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蔑视功利”(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蔑视功利”(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08:2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蔑视功利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九峰楼寄张祜[注]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已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
2.简要赏析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问句形式开篇,意谓: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
B.“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一句是对首联中“节物”的具体描绘。
C.“包羞”一词表明了诗人羞于过这种食厚禄但却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
D.“鹿车”喻回归田园,诗人以此“贤者避世”之想表现对权贵的蔑视。
4.下列诗句对景色的描写手法与本诗颔联最相似的一项是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B.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
C.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D.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晏几道《鹧鸪天》)
5.《文公语录》写道“欧阳公文字好者,只是靠实而有条理也”,“有条理”也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对这一特点作简要阐释。
三、诗歌鉴赏,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释】忘机友: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的朋友。
6.从体例来看,这首元曲属于散曲中的 _________。
7.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语言清丽,意象艳丽、境界壮阔,意境优美,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B.第五句点明鹭鸥即“忘机友”,表达了作者在世间没有知己的无奈,因而对渔翁友白鹭、侣沙鸥那样恬适、宁静生活境界的渴望。
C.写“不识字”的渔夫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元朝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致。
D.最后两句点题,表达了作者蔑视功利、淡泊洒脱的高尚情怀,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心态。
8.“点秋江白鹭沙鸥”中的“点”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
王维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指三国蜀国名将张飞。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为即将出塞的张判官写的送别诗,诗歌开篇写出了张判官的志向,他是为报国而 出塞,把个人功名置之度外。
B.颔联连用“张征虏”“霍冠军”的典故,希望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 垂青史。
C.王维的诗歌在描述景物时善于构图,颈联“连白雪”与“入黄云”纵横交织,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D.尾联的“慷慨”“高歌”,写作者送别友人时,虽然自身抱负难以实现,但对友人出塞充满了理解、支持和勉励之情。
10.本诗与《使至塞上》都是王维的作品,两诗的颈联都是对沙漠场景的描述。两诗颈联对画面的描述有何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孟浩然①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②,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流”指孟夫子潇洒的风度和超然的才华,“爱”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孟浩然年少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C.颈联刻画孟浩然常常沉醉月夜风景而高雅,且无事可做而迷恋花草的落魄形象。
D.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语言上有自然古朴的特色
12.尾联诗人抒发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C “‘思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错误。诗歌的诗眼应是“百感衷来不自由”,表达诗人复杂的情绪,而不仅仅只是对张祜的思念与离别之情。
2.①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②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
3.A “意谓: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理解错误。此句用反问句式,意思是不是节物不好,秋天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黄蟹肥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本应令人欣喜陶醉,为什么反而使诗人黯然神伤呢?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
4.A
A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诗人运用白描手法,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故A项为“白描”。B项,“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故此句用到了“比喻”手法及“远近”的描写手法。C项,“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这里运用比喻手法,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惊叹。故此句运用了“比喻”和“想象”手法。D项,“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秋风把绿色的柳叶吹黄了,像女孩愁蹙的眉毛;霜露染放了菊花,如同女孩脸上深深的笑靥(酒窝)。运用拟人手法。A项与本诗颔联运用手法相同。
5.“有条理”的特点体现在章法严谨,环环相扣:首联劈头一句,节令风物没什么不好,可为什么我会感到无限的悲伤沮丧呢 使诗充满悬念。照理,诗接着应该回答上面的问题,写自己黯然情怀,但第二联却忽然避开,转而化重笔来写节物之好,把秋景写得很美。颈联承第四句,对此作了回答: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尾联是愤然思归,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全诗围绕首联的问题层层推进,它就像吐丝为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章法严谨,丝尽茧成。这就叫做“有条理”。
6.小令
7.D
A项,“境界壮阔”错。这首元曲的景色“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蘋花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意象艳丽、境界阔大,但却“阔而不壮”。
B项,“没有知己”错,应当是“难得”知己。因为他寄情山水,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这样的人朋友不多,但却未必“没有”。
C项,“表现元朝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致”错,这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并不在此。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
8.“点”一触即起,鸥鹭点水而飞,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写渔父在澄明的秋江上,和鸥鹭相与忘机,便烘托出他性格的高洁,也从侧面表明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9.D“虽然自身抱负难以实现”错误,尾联表现对友人出塞的勉励之情,“自身抱负难以实现”没有体现。
10.①同:两首诗颈联描述的画面,都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进行构图,大漠与孤烟交叉,沙、雪与黄云交叉,辽阔壮观。②异:《使至塞上》侧重于对所见景物形态静态的描写,静中有动,“直”“圆”是对景物形态的呈现,“大漠”“长河”等主要意象的组合,呈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静态画面。本诗侧重于对景物的色彩和动态特征的呈现,动中有静。通过“白”“黄”等表色彩的词语和“连”“入”等表动态的词语,描述了边塞沙漠与天相连、蓬草卷入天际的荒凉冷寂的场景。
11.C “且无事可做而迷恋花草的落魄形象”错误,应是“沉醉于酒”“不事君王”的“洒脱”形象。
12.用典、反问、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赞美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