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1 迷娘(之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1 迷娘(之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7: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迷娘(之一)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迷娘》(之一)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①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思乡之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②在世界优秀的古典诗歌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它的成就虽然不限于情境交辉,③它这方面的成就最值得人们借鉴,④诗歌中情与境分离的现象太普遍了。人们习惯于讲情景交融,却⑤了景是境的一种形态,离境而写景,是不会有真正的情景交融的。⑥笔者以“情境交辉”为题写下这篇文章,以示提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淡雅 虽然 但是 / 忽视 因此
B 淡泊 然而 / 因为 忽略 /
C 淡雅 即使 但是 因为 忽略 因此
D 淡青 即使 而 由于 忽视 所以
A.A B.B C.C D.D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景
希梅内斯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林之木 译)
注: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屋瓦是黑的,昭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的,显示出勃勃生机,预示丰收的希望。
B.“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嘴里还哼着歌谣,写出农夫心情的悠然、欢畅。
C.“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这是一幅温馨恬然的乡村风景图,饭香微微飘出,炊烟袅袅升腾,富有诗情画意。
D.“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之下,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末收束,“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首尾呼应。
B.“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人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事物蝙蝠、草虫、牛群,来抒发自己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D.“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写出明月的圆润。
(3)“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中的“奇幻”“清凉”如何理解?
(4)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这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3)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四.语言表达(共1小题)
4.根据下面的小诗,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一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
在家/窗前的桃花都是三月开/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
五.作文(共1小题)
5.为丰富同学们的劳动体验,提高实践能力,学校新开辟了一块园地,准备种植瓜果蔬菜。现校学生会面向全体同学征集园名。请你为该园地拟写一个名字,并阐释以此命名的理由。要求:园名有特色,有意蕴;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诗性推理。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结合了神话传说与诗人想象的诗性推理。
例如:
李商隐《嫦娥》中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提到了嫦娥偷吃灵药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之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的传说。诗人想象嫦娥在月亮上非常寂寞,因而推想她一定后悔吃药了。
请仿照以上示例,另找古诗,分析其中的诗性推理。
推荐诗句:
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里原是水蓝的世界,从水上看来,无论多磅礴多厚重的山势都浮泛在空碧的波上,石根磐柢所托,不过是一汪透明。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
文静如湖的吐露港,风软波柔,一片激滟的蓝光,与其说是海的女儿,不如看作湖的表妹。港上的岛屿、半岛、长堤、渡轮,都像是她的佩饰。入夜后,更亮起渔火与曳长如链的橘色雾灯。
这样明艳惹眼的水美人,朝暮供奉之不足,我能够私有吗?当然不可能。不过堤内的船湾淡水湖,千顷的纯碧放得下整个九龙半岛,水面谧无帆樯,似乎鸥鹭都不敢狎近,在我私心深处倒有点视为禁区,不希望别人鲁莽闯入。幸好她远在边陲,美名尚未远播,所以还没有怎么招引游人。台湾朋友来港,只要天色晴美,我总是带去惊艳一番。一上了那六千呎的长堤,外面的海色尚未饫足,一回头更讶异这里面的湖光,竟然另辟出一个清明的世界。左顾右盼的朋友,总不免猛然吸一口气,叹道:“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景色!”于是一股优越感油然从我的心底升起。谁教他那样低估了香港呢,这猝不及防的一记“美之奇袭”,正是对他的薄惩。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使形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不仅在中国,①   。你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②   ,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也许他自己凭借一点儿直觉感受,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可是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说不出缘故。即便是能说出缘故,③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 ,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  )。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 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  )。它靠的不是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这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建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花朝月夕
B.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辟蹊径 花朝月夕
C.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D.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辟蹊径 一朝一夕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传统诗歌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传统诗歌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道出了建成草堂后的情景
B.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
