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一生物下学期教案:第4章 基因的表达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届高一生物下学期教案:第4章 基因的表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2-21 19:08:03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课程标准中与此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除了要掌握这个主干知识以外,还需掌握的侧枝内容是DNA与RNA结构的比较、核糖与脱氧核糖的比较、三种不同种类的RNA以及遗传密码的组成。
转录和翻译过程抽象复杂——学生难理解,较多物质和细胞结构参与——学生易混乱,涉及到必修1和必修2中多个章节内容——学生已遗忘,而本节的突破对本模块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本节内容的揭示,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很多的研究无法进行,很多的生物技术无法操作。基于以上考虑,把本节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基因表达概念和DNA与RNA比较及转录过程和原理的教学,第二课时学习翻译的过程和原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完必修一的基础上,已经掌握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DNA和RNA的区别,但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概念、过程不清,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不足,因此应该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习目标
第一目标:识记,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第二目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对“遗传信息究竟如何表达?”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目标: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设计理念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创设情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并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识,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本节重难点对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和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求达到理解和运用层次的目标。比如“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就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对比设疑,加工提炼,以及对其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
其次将知识难点分解为多个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小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深化认识。把难点分散,难度降低,要求减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突出主干,解决问题。
最后,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具体过程。总结概括,把握本质。
教学流程
一 温故知新 创设情境
(课件投影)《侏罗纪公园》片段
问题探讨:利用恐龙DNA能否人造出活的恐龙,就像《侏罗纪公园》里那样,如果能实现,那么DNA中的基因是如何发挥遗传效应的,即如何进行表达的呢?
(课件投影)第四章章图,请学生阅读观察,是否看出基因与蛋白质的关系?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兴趣,引出探究的问题
简要实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争论、发表意见、看图思考
二 合作探究 把握本质
层层设疑 深化认识
1、RNA种类及作用
提出问题: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呢?
引导分析:DNA位于细胞核中,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位于细胞质中:
(1)DNA是如 何起控制作用的呢?
(2)两者如何联系起来呢?
(3)是否应该有一种物质充当媒介,传递DNA的遗传信息呢?
提出问题:
(1) RNA为什么可以充当媒介的呢?
(2)RNA与DNA有哪些异同呢
(3)RNA有哪些种类呢?各自又有哪些功能呢?
(课件投影)请学生观察,比较核糖与脱氧核糖的结构,RNA与DNA的化学及结构组成
(课件投影)请学生观察书本图,了解RNA的种类、结构及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RNA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知识准备
简要实录:学生看图思考、总结对比、填表
2、遗传信息的转录
提出问题:(1)如何解读DNA的信息呢?
(2)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课件投影)请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何谓转录?场所在哪里?
(2)转录的单位是什么?
(3)转录的条件有哪些?
(4)转录的过程如何?
请学生回答1、2小问,教师作点评
(课件投影)转录图解。师生共同完成转录的过程,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这个过程。
请学生列表比较DNA转录与DNA复制的异同点
(课件投影)教师总结点评
小结:教师总结转录的实质: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遗传信息转移给mRNA,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就代表了相应DNA的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转录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点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阅读,观察,思考讨论,识记知识
3、遗传信息的翻译
提出问题:(1)转录得到的mRNA仍是碱基序列,而不是蛋白质,那么,RNA上的碱基序列如何能变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呢?
mRNA如何将信息翻译成蛋白质呢?
请同学自学遗传密码破译的推测过程,说出何谓密码子?观察密码子表,
(课件投影)观察图,说出t RNA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并比较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关系。
(课件投影)请学生观察图,并结合相关文字说明,了解翻译的大致过程,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何谓翻译,其实质是什么,场所在哪里?
(2)氨基酸如何进入核糖体?哪个氨基酸进入是由什么决定的?
(3)核糖体移动的方向如何?
(4)翻译的起始位点是哪里?
(5)肽链是如何形成的?
