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西藏民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阶段测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黑色水笔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碑
孙 犁
①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②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③“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④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⑤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⑦“大娘!”
⑧“哎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⑨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 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渗透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 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 小说匠心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 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使这个物象意蕴丰富,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
3. 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4分)
4. 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 文言文阅读一(本题共6小题,18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师”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而耻学于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C. 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其皆出于此乎
A.则齐国其庶几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孰能讥之乎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乃”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2分)(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D.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8.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2分)(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9.作者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的用意是(2分)( )
A.赞扬不知句读而拜师学习的小孩子,批评有惑不解又不拜师学习的成年人。
B.对那种小孩子不学句读,成年人不去解惑的社会现象表示不满。
C.对那种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D.赞扬不知句读却从师学习的风气,批评不能解惑又不从师学习的做法。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翻译: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翻译:
(二) 文言文阅读二(本题共6小题,16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 B.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C.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动 D.栗深林兮惊层巅 惊:惊动
12.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C.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3.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14.下面是古人诗词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其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感情基调不同,请指出(2分)( )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杨柳岸晓风残月 D.唯见江心秋月白
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16.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是为了什么?(6分)
(三)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 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B. 颔联借助于“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遇到路十九的愉悦心情。
C. 颈联前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自得,后句透露出诗人只能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清苦。
D. 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人自诩,表现了与路十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18. 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康代指酒,写出带杜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鹊桥仙》中,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② 站在你身边, 也可能视而不见, ③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④ 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 ⑤ 会看到你, ⑥ 欣赏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或者 因为 只有 只有 并且
B 虽然 / 除非 只有 / 而且
C 即使 / 除非 / 也 而且
D 即使 甚至 因为 / 也 并且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B.公众对信息公开有巨大需求,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否则,才不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C.人们只在乎“女排精神”,甚至开始下一届东京奥运会的卫冕,只有郎平清楚,中国女排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D.周有光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有人将他看作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更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
2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下列谈话的核心观点。(不超过 50 字)(4分)
人民日报消息:2016 年 1 月 16 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就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我们注意到台湾地区选举结果。
近 8 年来,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与两岸同胞携手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建构两岸交流合作制度框架,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保持了台海和平稳定,这一良好局面得来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不因台湾地区的选举结果而改变。我们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意志坚如磐石,态度始终如一。我们愿意与所有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党和团体加强接触交流,与两岸同胞一道,维护两岸共同政治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答:
2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横线处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5分)
时间可以摧毁一切,可以把坚固的城堡化作历史的残迹,可以把崇峻的山脉变成浩瀚的海洋,也可以把显赫的权威化成黯淡的灰烬。然而,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如何发挥大学智库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的作用呢?大学智库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仅要体现高质量, ① 。一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适时地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或者时过境迁,派不上用场。目前, ② ,有关机构还应当帮助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些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内部刊物直接报送,或通过举办论坛、召开研讨会、出版研究报告等方式发布、推介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交流渠道的作用。如果研究成果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束之高阁的命运,那么, ③ 。
② ③
四、 小作(10分)
25.进取与超脱,是曹操与陶渊明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说说你的想法。(不少于200字)南通西藏民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阶段测试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包括风声、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呼打呼打的声响、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霜花沙沙飘落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声、奔腾号叫的流水声等等。“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句,“机枪”和“步枪”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但此时步枪声仍“清脆沉着”,虽然后文八路军遭到围堵,大多牺牲,但“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太过绝对。而且,八路军的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另外,八路军此次战斗的既定目标文本未作交代,严格地说,仅以人员伤亡很难判定一次战斗失败与否。)
2. D (小说开篇点出“滹沱河”,而该物象贯穿全篇,主要情节均有关联。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蕴,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象征着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没有体现“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故选项错误。)
3. 不能。①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在前文听出李连长到来,“又惊又喜”,没有直接表达。(1分)战士牺牲后,作者用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如“织布”“用力”,神态描写“发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传达了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1分)②大娘是一个热情爽利的人,在前文她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1分)得知战士牺牲后,神态描写“哭得两只眼睛通红” 不掩饰内心的悲情,符合她直率的性格。所以描写小菊悲情的句子不能用在大娘身上。(1分)(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大娘和小菊的语句,分析二人性格及形象的不同点,从而判断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若作肯定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 ① “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② “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③ “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每点2分)(“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题句,所以题目的“碑”首先指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碑”一般指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为什么要说赵老金这个人物是碑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他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点执着打捞,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起到了与“碑”相同的作用,这是“碑”的第一层含义。其次,作为纪念标志的“碑”,在小说中还指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赵老金执着的打捞行为是他们被百姓深情铭记的有力证明,“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再次,“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而群众赵老金是立碑者,联系思考,再着眼于全篇,不难发现文章主旨指向军民情,无形的“碑”承载的是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
5.D(AC老师, B以……为师, D与例句为从师学习)
6.A。(例句与A项“其”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或许”;B项表强调语气;C项表反诘语气;D项表期望语气)
7.A(A与例句为竟,竟然,B才,CD就,于是 )
8.D
9.C(AD文中无赞扬之意, B文中没有论及这种现象)
10.(1)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2)是教孩子们读书并使他们学习书中断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啊。
11.D
12.B
13.D
14. A分析:A项,喜爱之情。
15. D分析:D.逃避现实,有;消极,也说得上。但是没有颓废,没有消沉。
16.答:反衬现实的黑暗腐朽,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7. C (C项,“也透露出诗人的清苦”错,该句主要是叙述自己晚年耽于写诗,诗作更加老成,以及常到朋友家饮酒的欢喜之情。)
18. “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全诗的点旨之笔。(2分)诗人年华老去,生活潦倒,知音鲜少,苦闷难言,“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2分)“戏呈”则表明老杜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欢欣之中体现了二人志趣相投,友谊之深。(2分)
19.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0.D(“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所以应填“即使”。“甚至”表递进,“或者”表选择,②处前后的分句是递进关系,所以应填“甚至”。故选择 D项。)
21.A(B.不合逻辑,“否则”与“不会”双重否定,导致与原意相反,可去掉“否则”或把“才不会”改为“就 会”。C.成分残缺,可在“开始”后面加上“憧憬”。D.不合逻辑。递进关系不当,“将他看作百年中国的一个缩 影”与“戏称他是‘四朝元老’”应对调。)
22. (示例)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
(本题提供的是新闻素材,回答本题首先要关注第 1 段,谈话是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就台湾地区选举结果而发表的,借以来表明我方态度。概括重心集中在最后一段,注意外交措辞的到位严谨。)
23.(示例)时间也可以造就一切,可以把幽深的洞穴变成高耸的楼房,可以把荒凉的村落变成繁华的都市,也可以把懵懂的孩童变成睿智的学者
(作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审清例句的句式特点,注意使仿写句与例句句式保持一致。再确定陈述对象,按要求进一步阐释。最后仿写句要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保持一致。作答本题,先确定句式为“时间可以……,可以把……,可以把……,也可以把……”;再确定手法是对比;“然而”表明仿写内容必须与例句形成转折。)
24.(示例)①而且要体现时效性 ②研究成果上报的渠道不够畅通 ③就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①处,后文中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应前文的“高质量”,后文的“适时”对应的就是空缺处的内容,“适时”强调的是“时效性”,因此,此处应填“而且要体现时效性”之类的内容。②处,后文列举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方法,根据这些方法来推测“这”指代的内容,应该是针对研究成果上报渠道的问题,所以可填“研究成果上报的渠道不够畅通”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前文可知,研究成果如果被束之高阁,其结果就是“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