C.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
D.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道出了建成草堂后的情景
1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诺奖得主露易丝 格丽克的很多诗歌取材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历史传说,②这些东西利于我们解读和打开格丽克的诗歌。③我们把握住这个入口,④就容易探索到诗人对这些素材的创造性表达,⑤能收获无数思想的珍宝。⑥像上一位获得诺奖的诗人鲍勃 迪伦一样,⑦格丽克的诗也触及到对战争的反思、质疑、控诉,⑧语言简洁,但寓意深厚,反映的往往是严肃的、深层的,常给人以新异的警醒。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1)在原文方格处,依次填入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B.”, ; ;
C.,” 。 ;
D.,” 。 ,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与人和时间的接触相比,要简单得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13.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14.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 3 点理由,字数 60 字左右。
一碗油盐饭佚名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好的翻译应该不只是“翻译”,①   。翻译家的创造性体现于将文学作品变为充满美感的艺术品。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 ②   ,更要传达美学气息。翻译家创造性的发挥,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翻译家应当让读者分辨不出哪个是原文,③   ,若用其母语创作,大约也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但在翻译时,应当识别出原文作者的风格特点,在遵守作者意图的同时将其传达给外国读者。
16.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用几个短语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迷娘(之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迷娘》(之一)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①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思乡之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②在世界优秀的古典诗歌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它的成就虽然不限于情境交辉,③它这方面的成就最值得人们借鉴,④诗歌中情与境分离的现象太普遍了。人们习惯于讲情景交融,却⑤了景是境的一种形态,离境而写景,是不会有真正的情景交融的。⑥笔者以“情境交辉”为题写下这篇文章,以示提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淡雅 虽然 但是 / 忽视 因此
B 淡泊 然而 / 因为 忽略 /
C 淡雅 即使 但是 因为 忽略 因此
D 淡青 即使 而 由于 忽视 所以
A.A B.B C.C D.D
【解答】“淡泊”是指对于名利冷淡,不看重;也指家道清贫;恬淡寡欲。“淡雅”指素净雅致、素淡典雅,用来形容“水墨画”很恰当,因而①处应选填“淡雅”;②处应选填“即使”,和后面的“也”照应,表示假设的让步;③处前后的语意构成转折关系,且前面有“虽然”,所以应选填“但是”;④处前后的语意构成因果关系,所以应选填“因为”;“忽视”指不注意、不重视,“忽略”指没有注意到、疏忽,根据语境,⑤处应选填“忽略”;⑥处选填“因此”“所以”都可以。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景
希梅内斯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林之木 译)
注: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屋瓦是黑的,昭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的,显示出勃勃生机,预示丰收的希望。
B.“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嘴里还哼着歌谣,写出农夫心情的悠然、欢畅。
C.“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这是一幅温馨恬然的乡村风景图,饭香微微飘出,炊烟袅袅升腾,富有诗情画意。
D.“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之下,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末收束,“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首尾呼应。
B.“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人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事物蝙蝠、草虫、牛群,来抒发自己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D.“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写出明月的圆润。
(3)“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中的“奇幻”“清凉”如何理解?
(4)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这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答】(1)D.“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错误,“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这两句应该写的是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真是令人心生羡慕,赞叹唏嘘。故选D。
(2)A.“首尾呼应”错误,应该是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而篇末又做了概括式的收束,这是“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故选A。
(3)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清凉”的意思是清静幽凉。“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是总结上文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如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蝙蝠、草虫和牛群,农夫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孩童的喧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高挂在远处的树顶金盘似的圆月,这些景奇异变幻多端,给人特别清静幽凉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收束全文,运用比拟的手法。
(4)诗人对于村景的描述由视觉形象作为起点,“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这正是典型的村庄景色,而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这中间的几句诗中,诗人写入了多种足以代表着乡村的动物,蝙蝠、草虫和牛群,同时也描画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耕耘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还映照着孩童的喧闹,这简直就是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翻版。而另一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又契入了嗅觉的感受。最后展现的是,“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沐浴着奇幻的清凉村景。”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真是令人心生羡慕,赞叹唏嘘。
