夜亡
4.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其)战
B.且单于信汝,使(汝)决人死生
C.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他)俱(去见汉使者)
D.(卫律)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5.下列各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句)
B.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C.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D.故燕王欲结于君(被动句)
二.填空题(共4小题)
6.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意思。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同    ,释义:   。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同    ,释义:   。
(3)空自苦亡人之地    同    ,释义:   。
(4)信义安所见乎    同    ,释义:   。
(5)前以降及物故    同    ,释义:   。
7.解释下列加点字。

见犯乃死,重负国 (    )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
8.请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5)何以汝为见?   
(6)子卿尚复谁为乎?   
9.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
(2)为降虏于蛮夷。 (    )
(3)何以汝为见?(    )
(4)子卿尚复谁为乎?(    )
(5)何以复加?(    )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
(7)若知我不降明。 (    )
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
(2)非汉所望也。 (    )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
三.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课内文本《张衡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节选自《苏武传》)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珠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衡下车,治威严
C.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C.君何以知燕王
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厚赂单于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汉亦留之以相当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范增数目项王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4)关于以下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文中“天汉元年”,天汉是年号,元年是第一年。
B.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张衡,字平子,名与字字义相近。
C.关于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句,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辞职,告老还乡;征拜指官员的征召任命。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一句中,五经指《诗经》《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贯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架、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亦曾言之。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子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困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暑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日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娃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日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日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选自《汉书 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虽驽怯/令汉且货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B.陵虽驽怯/令汉且贯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戳陵/尚复何顾乎/
C.陵虽驽/怯令汉且贯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D.陵虽驽/怯令汉且贷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交际用语,从汉代开始,作为对长辈的敬称,多用于书信,比较庄重。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C.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年共得二千一百六十斛。
D.甘露,西汉宜帝在位时期曾使用多个年号,文中神爵、甘露都是宣帝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获释归汉前,曾经百般劝说苏武投降的李陵摆酒庆贺,席间倾诉自己的委屈与无奈,与苏武诀别时涕泪交流。
B.苏武正值壮年受汉武帝派遣持节出使匈奴,滞留匈奴十九年,历经千难万险,回到长安朝见汉武帝时已白发苍苍。
C.苏武回到汉朝第二年,因受上官桀父子等人合谋的反案牵连,被免去官职,他的儿子苏元也因参与密谋犯罪被杀。
D.苏武家里不蓄积财产,朝廷赏赐的财物全都赠送给自己的兄弟和老朋友,连皇后的父亲平恩侯都非常敬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②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亦曾言之。
(5)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汉宜帝给予苏武怎样的优宠。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D.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谓相坐 何:副词 多么
B.空以身膏草野 以:介词 凭借
C.后虽欲复见我 虽:连词 即使
D.匈奴之祸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5)选文第一段插叙了几件事情?请予以概括。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2)诗题虽为“苏武庙”,但实际上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虚写苏武。请问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4.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
示例:
阿里帕 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C.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讨论
【解答】D.论:审处,判罪。译文: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
故选:D。
【点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愿大王少假借之
B.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其言不让,故哂之
【解答】A.临时充任/宽容;
B.希望/幸亏;
C.均是“台阶”;
D.责备/谦让。
故选:C。
【点评】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中的“杖”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杖汉节牧羊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惠等哭,舆归营 D.其一人夜亡
【解答】例句中的“杖”是名词用作动词,持。
A.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B.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C.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轿子抬。
D.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故选C。
【点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4.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其)战
B.且单于信汝,使(汝)决人死生
C.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他)俱(去见汉使者)
D.(卫律)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解答】A.句意是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补充准确。
B.句意是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补充准确。
C.句意是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了汉使),补充准确。
D.句意是(李陵)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主语补充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5.下列各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句)
B.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C.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D.故燕王欲结于君(被动句)
【解答】D.“故燕王欲结于君”中的“于”为介词,和,跟,不表被动。
故选D。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二.填空题(共4小题)
6.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意思。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 同  叛 ,释义: 背叛 。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同  弆 ,释义: 收藏 。
(3)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 同  无 ,释义: 没有 。
(4)信义安所见乎  见 同  现 ,释义: 显示 。
(5)前以降及物故  以 同  已 ,释义: 已经 。
【解答】故答案为:
(1)“畔”同“叛”,背叛。
(2)“去”同“弆”,收藏
(3)“亡”同“无”,没有
(4)“见”同“现”,显示
(5)“以”同“已”,已经
【点评】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1.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2.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7.解释下列加点字。

见犯乃死,重负国 (  副词,才 )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副词,于是,就 )
【解答】“见犯乃死,重负国”意思是“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乃”,副词,才。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意思是“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乃”,于是,就。
答案:
副词,才
副词,于是,就
【点评】辨析多义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多音现象辨析;(2)从词义上辨析;(3)从词性上辨析;(4)从语境上辨析;(5)从对象与搭配上辨析。
8.请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句。单于更加骄横,并不是汉朝希望的。 
(2)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句。被侵犯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3)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4)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省略句。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起去。 
(5)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我为什么要见你? 
