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励德双语学校 2022-2023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 历史 试题
(时间 90分钟,共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60 分,每小题 2 分)
1.周王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队(王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和专业的技工,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
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和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由此可见,周代的分封( )
A.限制了地域内阶层流动 B.利于推动异质文化间的互动
C.承续了夏商的统治方式 D.扩大了国家疆域的统治范围
2.汉制规定,每年八月祭祀宗庙,王侯皆须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 112年),武帝以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次
即夺去 106名列侯的爵位。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导致政权走向了动荡
C.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
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
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
第1页 共Χ页
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
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
4.虽然宋太祖已开始任用文臣,但至开宝五年(972年),宋朝统治下的共 235个州府、1334 个县中,地方长官仍大都来自武将,“刺史皆
以军功拜……以刺史任武夫”,甚至在武将与监军发生矛盾冲突时,宋太祖更相信武将。这表明,宋代初年( )
A.地方管理受历史因素影响 B.武职官员占据绝对优势
C.崇文抑武的政策尚未确立 D.地方监军很难发挥作用
5.陆九渊在《与张元鼎书》一书中,针对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评论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
补助者,殆不止此”。这一现象( )
A.缓解了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 B.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
6.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
共襄文业,同赞义举。这一现象客观上( )
A.造成了官商勾结现象 B.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C.改变了社会主流意识 D.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明世宗时期,内阁权势日盛。当时首辅张璁、夏言在内阁之中一言九鼎,后来者严嵩更是独掌朝纲二十余年,《明史》记载:严嵩“子为
侍郎,孙为锦衣中书,宾客满朝班,姻亲尽朱紫”。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皇权专制走向了衰落 B.表明中枢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
C.体现了当时文官集团已失控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第2页 共Χ页
8.中国政府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也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却以此为由向企业收取“官利”、索取“报效金”;而日本的明治政府
除了自己大量出资创办新式企业之外,还大力扶持民间创办新式企业。这说明了( )
A.洋务运动失败的政治因素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C.“求富”是洋务运动的核心 D.日本明治维新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9.陈旭麓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称“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20世纪初南方督抚与列强签订了《东南
保护约款》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和东南互保都( )
A.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B.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 D.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10.1902年,梁启超明确提出要用“淬历其本有”“采补其本无”的方法来“维新吾国民”,尤其要借鉴西方"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
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这表明梁启超( )
A.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B.宣扬变法维新思想
C.强调对民众进行启蒙 D.思想观念日益保守
11.1912年 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在临时参议院发表演讲时称:“从前社会趋势,专讲究文字而不研究实业,以致地
大物博之中国几变为世界最穷之国家,以致非借外债即不能办兴利之事务,新政府成立后即分设农林、工商二部……嗣后国家之发达全在于
此。”唐绍仪的此番言论( )
A.反思了传统中国的落后性 B.强调了发展实业的重要性
C.肯定了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D.宣传了改善交通的紧迫性
12.民国时期,广告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工商界人士重视。据统计,在 20世纪 20年代的《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中,商业广告一般是“外
货居十之六七,国货仅十之二三”;推销国货的广告中,除书籍外,“大半为奢侈品及药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第3页 共Χ页
A.民众的购买力比较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报刊业发展依赖广告 D.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
13.下表呈现的是冯桂芬和张之洞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
主张 出处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张之洞《劝学篇》
事。”
A.适应了实业救国的需要 B.冲击了盲目排外的思想观念
C.弥补了洋务思想的局限 D.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14.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第 9号布告,申明“现本政府……特举行募集短期的‘革命战争公债’六十万元,专为
充裕战争的用费”,规定“公债利率定为周年一分”,并郑重承诺,“本项公债规定半年还本还息,以 1933年 1月起为还本息时期,届时本
利同时兑还”。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土地革命的社会动员 B.配合了红军战略转移
C.缓解了日军对根据地的破坏 D.推动了联合政府成立
15.1928年,毛泽东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全国工农平民以至民族资产阶级,依
然在反革命统治之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这一论述意在( )
A.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 B.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论证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
第4页 共Χ页
16.国民革命军第 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
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17.有学者说:“1950 年初《中苏条约》的签约动议完全由中方所提,内容也违背苏方初衷。在对朝出兵问题上,虽然苏联一再出尔反尔,
最后仅限于声援,但中国义无反顾独立地制定参战决策并取得战争的胜利,”该学者意在强调,建国初期我国采取的这些举措( )
A.瓦解了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 B.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彰显了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
18.1984年 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1986年 2月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
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这些决(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我国党政机关的行政效率 B.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C.为改革开放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D.完善中共纪律检查法律体系
19.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 8805万人,产值
达到 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50.4%。这突出体现了( )
A.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B.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C.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D.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20.20世纪 80年代,中国大量水墨电影相继问世,其中最经典的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山水情》,该片以中国传统水
墨画为基调,讲述了老琴师与渔家少年间的师生之情。这一现象( )
A.表明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思想解放步伐
第5页 共Χ页
B.体现出对外开放激发了文艺创新活力
C.说明市场经济的繁荣决定了文艺风尚
D.得益于当时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
21.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看到雅典人在希波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气概时说,雅典人一旦“摆脱了僭主的桎梏,他们
就远远地超越了他们的邻人……当他们被解放的时候,每一个人就都尽心竭力地为自己做事情了。”这一论述意在说明( )
A.僭主政治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民主政治激发了国家意识
C.希波战争直接导致城邦制度覆灭 D.民众全力维护个人利益
22.科学史家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实验和归纳得到的力学原理,
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
A.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B.直接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
C.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认识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3.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下的政治制度,将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明确授予中央政府事关全国性事
务的有限而必要的权力,另一方面使每个美国公民都有双重“国别”身份,各州在自由与管制之间取得平衡。据此可知,美国的这种制度设
计( )
A.致力于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 B.表明邦联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意在构建有效和有限的政府 D.主张权力制衡与代议制相结合
24.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提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论断,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第6页 共Χ页