答案:
(1)D
(2)A
(3)“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清凉”的意思是清静幽凉。“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光芒沐浴着村景,小村都被月光笼罩着;在结构上总结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如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蝙蝠、草虫和牛群,农夫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孩童的喧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高挂在远处的树顶金盘似的圆月,这些景奇异变幻多端,给人特别清静幽凉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4)“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诗人先通过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接下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了多种足以代表着乡村的动物,蝙蝠、草虫和牛群,同时也描画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耕耘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还映照着孩童的喧闹;又契入了嗅觉的感受,“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最后从视觉的角度,比喻的修辞描绘了高挂在远处的树顶的抛洒出清澈的光芒的金盘似的圆月。整首诗描绘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让读者从不同的感官欣赏如此景象,让读者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油然而生一种羡慕、赞美和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而篇末又做了概括式的收束,这是“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诗人对于村景的描述由视觉形象作为起点,“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这正是典型的村庄景色,而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这中间的几句诗中,诗人写入了多种足以代表着乡村的动物,蝙蝠、草虫和牛群,同时也描画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耕耘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还映照着孩童的喧闹,这简直就是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翻版。而另一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又契入了嗅觉的感受。最后展现的是,“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真是令人心生羡慕,口叹唏嘘。如果希梅内斯是中国人,我们一定会慨叹他的这首《村景》是深得陶渊明之神韵的,两个诗人的时代和国籍不同,但是对于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心是相通的。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3)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解答】(1)C.“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他”是指野花,是写野花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渺小,这是野花的生存态度,是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告诉人们应该像那朵野花那样不悲观,要珍惜生命的价值,要努力奋斗拼搏。
(2)D.“节奏急促紧凑”错误,诗歌的节奏是舒缓的。
(3)理解本句的含意应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容易忘掉”,注意忘掉的是“容易忘掉”的是“他自己的梦”。单看句子并不能明确句意,不能片面地理解成野花没有了梦想,应结合语境分析。前文提到“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结合本句可以得知,这表明野花对自然的态度,忘掉自己正是因为生命融入了自然,前文还提到“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结合本句可以得知他忘记了自己的渺小,他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4)本题要求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首先应找出直接描写野花的内容,注意诗歌中概括野花的词语可以直接取用,还应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分析。“荒原”一词更让人隐隐地想见野花生存环境之恶劣,人烟之稀少,而野花却不被这样的境遇所影响,依旧的“向着太阳发笑”,应抓住“笑”字,这表明野花是乐观的,能够坦然面对。分析野花形象还应抓住“欢喜”、“聪明”,应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欢喜”,野花的“聪明”是什么。欢喜是因为开落,在风起风收时自由的咏唱着,自豪地向周围传播着花的芬芳,能够自在生存,自由绽放。“聪明”表现的是野花的生存态度,“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和“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中体现了他的聪明,是野花的生存态度,野花虽然渺小,但是他却看向蓝天,面对风雨,最后连自己都忘了,这表明野花是对自己充满自信,是乐观的。
答案:
(1)C
(2)D
(3)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4)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赏析:
一片风景便是一种心境。大自然中,鲜花遍地,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人们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感,可以有很多别致的咏唱,陈梦家这首诗,通过对一朵野花的孤独而短暂的生命的观察,领悟到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真谛。
诗一开始便是感叹这朵野花在荒原上孤独地开,孤独地落,其生命不为人知的境遇。它与诗的第二节的第一句形成诗的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第一节,写了在时间的年轮里,静静地重复着开落开的生命循环,野花的生命是短暂的,虽然她也曾美丽芬芳然而自然的律动不可避免,一刹那的盛开,随着的便是枯萎,这便是她的注定的命运。在时间的长河里,她是不幸的。然而野花仍然要盛开,她不悲戚有生命便要毫无保留地展开,在短暂的生命里她要享受自然的上帝所给她的恩宠,她要向那永恒的太阳发笑借着那醉人的春风,向太阳炫耀她的短促的生命的美。
第二节,与第一句形成诗的复沓,更写野花的精神,诗人写在辽阔的荒野,野花点点滴滴,太不起眼了。然而野花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渺小。温柔的风拥抱过她粗野的风抽打过她,在生存的搏斗中,她没有梦,没有幻想,她要把住现在,证实自己的生存。她吐露芬芳,让风,把她带向遥远。
野花的生存态度是诗人礼赞的生存态度。照诗人看来,被束缚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中的人类,无疑是同野花一样的暂与渺小,但,人类应该像那朵野花,不悲观,不自叹,珍惜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充分实现中,在人生的生存搏斗中获得自我的超越。
