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落第归来”(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落第归来”(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08:2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落第归来”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綦毋潜①落第还乡(节选)
王维
既至金门远②,孰云吾道非③。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荆南人,王维好友。②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③《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孔子曰:‘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门远”与“吾谋适不用”首尾呼应,含蓄地点出友人科举“落第”。
B.三四句从时空角度落笔,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也隐含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C.树影遮行客,余辉映孤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暗寓友人的落寞之情。
D.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都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全诗对应试落第的綦毋潜是怎样反复进行慰勉、规劝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②。
【注】①为客黄金尽:《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②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怜君不得意”中的“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诗人顿生怜惜之意。
B.“况复柳条春”中的“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
C.颔联写了苏秦和丘为钱财耗尽的窘况,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和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
D.颈联写丘为在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沮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
4.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璋下第
王安石
浩荡宫门白日开,君王高拱[注]试群材。
学如吾子何忧失,命属天公不可猜。
意气未宜轻感慨,文章尤忌数悲哀。
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
【注】高拱: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安坐时的姿势。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宫门大开、皇帝亲选人才的场景,表明朝廷能够给人才提供机遇。
B.诗人认为人命天定,李璋科举落第是上天的安排,应该心甘情愿认命服输。
C.诗人认可李璋的学问,劝他不必为落第忧心,这是因为朝廷也很渴求人才。
D.诗人劝诫李璋不要轻易去感慨命运不公,更不要用文章倾诉自己的不如意。
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颔联写诗人因“不才”“多病”而被明主弃用、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
D.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8.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
蒲松龄
天孙①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②,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
每每顾影自悲,可怜骯髒③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
【注】①天孙:这里代指主考官。②病鲤暴鳃:传说黄河龙门下游,有大鱼云集,跃过龙门者化为龙,跃不过者则点额暴鳃。③骯髒:高亢刚直的样子。④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七月初七阮咸看到北阮晒出华丽的衣服,他家贫也晒出粗布服装,并自嘲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蒲松龄科考失败以后写给同时落第的同乡王如水的,其主旨和《聊斋志异》中讽刺科举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中“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一句充满悲愤,直斥主考官人老昏聩,埋没人才。
C.这首词多用典故,如抱玉卞和、鱼跃龙门、未能免俗等,其中飞鸿一跃冲天,表达了作者虽然科考失败,但仍豪气不减的壮志。
D.这首词言辞辛辣,直言不讳,情绪激烈,鞭辟人里,悲愤之语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处处显现。
10.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②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③赋,赫赫曹公④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③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下宏大的《西征赋》。④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古诗的内容结构一般是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情,本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B.前两句“暮春”“晚”点明时间,“津楼”隐现在暮霭中,显得低矮,勾画出静谧祥和的图景。
C.本诗三四句用伯夷、叔齐二君子的典故,写诗人对他们的向往,却因无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
D.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12.诗歌最后两句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羁旅行(节选) ①
孟 郊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第一次进京赶考落第时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写诗人落第之后孤单的情景,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情态。
B.五、六句用挺拔大树必定有恬静的枝条、清寒小溪绝对没有躁动的鱼儿来折射现实。
C.七、八句中的“君子”是诗人的自况,诗人认为明争暗斗的名利场并不是自己待的地方。
D.末两句写诗人歌唱表达归乡情感的内容,体现他避开喧嚣尘世、过高洁宁静生活的追求。
14.本诗的“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与陶渊明《饮酒》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都是写归隐,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①
章孝标
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注】一作《下第后献主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却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
B.“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
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
D.这两首都在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惭愧和失望,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
16.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C “虚实结合”错。此处是诗人设想友人返乡途中的风光,是虚写:“落寞之情”与全诗慰勉、鼓励友人的感情基调不符,此处的“落晖”突出的应是温暖绚丽之意。
2.①首先,第二句反用孔子“吾道非”典故安慰友人,应试落第只是命运不济,而不是选择错误,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
②其次,五、六句通过写作者为友人“置酒”饯行之举,表达对友人落第返乡的惜别安慰之情。
③最后,结尾运用典故规劝对方,不被录用纯屈偶然之事,并不是朝中缺少赏识英才的人,希望其继续努力仕进。
3.C “……苏秦和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错误。颔联“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句意为: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诗句不是为了写苏秦,由“还家白发新”可知,颔联以苏秦的典故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钱财耗尽的窘况。
4.诗人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表达了诗人深深的自责之情和对贤才遭弃的愤慨。
5.B“诗人认为人命天定,李璋科举落第是上天的安排,应该心甘情愿认命服输”错误,诗中“命属天公不可猜”的意思是考中与否是上天决定的,人只管自己努力就行了,它的意思不是让李璋认命服输。
6.①表层意思:男儿只担心自己功名不成,要懂得没有人天生就是将相。②深层意思:诗人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功名,跻身将相。③这两句诗是对落第李璋的劝慰、鼓励,表现出诗人对他的关爱之情。
7.A “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心中所望者有机会“上书”,奈何现实不给自己机会,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本非所愿,而是不得已,便无从谈起“坚决意志”。
8.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
9.C“其中飞鸿一跃冲天”错误,“飞鸿铩羽”指的是羽毛摧落,不能奋飞,喻指自己科考失败;“豪气不减”错误,“将从何处说起?”一句说明作者科场失意,名落孙山,悲从中来,无比低落。
10.①表达出作者对主考官贤愚不分、头脑糊涂的痛恨;②表明自己和王如水科场失意的郁愤难平;③作者虽痛恨科举,并写出“憎命文章难恃”的愤激反语,但从“未能免俗”看出,作者依然要为科举而努力的矛盾、无奈心情。
11.B“勾画出静谧祥和的图景”错误。前两句勾画出的应是凄清冷寂的图景。
12.①对古人的怀念和追忆。面对眼前之景,诗人不禁缅怀仰慕于此建功立名的古人——作下名赋的潘岳和立下战功的曹操。
②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带走了历史的千人万事,无数的英雄也被吞没,不禁悲叹感慨。
③对自己求仕不成、功名未立的失意。诗人对策落第,暮春东归,徘徊津楼却无所归依,内心落寞,不禁凄凉满怀。
④对人生短暂的悲叹。作者运用“子在川上曰”的典故,由不尽的黄河水联想到时间一去不复返,不禁有惜时之叹。
13.D“体现他避开喧嚣尘世、过高洁宁静生活的追求”错。诗人赶考落第后归乡,于无奈中依然不失对美好的期盼,希望采薇而食、隐居山林,以此来平复自己的伤感落寞情绪。并非真正地追求田园生活。
14.共同点: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不同点:孟郊是想通过归隐来疗愈自己落第后的无奈和感伤,基调低沉慷慨。是诗人应试不第、羁旅长安深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不平之鸣,表达诗人落寞伤感的情感;陶渊明离开仕途,通过宁静淡然的田园生活,发现了人生返朴归真的真谛,基调恬淡自然。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15.D“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惭愧和失望,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理解错误,常建的这首诗,整个情绪是高亢的,莺花是春日里可供赏玩的代表景物,与结句“春”呼应,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而不是失望的情感。
16.常诗诗情高亢,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章诗作者自比一只无处可归的燕子,诗中充满了诗人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彷徨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