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节日(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 传统节日(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21: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字;积累“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课文中每一个节日的主要风俗,并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选择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过节的经历。
4.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喜爱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课文中每一个节日的主要风俗,并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选择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过节的经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传、统、巧”等7个生字, 会写“贴、巷、街、热、闹”5个生字,会写“节日、春节”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传统节日。
4.借助图文、阅读,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识“传统”,理解“传统”
1.播放视频:古诗《元日》,引出传统节日。
2.学习生字词:“传统”
(1)“传”:三拼音节, 翘舌音;统:后鼻音。
(2)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编口诀认识“传”。比如:车来就是转,转动的转。石来就是砖,砖头的砖。人来就是传,传统的传。
3.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引导理解“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
贴对联是我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像春节这样,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就叫做传统习俗。我们中国人在不同的传统节日会有不同的风俗来庆祝节日,这些行为、这些故事、这些统一的思想等综合起来,普遍得到了中华人民的认同,传承下来,就是传统文化。
二、初读课文,了解节日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一找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
交流:文中一共介绍了7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读一读传统节日名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注意:乞巧:两个三声的字放在一起,第一个字变为二声。
3.你们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四月五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 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日期。
4.节日排序。
教师出示打乱的节日贴纸,请小朋友按时间顺序在黑板上排好。
三、借助图文,学习习俗
1.学习第一句:读课文第一句,想一想,春节人们做什么?圈出来,再用上“ (什么)节,人们 (干什么)。”的句式说一说。
(1)交流:春节,人们贴窗花,放鞭炮。
(2)学习生字“贴”,简单介绍“窗花”。
(3)扩词:贴窗花、贴春联、贴“福”字。
(4)指导朗读第一句,读出“快乐”的心情。
(5)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想想你在这个节日里会做些什么?
2.学习第二句:读课文第二句,想一想,元宵节人们做什么?圈出来,再用上“ (什么)节,人们 (干什么)。”的句式说一说。
(1)学习“”:夜晚;介绍元宵节: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2)交流:元宵节,人们看花灯。
(什么) (干什么)
(3)生活识字“巷”。
①认读路牌“乌衣巷”“永庆巷”。
②理解巷:称之为巷的路都比较窄,路两旁的房子面对面靠得比较近。
③借助图片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
(4)元宵节还有哪些活动呢?
(5)指导朗读第二句。
3.填空练习,记忆前两句:
春节到,人欢笑,
, 。
元宵节, ,
人如潮。
四、指导书写
1.教师示范书写:“贴”“街”“巷”“热闹”,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注意笔顺。重点讲解:
(1)街:左中右结构,三个部分要紧凑,中间的最后一笔是提。
(2)巷:第七笔是“横折”,第八笔是“横”。
(3)闹:先外后内。 “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
(4)写好“热”字,注意上部和下部等宽。第四笔是撇,注意穿插到左下格,再写横斜勾。下面四点,注意点的方向和点的大小,就会更美观。
2.学生描红并书写,写字评价要点: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特别注意在横中心和竖中线上的笔画。
(2)写出字的笔锋,比如艾的撇捺要伸展,捺的最后要有尖角。
3.反馈学生书写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儿歌。
2.完成写字本B:贴、街、巷、热、闹。
3.抄写8个词语:节日、春节、花灯、先人、大街小巷、中秋、热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祭、舟、艾”等8个生字, 会写“舟、艾、转、敬、团”5个生字,会写“龙舟、转眼、团圆”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3.能说出课文中每一个节日的主要风俗。选择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过节的经历。
4.丰富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激发名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回顾方法
1.拼一拼,说一说
rè nɑo dà jiē
过年的时候最了!上到处喜气洋洋,家
tiē tuán yuán fàn
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春联,晚上还要聚到一起吃
可开心啦!
2.回顾学习方法:
(1)出示课文前两句和句式:“ (什么)节,人们 (干什么)”。
(2)回顾方法:上节课,我们用“读句子,圈习俗,说一说”的方法学习了春节和元宵节,这节课继续来学习接下来的节日。
二、学习课文,知晓习俗
1.出示自学方法:
(1)读句子: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圈习俗:圈出传统节日的传统习俗。
(3)说一说:用上句式:“ (什么)节,人们 (干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1)字理识字“祭”:出示“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图。
①教师讲解:左上部分是带血的牲肉,右边像手,下面像祭桌。
②出示祭祀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祭”的本意。
(2)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明白清明祭扫是为了缅怀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人。
(3)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字理识字“舟”:出示“舟”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图,认识“舟”,本义即船。
(2)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3)出示图片:艾草、端午粽。
①“粽子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②图片识字“艾”。课文中的艾香指的就是艾草的香。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艾草,菖蒲,桃枝,绑在一起挂在门窗上。传说,这样能辟邪。
(4)小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咸鸭蛋、粽子, 插艾草、喝雄黄酒……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讲述七夕的来历。借助古诗《乞巧》理解乞巧的意思。
古时候的女子,在七夕节这一天,对月穿针,谁先把丝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她们乞求上苍,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2)学习生字“郎”,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学习生字“饼”,扩词:月饼、饼干、葱油饼……
(2)说一说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赏月。
(3)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4)拓展:中秋节的时候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作“重阳”节?
(2)重阳节习俗有哪些?(踏秋、赏菊、登高),学习词语“赏菊”
(3)要敬老”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3.理清传统习俗并板书。
(1)板贴:贴窗花、放鞭炮、看花灯、祭扫、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吃月饼、赏月、敬老、赏菊、登高。
(2)观察表示传统习俗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4.用动词加名词的方式,结合传统节日来说传统习俗。
春节:贴窗花、贴对联,放鞭炮、发红包,拜年……
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舞龙灯、吃汤圆……
……
5.学习最后一句:知道传统节日一年又一年、世代流传。
6.朗读游戏。
(1)接读小游戏:春节到(师)——人欢笑(生接),贴窗花(师)——放鞭炮(生接)……
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
(2)问读小游戏:什么节,人欢笑?什么节,雨纷纷?……
男女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舟、艾、敬、转、团”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 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 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1)独体字:舟
(2)上下结构:艾
(3)左右结构:敬、转
(4)全包围结构:团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 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重点讲解:
(3)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节日故事分享会: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个节日来讲)
2.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搜集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每个民族自己的特色传统节日。
3.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写字本B:舟、艾、敬、转、团;抄写3个词语:龙舟、转眼、团圆。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