这首诗虽然仅仅写了荒原上的一朵盛开的野花但蕴含于诗中的却是一种向上的生命力。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花“这一意象的选取使全诗散逸着“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般的禅意,从而表达了不因个体生命的渺小而放弃追求生命永恒的人生主题。
【点评】现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
四.语言表达(共1小题)
4.根据下面的小诗,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一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
在家/窗前的桃花都是三月开/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
【解答】示例:冬夜如诗,临窗而坐,遥望家的方向。想自己离家数载,远途跋涉,四处飘泊,不禁悲从中来,思乡之愁不知何处安放?月影朦胧之中,似乎看到家乡窗外的那片桃林,轻叶浅语,桃之夭夭,那一朵笑靥如粉,这一枝繁花似锦,氤氲了无限的相思。桃花开处,终是我归乡的港湾……
【点评】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五.作文(共1小题)
5.为丰富同学们的劳动体验,提高实践能力,学校新开辟了一块园地,准备种植瓜果蔬菜。现校学生会面向全体同学征集园名。请你为该园地拟写一个名字,并阐释以此命名的理由。要求:园名有特色,有意蕴;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解答】命名:绿之源
理由:“绿之源”意为绿的源泉。同学们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是绿色无公害、健康生态的,这体现了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师生生态环保意识、呼唤更广大的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为目的。同时,绿本身就给人一种生机,有活力的感觉,象征着同学们的青春活力。源,有源头的意思,指水果蔬菜源自天然,给人美好的遐想。同时,“源”和“园”谐音,“绿之源”也可理解为绿色的园地。
【点评】“赏析类”微写作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作品、某篇文章、某部著作等加以赏析。“赏析”就是欣赏和分析。微写作中适合赏析的文学艺术形式一般都篇幅短小,内容相对完整,如微小说、春联、楹联、广告词、歌词、短信等。每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此类微作文注重议论性和思想性,需要考生对所赏析的事物表达出观点。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诗性推理。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结合了神话传说与诗人想象的诗性推理。
例如:
李商隐《嫦娥》中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提到了嫦娥偷吃灵药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之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的传说。诗人想象嫦娥在月亮上非常寂寞,因而推想她一定后悔吃药了。
请仿照以上示例,另找古诗,分析其中的诗性推理。
推荐诗句:
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解答】根据所给示例可知,前半部分是解释诗中的神话传说,“提到了嫦娥偷吃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之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的传说”;后半部分是阐述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嫦娥在月亮上非常寂寞,因而推想她一定后悔吃药了”。两者结合即是对“诗性推理”的完整阐释。第一首诗,由神话传说“我欲乘风归去”,飞上月中仙宫,诗人想象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第二首诗,由“李凭中国弹箜篌”,诗人想象到“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答案:
示例一: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人想借着风离开,飞上月中仙宫,但是又推想仙宫高耸,气候寒冷,自己是不能够经受住那里的寒冷的。
示例二:李贺《李凭箜篌引》“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诗人听到李凭的箜篌之声,沉浸其中,于是推想月宫中的吴刚也听得入了迷,靠在桂树上不睡觉;桂树下的兔子也停下来聆听,不顾被斜着飞滴下来的露水打湿。
【点评】综合读写要注意几点:
1.要点要全。题干中提到的要点一定要出现在写作中。
2.方法到位。题干如果有修辞的要求,在读写中也要运用该种修辞。
3.语言连贯。语言表达要流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里原是水蓝的世界,从水上看来,无论多磅礴多厚重的山势都浮泛在空碧的波上,石根磐柢所托,不过是一汪透明。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
文静如湖的吐露港,风软波柔,一片激滟的蓝光,与其说是海的女儿,不如看作湖的表妹。港上的岛屿、半岛、长堤、渡轮,都像是她的佩饰。入夜后,更亮起渔火与曳长如链的橘色雾灯。
这样明艳惹眼的水美人,朝暮供奉之不足,我能够私有吗?当然不可能。不过堤内的船湾淡水湖,千顷的纯碧放得下整个九龙半岛,水面谧无帆樯,似乎鸥鹭都不敢狎近,在我私心深处倒有点视为禁区,不希望别人鲁莽闯入。幸好她远在边陲,美名尚未远播,所以还没有怎么招引游人。台湾朋友来港,只要天色晴美,我总是带去惊艳一番。一上了那六千呎的长堤,外面的海色尚未饫足,一回头更讶异这里面的湖光,竟然另辟出一个清明的世界。左顾右盼的朋友,总不免猛然吸一口气,叹道:“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景色!”于是一股优越感油然从我的心底升起。谁教他那样低估了香港呢,这猝不及防的一记“美之奇袭”,正是对他的薄惩。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使形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解答】(1)画横线句子运用设问修辞,先提出疑问“我能够私有吗”,再用肯定句作答“当然不可能”,意在强调吐露港之美作者不能独自享用,与陈述句相比,强调意味更浓,增加行文的波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比较原句和改句,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山水生动形象。“开颜”“改态”“活泼”拟人的动作情态,把山水赋予人的动作行为,山为了水展开笑颜,水为了风改变姿态,风景很活泼,变化多姿。拟人修辞的使用赋予它们人的神情与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水的衬托下山的别样风貌,风的吹拂下水的变幻多姿,以及山水景物的灵动之态。而改句只用了“影响”“吹动”“形成”这几个动词,平铺直叙,简单呆板,没有修辞手法,使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答案:
(1)①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自己不能独享吐露港之美。②运用设问,有问有答,能避免叙述的平直,增加行文的波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①原文“开颜”“改态”“活泼”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山、水、风景当作人来写,②改写后的句子较为抽象、呆板,不够具体生动,因而效果大不如原文。
【点评】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不仅在中国,① 在西方这也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 。你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② 如果你不告诉他作者是谁 ,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也许他自己凭借一点儿直觉感受,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可是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说不出缘故。即便是能说出缘故,③ 那缘故就是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吗 ?