(6)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子卿你又为了谁守节呢? 
【解答】(1)句式为判断句。“非”为否定判断句标志词。句意为单于更加骄横,并不是汉朝希望的。
(2)句式为被动句。“见”为被动句标志词。句意为被侵犯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3)句式为定语后置。“留在汉”为“匈奴使”的定语。句意为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4)句式为省略句。省略了“之”和“去”。句意为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起去。
(5)句式为宾语前置。“何以”应为“以何”。句意为我为什么要见你?
(6)句式为宾语前置。“谁为”应为“为谁”。句意为子卿你又为了谁守节呢?
答案:
(1)句式为判断句。句意为单于更加骄横,并不是汉朝希望的。
(2)句式为被动句。句意为被侵犯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3)句式为定语后置。句意为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4)句式为省略句。句意为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起去。
(5)句式为宾语前置。句意为我为什么要见你?
(6)句式为宾语前置。句意为子卿你又为了谁守节呢?
【点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9.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定语后置 )
(2)为降虏于蛮夷。 (  状语后置 )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 )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 )
(5)何以复加?(  介词宾语前置 )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定语后置 )
(7)若知我不降明。 (  状语后置 )
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者……也 )
(2)非汉所望也。 (  ……也 )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也 )
【解答】先看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是定语后置,“留在汉”是“匈奴使”的后置定语。
(2)“为降虏于蛮夷”是状语后置,“于”是标志,“于蛮夷”是“为降虏”的后置状语。
(3)“何以汝为见”是宾语前置以及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是介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是定语后置,“百余人”是后置定语。
(7)“若知我不降明”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再看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的标志是“……者,……也”。
(2)“非汉所望也”,判断句的标志是“……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的标志是“……也”。
答案: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5)介词宾语前置
(6)定语后置
(7)状语后置
判断句
(1)……者……也
(2)……也
(3)……也
【点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三.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课内文本《张衡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节选自《苏武传》)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珠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衡下车,治威严
C.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C.君何以知燕王
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因厚赂单于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汉亦留之以相当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范增数目项王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4)关于以下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文中“天汉元年”,天汉是年号,元年是第一年。
B.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张衡,字平子,名与字字义相近。
C.关于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句,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辞职,告老还乡;征拜指官员的征召任命。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一句中,五经指《诗经》《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解答】(1)A.丈人:古义,长辈;今义,对妻子父亲的尊称。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B.下车:古义,官员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句意: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
C.逾侈:古今同义,均为过度奢侈。句意: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D.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外亲。句意: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
故选:C。
(2)例句,被动句,“举”表示被推举。句意: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A.被动句,“见”字表被动。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B.判断句,“非……也”表判断。句意: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C.宾语前置句,“何以”为“以何”的倒置。句意: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
D.状语后置句,“游于三辅”应为“于三辅游”。句意: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
故选:A。
(3)A.动词,趁机,前句句意: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介词,通过,后句句意: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B.代词,代指匈奴使者,前句句意: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代词,代指这件事,后句句意: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
C.两个“数”均为副词,屡次。前句句意: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通使相窥伺观察;后句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D.动词,比得上,前句句意:“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代词,你,后句句意: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
故选:C。
(4)D.“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误,此处六艺指儒家的六种经典,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5)B.“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错误,原文是“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选文中没有提到怒斥卫律,只是说苏武告诉常惠等不能受辱,自杀表坚贞。