(6)概括翻译的过程,并与转录和复制比较异同点
教师结合图解,重点分部讲述翻译的过程,并总结翻译的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
设计意图:引发思考,引出翻译,为理解翻译的过程作知识铺垫储备明确翻译的过程。
简要实录: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阅读理解,查表,概括;看图,比较;看图,思考,讨论,总结,概括,气氛活跃。
归纳对比 掌握实质
(课件投 影)DNA和RNA 的主要区别,请学生完成
种类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组成部分 碱基
磷酸 磷 酸
五碳糖
组成单位
结构
分布
功能 编码、复制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
(课件投影):转录、翻译与DNA复制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中
场所
原料
模板
过程
特点
产物
意义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总结:基因的表达过程可概括为:
转录 翻译
DNA(基因) mRNA 蛋白质
此过程是在细胞中完成的。DNA、RNA、氨基酸和核糖体、线粒体等众多细胞器完成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组成蛋白质的肽链合成后,就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被运送到各自的岗位,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项职责。
问题探讨:再次探讨恐龙能否复活,需要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点,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简要实录:小组讨论,充分运用知识
知识拓展 灵活运用
分子遗传学认为,生物的遗传信息,通过DNA的复制和个体发育,最后以一定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导致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下节课将进入遗传信息表达的探索历程。
设计意图:突破教材文本的限制
简要实录:该知识点引起了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增强
三 迁移应用 巩固提高
(一)基础+拓展
1、在人体中,由A、T、C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______
A.2种 B.4种 C.5种 D.6种
2、遗传信息的转录发生在______中
A.细胞核 B.细胞质
C.核糖体 D.高尔基体
3、下列哪一组物质是RNA的组成成分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
D.核糖嘧啶和核酸
4、已知一段mRNA有30个碱基,其中A和C共有12个,那么转录成mRNA的一段DNA分子中G和T的数目是( )
A.12 B.30 C.18 D.9
(二)课堂小结
采用提纲图表总结的方法
(三)梯度训练
必做题
选做题
设计意图:即学即练,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系统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设置梯度作业,便 于拾级而上。
简要实录:学生计时训练,注意力集中,师生共同总结补充,归纳总结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遗传信息的转录
1.比较RNA与DNA结构的不同
2. RNA的类型和功能
①信使RNA——mRNA。
②转运RNA——tRNA。
③核糖体RNA——rRNA。
3.转录
(1)转录的定义: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2)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3)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
(4)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
(5)转录的条件:ATP(能量)、酶。
遗传信息的翻译
1. 学习遗传密码破译的推测过程。
2. 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3. 密码子与密码子表。
4. 比较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
5. 翻译蛋白质的过程。
(1)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
(2)翻译的模板:信使RNA
(3)翻译的原料: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4)翻译的产物: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
6. 基因表达的过程:
转录 翻译
DNA(基因) mRNA 蛋白质
7. 列表比较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异同点(略)
教学反思
《遗传信息的转录》是生物必修2第4章第1节的内容。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以及学科组同事的评议,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待改进的部分有以下几个方面:
1、热身部分导入太快,一开始就快速进入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了紧张状态,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好好把握导入这一关,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2、在让学生自学转录的内容时,应以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
3、讲完转录后可以即时进行课堂练习,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4、如何让学案、课件、板书、课本有机的结合,还有待好好探究。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7~18
教师显示如下图解:
教师结合教材白化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进行简述。
[二] 教学目标巩固
1.请学生回顾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阶段及过程。
2.什么叫密码子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多少种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几种情况 分别是什么
[三] 布置作业
1.P17复习题第三、四题。 2.填表并回答(参照课本密码子表)
DNA双链片段 a链 C
b链 T C A
信使RNA C A U
转运RNA
密码子 G C A
氨基酸 色氨酸
(1)转录中的DNA模板链是双链中的 。
(2)DNA复制过程中,互补配对的碱基对是 ,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
(3)转录时互补配对的碱基对是 ,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
(4)翻译时互补配对的碱基对是 ,进行的场所是 。
(5)经有关生物学家的测定:肝细胞中的核糖体可占细胞干重的25%,这可以证明肝脏 的能力是很强的。
答案:a链:CGT ACC AGT CGT 信使RNA:GCA UGG UCA GCA
b链:GCA TGG TCA GCA 转运RNA:CGU ACC AGU CGU
密码子:GCA UGG UCA GCA (3)A—U、T—A、C—G、G—C、细胞核
氨基酸:丙氨酸 丝氨酸 丙氨酸 (4)A—U、G—C、核糖体
(1)a链 (5)合成蛋白质
(2)A—T、G—C、细胞核
[四] 总结: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复制和表达是基因的两大功能。它的复制是通过DNA的复制而完成的,它的表达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最终实现对性状的控制。
[六] 板书设计
6. 1.3 基因的表达
(一)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1.DNA与RNA的比较。2.转录过程[一]转录a.场所:细胞核b.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c.目的:传递遗传信息。 [二]翻译a.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b.过程: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c.目的:传递遗传信息。[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直接控制作用间接控制作用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中心法则。