【解答】本段主要介绍了人们对于鉴赏诗歌有一定困难。第①空,前文说到很难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并且强调“不仅在中国”,那么此处就要填表达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也有这样的问题之类意思的句子;第②空,横线处所在句子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应填与不告诉他作者是谁意思相近的句子;第③空,根据横线前的“即便是能说出缘故”可知,横线处应该讨论“缘故”,而结合文段“诗歌难以评判”的观点和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对“缘故”能否衡量诗歌好坏的质疑。据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在西方这也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
②如果你不告诉他作者是谁
③那缘故就是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吗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 ,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  )。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 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  )。它靠的不是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这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建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花朝月夕
B.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辟蹊径 花朝月夕
C.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D.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辟蹊径 一朝一夕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传统诗歌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传统诗歌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道出了建成草堂后的情景
B.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
C.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
D.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道出了建成草堂后的情景
【解答】(1)悠闲自得:心无牵挂,随意而满足。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为,只在乎自身感觉的快慰;本着对自己好和对别人好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快悠闲适和闲得乐哉;自由清闲,心情舒畅。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句中重在强调“乐趣”,故选“自得其乐”。平起平坐:比喻地位相当,身份不分高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句中重点强调“地位”,故选“平起平坐”。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另当别论:原来看法等不成立,另加以有评论。句中重在强调“看法”,故选“另当别论”;花朝月夕:形容良辰美景。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句中强调“时间短”,故选“一朝一夕”。故选C。
(2)原句的错误是搭配不当,“建造”和“人民性”“平民性”都搭配不当,应把“建造”改为“造就”,排除AC两项。B项“心领神会”不合语境,搭配不当,“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语境是“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排除B项。故选D。
(3)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第一空后面是“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强调的是“杜甫和草堂”;第二空,根据后面的“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重在强调“底蕴”;第三空,注意前面的“《堂成》”,可知是“建成时”。故选B。
答案:
(1)C
(2)D
(3)B
【点评】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1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诺奖得主露易丝 格丽克的很多诗歌取材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历史传说,②这些东西利于我们解读和打开格丽克的诗歌。③我们把握住这个入口,④就容易探索到诗人对这些素材的创造性表达,⑤能收获无数思想的珍宝。⑥像上一位获得诺奖的诗人鲍勃 迪伦一样,⑦格丽克的诗也触及到对战争的反思、质疑、控诉,⑧语言简洁,但寓意深厚,反映的往往是严肃的、深层的,常给人以新异的警醒。
【解答】①成分残缺,“取材希腊罗马神话……”后缺少相应的介词搭配,“取材”后加介词“于”。
②语序不当,“解读和打开”排列语序不当,修改为“打开和解读”。
⑦重复赘余,“触及到”语意重复,修改为“触及”。
⑧成分残缺,“反映”后缺少相应的宾语,在“深层”的后面加“东西”(或思想内涵)。
答案:
①“取材”后加介词“于”。
②“解读和打开”修改为“打开和解读”。
⑦“触及到”修改为“触及”。
⑧“深层”的后面加“东西”(或思想内涵)。
【点评】重复赘余类病句举例:
如:涉及到、波及到、来自于、出自于、截至到、这其中、多年夙愿、互相厮打、提出质疑、莞尔一笑、深深的沉思、还记忆犹新、……的原因是因为……、好像如芒在背、芸芸众生们、亲眼目睹、高达一百万元之巨、显得相形见绌、凯旋归来、切忌不可、浑身遍体鳞伤、令人堪忧、随便苟同等,都有语意的重复和赘余的语病。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1)在原文方格处,依次填入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 ; ,
B.”, ; ;
C.,” 。 ;
D.,” 。 ,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与人和时间的接触相比,要简单得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解答】(1)第一处逗号应在引号外,因为“习”是强调学的方法,是单独的词语;第二处应用分号,“使”“又使”引导的句子是并列关系;第三处应是逗号,因为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一句和前面的句子也不是并列关系,不能用分号,故选A。
(2)画线句的本体是“记忆”,喻体是“时间中的桥梁”,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时间中的桥梁”连接了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是连续的,“记忆”也是时间的产物,是靠时间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反复的过程。语境中提到学习要打破今昔之隔,就要靠连续反复的记忆,比喻生动形象。