(6)①下车:官员初到任;法度:法令制度;阴:私下,暗中;禽:通“擒”,捉拿逮捕;政理:政事处理得好。句子翻译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②驽:没有能力,才能低下;独:难道;顾:但是,只不过;徒:只。句子翻译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答案:
(1)C
(2)A
(3)C
(4)D
(5)B
(6)①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②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参考译文:
(一)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对他的才能感到惊讶,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二)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后,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汉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想要杀了卫律。缑王曾经私下见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有人说:“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三)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贯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架、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亦曾言之。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子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困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暑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日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娃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日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日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选自《汉书 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陵虽驽怯/令汉且货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B.陵虽驽怯/令汉且贯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戳陵/尚复何顾乎/
C.陵虽驽/怯令汉且贯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D.陵虽驽/怯令汉且贷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足下,交际用语,从汉代开始,作为对长辈的敬称,多用于书信,比较庄重。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C.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年共得二千一百六十斛。
D.甘露,西汉宜帝在位时期曾使用多个年号,文中神爵、甘露都是宣帝的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苏武获释归汉前,曾经百般劝说苏武投降的李陵摆酒庆贺,席间倾诉自己的委屈与无奈,与苏武诀别时涕泪交流。
B.苏武正值壮年受汉武帝派遣持节出使匈奴,滞留匈奴十九年,历经千难万险,回到长安朝见汉武帝时已白发苍苍。
C.苏武回到汉朝第二年,因受上官桀父子等人合谋的反案牵连,被免去官职,他的儿子苏元也因参与密谋犯罪被杀。
D.苏武家里不蓄积财产,朝廷赏赐的财物全都赠送给自己的兄弟和老朋友,连皇后的父亲平恩侯都非常敬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②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亦曾言之。
(5)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汉宜帝给予苏武怎样的优宠。
【解答】(1)这段文字大致意思是李陵向苏武倾诉自己的遭遇,“驽怯”意思是驽下怯弱,不可断开,排除CD;“庶几乎”意思是或许、差不多,多用在句子开头,排除B。译文:我李陵虽无能怯懦,假使汉朝暂且宽赦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施展由于投降匈奴之耻辱而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能像曹沫那样寻找机会立功赎罪,这是我从前念念不忘的。皇帝逮捕族灭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故选:A。
(2)A.“对长辈的敬称”错,足下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故选:A。
(3)B.“回到长安朝见汉武帝时已白发苍苍”有误,苏武回到长安时,汉武帝已经去世,昭帝“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
故选:B。
(4)①“旧”,老交情;“为……所”,表被动,被;“讼”,申诉。译文: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因功高而官小)多次被燕王(向皇帝)申诉,儿子又参与了谋反,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
②“明习”,熟悉;“故事”,旧的典章制度;“不辱命”,不辱使命。译文: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明了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先帝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5)原文说到“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所以第一点是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原文说到“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所以第二点是恢复他的原职。原文说到“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所以三四点是只逢初一、十五上朝;尊称祭酒。原文说到“上思股肱之美,乃困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暑其官爵、姓名”,所以最后一点是画像麒麟阁。
答案:
(1)A
(2)A
(3)B
(4)①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因功高而官小)多次被燕王(向皇帝)申诉,儿子又参与了谋反,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
②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明了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先帝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5)①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②复职;③只逢初一、十五上朝;④尊称祭酒;⑤画像麒麟阁。
参考译文:
于是李陵摆设酒宴庆贺苏武,说:“今天你回到汉朝,美名在匈奴传颂,功勋在汉朝显扬。即使古代史书所载,图画所描绘的,有谁能胜过您!我李陵虽无能怯懦,假使汉朝暂且宽赦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施展由于投降匈奴之耻辱而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能像曹沫那样寻找机会立功赎罪,这是我从前念念不忘的。皇帝逮捕族灭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算了吧!我只是让您知道我的心情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涕泪交流,与苏武诀别。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让苏武带着牛、羊、猪各一头去祭拜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赏赐二百万钱,二顷官田,一处住宅。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授予典属国之职。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情,(因功高而官小)多次被燕王(向皇帝)申诉,儿子又参与了谋反,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中二千石的身份与朝臣谋划迎立宣帝,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明了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
