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绯红( ) 不逊( ) 匿名信( )油光可鉴( )
畸形( ) 诘责(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抑扬顿挫( ) 教诲( )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 ),原名( ),字( ),是我国伟大的( )( )( ),文章选自他的散文集《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还有《 》;我们学过他的小说有《 》《 》等 。
(3)弄清词义,解释词语。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模胡──
掌故──
匿名──
诘责──
杳无消息──
2.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写了几个地点的事情?
(2)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哪几件主要事情?
疑问摘要:
二、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了解性阅读,整体把握散文的内容。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三)品读欣赏课文,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这部分与藤野先生无关,为什么还要写呢?
1.从外貌描写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2.从 事件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从 事件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从 事件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从 事件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fēi红( ) wǎn如( ) yì站( ) 解 pōu( ) 油光可jiàn( )
jī形( ) 不xǜn( ) nì名( ) yǎo无消息( ) 深wù痛疾( )
jié责( ) qī然( ) 教诲huì( ) piē见( ) 抑扬顿cuò( )
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件。)
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是在讥讽我了。(毫不介意: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不逊:不虚心。)
D.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胡:马虎,不讲究。)
(二)链接中考: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和谐、和睦、和顺、和煦……“和”能构成一系列美好的词语。
B.2009年6月6日的《新闻晚报》上,有一篇介绍“国嘴”罗京的文章。
C.现代汉语的通用语——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D.“过来。”他对我说:“这边看得清楚些。”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到世乒赛上中国女队的失利,他黯然神伤,离开了座位。
B.熊猫美仪、美凤憨态可掬,正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嬉戏。
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
3.《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相关的情节是( )
A. 七擒孟获 B. 赤壁之战 C.火烧连营 D.水淹七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自主预学
1.复习上一节课讲解的内容。
(1)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抄写一倍,准备下节课的检查。
(2)文学常识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 》,作者(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还有《 》。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 )( )( )( )四件事,赞扬了藤野先生的( )高贵品质。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一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2.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3.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4.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深读课文,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四)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四)全文总结
1.文章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 )( )( ),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 )的思想变化,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2.本文依据( )的推移,与藤野先生的( )、( )、( )为顺序记叙的,脉络非常清晰,但还有一条内在线索,那就是贯穿始终的( )。
四、拓展阅读:
华老师,你在哪里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20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
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做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
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
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
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
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
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云身上了。
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
我们上三年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
1.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
(1)“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表现了华老师怎样的心情?
(2)“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脸红”和“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叙事详略得当,哪一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综观全文,说明华老师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你认为本文语言的突出特色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稿“拓展阅读”所有练习;
2.预习《生命与和平相爱》。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案答案
二、预学导学:
(1)fēi xǜn nì jiàn jī jié piē yǎo wù cuò huì
(2)鲁迅,周树人 豫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孔乙己》
(3)
油光可鉴──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抑扬顿挫──声音低和高。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模胡──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毫无消息。
2.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
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3.(1)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2)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二、课堂互动探究
(二)(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
(三)品读欣赏课文,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
2.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为“我”改正解剖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三、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绯红、宛如、 驿站、解 剖、 油光可鉴
畸形、 不逊、 匿名、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诘责、 凄然、教诲、 瞥 见、 抑扬顿挫
2.C
(二)链接中考:
1.D,2.C,3 。A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导学案答案
三、互动探究
(二)1.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2.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3.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清国留学生、“我”。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深读课文,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四)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四)全文总结:
1.文章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 正直热诚 )(严谨治学)(博大情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2.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怀念)为顺序记叙的,脉络非常清晰,但还有一条内在线索,那就是贯穿始终的(作者的爱国之情)。
四、拓展阅读:
1.(1)对“我”犯错的不满;为“我”回避惩罚而生气、惋惜。(2)为犯错而脸红;为同学替己辩护而感害羞;为自己逃罚而惭愧;为有负华老师的希望而不安。2.详写了“我犯错而被教育”;略写老师的严厉、“我”的造句受到表扬、老师带“我”吃馆子及坐错车。好处是:突出老师的对“我”的教育,同时也展现老师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使老师的形象鲜明而富有个性。3.有才学;工作极端认真;管理严格;善于教育学生;热爱学生。4.朴实、亲切、含蓄、委婉,平淡中蕴涵深情。(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