⑵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决方法]
⑴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心法则。
⑵由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决方法] 运用教材中的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存在两种情况: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举例、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
七、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析资料,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2、学生总结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DNA;也可以从DNA→RNA。但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RNA或DNA。克里克的中心法则有没有不足之处呢?
[资料分析]投影教材P69的三个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归纳总结:

要求学生明白遗传信息流向的途径有:⑴DNA→DNA:DNA的自我复制;⑵DNA→RNA:转录;⑶RNA→蛋白质:翻译;⑷RNA→RNA:RNA的自我复制;⑸RNA→DNA:逆转录。
学生阅读教材P69相关内容。教师运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粒、白化病实例,请学生说出基因是如何控制这些性状的。这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实观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师出示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
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

CFTR蛋白质的结构异常,导致功能异常

患者支气管内黏液增多

黏液清除困难,细菌繁殖,肺部感染
又如一个人的控制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基因不正常,那么这个人就会合成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形状就由正常的圆饼状变为异常的镰刀型而引起疾病。上述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最后,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提出假说,得出结论;[问题探讨]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三)总结 中心法则的内容,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两种情况。
(四)作业布置 教材P71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克里克的中心法则
2、中心法则的发展
3、完善后的中心法则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间接控制
2、直接控制

3、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4、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地调控生物的性状。
5、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中的基因都称为细胞质基因。母系遗传。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一、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述: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内容。本小节的引言指出了DNA是联系子代与亲代的物质,简要地交代了DNA与基因,以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在讲述基因的本质时,首先以果蝇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图例,交代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然后,阐述基因的本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讲述了DNA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首先通过讲述两种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然后,用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对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分子的复制)和表达(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功能进行小结。由于课时所限,中心法则的内容处理为小字。
关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使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蛋白质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的;
第二,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难点。
2.本小节与他它章节的联系:
a.与“生物的遗传定律”紧密联系;
b.与“生物的变异”紧密联系;
c.与高三教材《基因的结构》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紧密联系。
本节内容的掌握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心法则”的概念及发展(A:知道)。
(2)DNA与RNA的异同(B:识记)。
(3)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B:识记)。
(4)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B:识记)。
(5)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B:识记)。
(6)遗传信息和“密码子”的概念(C: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基因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2.实施方案
(1)学生阅读、讨论结合教师举例、图示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是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的,是以信使RNA为媒介而进行的。
四、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2.突破策略
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此动态过程,通过列表对比理解信使RNA和转运RNA的结构不同导致的功能不同,使用细胞亚显微结构挂图让学生明白转录在核内而翻译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内容。
五、教具准备
1.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挂图;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多媒体课件;
3.信使RNA和转运RNA结构对比投;
4.影片:“基因工程初探”录像片。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预习,发挥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完成基因的概念及基因的表达的教学。
基因的概念是通过对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复习引出并点拨来完成的。
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应以mRNA为纽带,把基因的碱基与氨基酸联系起来,让学生最终理解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是由基因的碱基决定的。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节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复习提问:
(1)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2)蛋白质在细胞的什么地方进行合成
学生回答: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
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质疑: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呢
学生阅读教材P14并回答:是通过RNA分子作为媒介进行的。
教师出示:DNA分子与RNA分子比较投影。
DNA RNA
碱基 A、G、C、T A、G、C、U
五碳糖 脱氧核糖(C5H10O4) 核糖(C5H10O5)
磷酸 磷酸 磷酸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结构 通常呈双螺旋结构 通常呈单链状结构
思考:构成人体的核酸有两种,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有( )
A.2种 D.4种 C.5种 D.8种 答案:D
总结: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基因的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的;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完成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传递的。
[三] 教学目标巩固
l.思考:基因的概念是什么
2.思考:“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思考:细胞核中DNA分子上的基因如何指导细胞质中核糖体上蛋白质的合成
[四] 布置作业
1.P18复习题第一、二题。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答案:D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3.下列哪一组物质是RNA的组成成分( ) 答案:C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 D.核糖、嘧啶和核酸
[五] 总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基因的概念--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和基因与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遗传信息”这一名词,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基因对性状控制。那么基因如何控制性状呢 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完成,请预习下一内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程序
导言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基因
2.基因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3.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大胆地回答:(略)
教师给予鼓励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此过程需要信使RNA作为媒介,那么信使RNA怎样完成任务呢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P14。
(2)观察基因表达的多媒体课件。
讨论提纲:
(1)基因表达整个过程分几个阶段 分别叫什么
(2)转录的场所、过程和目的是什么
(3)翻译的场所、过程和目的是什么
教师指导:
a.整个过程是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
b.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过程。
c.翻译是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 白质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鼓励
教师精讲:
1.转录中模板DNA链的碱基是A、G、C、T是如何与信使RNA中碱基A、G、C、U互补配对呢
(1)请学生答出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2)板书DNA的一条链,显示信使RNA的形成过程;即:
从形成过程可看出,是mRNA中的U碱基与DNA分子中的A碱基进行配对。
(3)通过转录,DNA分子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就传递给了信使RNA。
2.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碱基是如何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
(1)请学生先答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以及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即:一般有20种;蛋白质多样性是由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决定的。
(2)思考:氨基酸有20种,而信使RNA只有四种碱基(A、C、C、U),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呢
逻辑推理:
一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4种,41=4,不行;
两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16种,42=16,不行;
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64种,43=64,足够有余。
教师简介密码子的发现过程:
1961年英国的克里克和同事用实验证明一个氨基酸是由信使RNA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决定的。
美国年轻的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和同事用人工合成方式,首先阐明了遗传密码的第一个字---UUU,即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
1967年科学家已将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全部破译。投影显示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并解说。
(3)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氨基酸是怎样到达核糖体并按一定排列顺序形成蛋白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5~16并回答:需要一种搬运工具搬运--即另一种RNA(转运RNA,即tRNA)。
教师出示转运RNA模型图并讲解:转运RNA种类很多,但每种转运RNA只能识别并转运1种氨基酸。这是因为在转运RNA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能专一性地与信使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例如:信使RNA上的三个碱基AAA就是一个密码,转运RNA中转运赖氨酸的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UUU,只有它才能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由于核糖体中的信使RNA中有许多密码子,每个密码子与转运特定氨基酸的转运RNA能够碱基配对,这样它才能对号入座。也就是说一种转运RNA在哪个位置上对号人座是靠转运RNA的三个碱基去识别。而位置则是信使RNA按遗传信息预先定了的(如下图)
突出强调:
a.信使RNA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是由DNA决定的。
b.转运RNA携带的氨基酸(如赖氨酸、丙氨酸)能在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的哪一个位置上是由信使RNA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决定的,由于DNA分子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遗传信息的传递。
教师简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练习:(投影显示) 一条多肽链中有10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多肽链的信使RNA分子和用来转录该信使RNA分子的基因中,分别至少要有碱基多少个 ( )
A.1000和2000 B.2000和4000 C.3000和3000 D.3000和6000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