苏武所得赏赐的财物,全都赠送给兄弟和旧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获和乐昌侯王商、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死。
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把他们的形体相貌画在麒麟阁上,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其次是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其次是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其次是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明确说明他们是汉宣帝中兴的辅佐之臣,可与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方叔、召虎、仲山甫媲美。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D.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何谓相坐 何:副词 多么
B.空以身膏草野 以:介词 凭借
C.后虽欲复见我 虽:连词 即使
D.匈奴之祸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5)选文第一段插叙了几件事情?请予以概括。
【解答】(1)句意: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君因我降”中“降”是“君”的谓语,所以从“降”后边断开,排除A、D两项;
“与君为兄弟”是指卫律与苏武结为兄弟,“兄弟”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A.“何”,结合后面“连坐”的意思,应该是反问原因的,应译为“为何”。句意为:怎么谈得上连坐。
B.“以”应译为“用”。句意为: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D.“之”,结合前面内容“欲令两国相攻”可知,是要表达匈奴灭亡的灾祸的意思,所以“之”应该译为“的”。句意为:匈奴的祸患。
故选C。
(3)A.“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错误,根据选文第1段可知张胜只是私下答应了虞常的请托,并未唆使虞常。
B.“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可知,选项以偏概全,只是当朝的几个人。
C.“但一直有归汉之心”错误,根据文本内容“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可知,卫律并不是一直有归汉之心。
故选D。
(4)第一句得分点:“见犯乃死”,被动句;“重”,更加;“负”,辜负、对不起。
第二句得分点: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者;“会”,恰逢;“论”,判罪;“因”,趁机。
翻译:①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被(匈奴)侵犯了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②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5)根据“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可知插叙的第一件事是缑王与昆邪王降汉;
根据“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可知插叙的第二件事是卫律与缑王谋归汉;
根据“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可知插叙的第三件事是虞常与张胜谋杀卫律。
答案:
(1)C
(2)C
(3)D
(4)①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被(匈奴)侵犯了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②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5)缑王与昆邪王降汉;卫律统率的投降者与缑王谋归汉;虞常与张胜谋杀卫律。
参考译文: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2)诗题虽为“苏武庙”,但实际上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虚写苏武。请问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答】(1)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赏析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与出使时。
(2)诗人没有直接写苏武庙,而是回顾历史上苏武出使的事迹,既丰富了诗歌内容,又赞扬了他留胡十九年而不屈的精神;以及苏武归国后,“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对汉武帝的思念之情,充分表现苏武忠君爱国的形象;情感上来说,诗人显然对苏武的崇高精神极度赞美;作为咏史诗,自然也与现实有关,诗人借苏武的忠贞气节来抒发对国家的忠诚之情,激发人们忠君爱国思想。
答案:
(1)C
(2)人物形象:①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②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去时冠剑”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颔联写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颈联写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尾联表现出的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
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坚贞不屈、具有民族气节的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②对民族矛盾尖锐、国势衰颓的晚唐的担忧之情。
参考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4.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
示例:
阿里帕 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解答】首先了解颁奖词的特点,如感情充沛,内容深刻,语言简洁。然后知道颁奖词写什么,可以点化姓名,可以写特征(生理特征或职业特征),介绍事迹,大笔写意,写精神品质,如示例中“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就是对阿里帕—阿力马洪事迹和精神的精简介绍。接着知道怎么写,如巧用修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上整散句结合,化用诗句名言歌词,如示例中既有整句,如“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也有散句。明确了这些之后,回顾苏武的事迹和精神,如苏武被困在匈奴十九年,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不屈服,始终不忘大汉。如苏武死不负国、不辱使命、忠于大汉王朝的民族气节,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节操;苏武不被威武所屈、不被富贵所惑、宁死不降的执着精神表明了其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如草芥的独特品质;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这些都可以成为颁奖词的内容。
答案:
苏武: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