创造者”这一重要原理,论证了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
A.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为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奠定基础
C.印证巴黎公社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D.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阐述
25.1780-1880年,英国利用自身丰富的煤炭储备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体。到 1938年,煤炭在英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更是达到了 97.7%的历史峰值。这一“历史峰值”的出现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
A.生产的高度集中 B.经济优势地位的强化
C.国民经济的复苏 D.新技术成果推广受阻
26.1950年,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援助分别达到 159.2和 918.1百万美元左右。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
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这说明( )
A.战后区域经济集体化初具形态 B.两极格局影响大国的外交政策
C.对外援助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D.大国积极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27.1971年 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每盎司黄金 35美元的官方兑换关系,并且征收 10%的进
口附加税。这表明( )
A.美元丧失了世界货币主导地位 B.美国霸主地位出现动摇
C.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更加突出 D.美国经济从此陷入衰退
28.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金砖国家成立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0%。2021年,金砖国家之间贸易额比 2006年增加 300%,
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发动机。同时,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占比约世界总量的 40%。这一趋
势的发展( )
A.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实现振兴 B.使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第7页 共Χ页
C.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D.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29.爱尔兰剧作《啊,美好的日子》(1961年)剧终时,女主角温妮微笑着赞美“美好的一天”,说着毫无逻辑、经常重复的话。沙子埋到
她的脖颈处,她几乎不能动弹,“美好的一天”依然不断被提及。该剧
A.反映了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B.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精神危机
C.揭露了西方社会的人情淡漠 D.再现了启蒙理性下的美好生活
30.亚太经合组织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各国经济协作和共享发展,是亚太地区层级
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尽管其成员国在国力、制度、文明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没有成为推动经济合作的阻碍。
这说明( )
A.世界各国政治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 B.尊重文明多样性有利于推动区域合作
C.多极化趋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0 分,31 题 14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2 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寔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命女工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碑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第8页 共Χ页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苔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秔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 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雇工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
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 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
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
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
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代庄园与中世纪西欧庄园对中西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9页 共Χ页
材料一 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
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
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材料二 中世纪时,基督教会掌握社会话语权,宗教医学成为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世纪~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神职人
员纷纷死亡,罗马教廷四处躲藏,宗教医学更显得毫无成效。伦敦发生鼠疫后,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建议民
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政府强行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1604年议会法令授权监管看守人可以用
暴力使隔离家庭关闭门窗;疫区任何人胆敢外出将以流浪罪论处,与瘟疫相关的案件也以重罪被起诉。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
国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体系;该体系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官员与民众广泛联系起来,共同致力于防疫减灾。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等病菌在美洲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条件。(8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王朝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留学教育逐渐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促使教育救国
思潮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杭州白话报》、《教育世界》、《科学世界》等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使之成为又一股有影响
的社会思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商界不乏强调教育之重要性,并宣传教育救国理念的有识之士,为此,不少地区的商会都曾创办新式
商业补习学校,还设立了初等小学堂。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
第10页 共Χ页
1899年 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
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
《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一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
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
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
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思潮发展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8分)
第11页 共Χ页郑州励德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A A D B D A D C B D B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C A D B C C B D C B C B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0分,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
31.(1)特征: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军事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任意一点1分,共3分)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消费方式的改变;黑死病等灾害的影响;城市的兴起。(任意一点1分,共3分)
(3)影响:汉代:推动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造成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欧洲: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促进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转型。(共8分,汉代方面4分,一点2分;欧洲方面4分,一点2分)
32.(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大肆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一点1分,共2分)
影响:美洲土著居民人口锐减,美洲原有社会解体(给美洲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大量贩卖黑人奴隶,奴隶贸易兴起;欧洲人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2)特点:注重世俗化方式应对疫情;实行严酷的隔离政策:综合各种力量共同防疫。(一点1分,任意两点共2分)
条件: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在英国的传播)教会的地位动摇;自然科学和近代医学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王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2分,任意三点共6分)
33.(1)背景:
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政治腐败(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末教育改革开展(清末新政开展)。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有识之士的宣传。
文化:西方教育思潮的传入(留学教育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2)内涵:爱国要与兴民权相结合;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民族的“文化力”;救国当从国民全体下工夫。(一点1分,任意两点共2分)
影响:对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启迪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丰富与深化了爱国主义内涵(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遗产(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一点2分,任意三点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