(3)比较原句和改句可以发现,在句式结构上,原句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二是“人和时间的接触”,两个比较都是以“直线”为参照物,前者是一条直线,后者比直线复杂得多,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突出强调人和时间的接触比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复杂。而改句“要简单得多”就是平实的叙述,没有新意。
答案:
(1)A
(2)画线句子比喻生动形象,把“记忆”比作“时间中的桥梁”,串联今昔,表明了学习要靠连续反复的记忆。
(3)原句比较“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和“人和时间的接触”都是以“直线”为参照物,直观形象,突出强调人和时间的接触比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复杂。
【点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1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解答】(1)语句③语序不当,主语是“谷雨”,是说明对象,应将“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
(2)语句⑤句子成分残缺,应点明具体时间,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这时节)”。
(3)语句⑦句子成分赘余,应删除“时节”。
(4)语句⑨语序不当,主语是“南方一些地区”,应将“甚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面。
故答案为:
(1)语句③,将“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
(2)语句⑤,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这时节)”。
(3)语句⑦,删除“时节”。
(4)语句⑨,将“甚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面。
【点评】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 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 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 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13.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解答】根据“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可以归纳出茶很早就传到国外了。根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归纳出,在信息时代,茶文化应该寻求新的传播方式。据此整合成一个不超过50字的段落。
答案:
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传播方式有局限性,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14.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 3 点理由,字数 60 字左右。
一碗油盐饭佚名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解答】答案:
①简单的叙事,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真挚感人。②时间前后相承,内容层层铺垫,感情逐层深入。③语言朴素,意象单纯,内涵丰富。④诗行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视觉美感。
【点评】“三步走”写好微作文:
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
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
合体: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文体相适应。
形象:要尽量修饰语言,使之光彩夺目。
简明:要紧扣写作的中心。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好的翻译应该不只是“翻译”,① 还需要“创造” 。翻译家的创造性体现于将文学作品变为充满美感的艺术品。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 ② 传达原文的基本信息 ,更要传达美学气息。翻译家创造性的发挥,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翻译家应当让读者分辨不出哪个是原文,③ 哪个是译文 ,若用其母语创作,大约也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但在翻译时,应当识别出原文作者的风格特点,在遵守作者意图的同时将其传达给外国读者。
【解答】语段介绍了有关翻译家创造性翻译的相关知识。第一空,依据前文“不只是”可知,所填句子应以“还需要”开头;依据后文“翻译家的创造性体现于……”可知,此空应填“还需要创造”等类似意思的句子。
第二空,依据后文“传达美学气息”可知,此空应填“传达……信息”,而依据“翻译”的特点,首先应该传达的是“原文的基本信息”,所以此空可填“传达原文的基本信息”等类似意思的句子。
第三空,依据“分辨不出”可知,分辨不出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所以此空可填“哪个是译文”。
答案:
①还需要“创造”;
②传达原文的基本信息;
③哪个是译文。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6.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用几个短语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解答】作答本题,先阅读语段,可知得出结论前有三个句子,分析三个句子,每个句子各讲了一层意思,抓住每句的关键词语即可:“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概括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国际法则(先占原则);文献资料(纳入版图);行使主权(有效统治)
【点评】“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
不管是何种表达方式的语段,其压缩方法基本是一样的,一是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筛选主要的信息,二是将主要信息按要求概括表达.所以在压缩文段的题目中,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就显得很重要了.所谓主要信息,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信息特点也不相同.如以说明方式表达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被说明的事物;③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说明的目的等.以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②证明中心看法的证据③结论是什么等.以描写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描写的景物②景与物的主要特征;③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以叙述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叙述的主体;②主体的经历及特征;③叙述意义及目的.抓住了以上信息,再概括压缩是较易的了.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