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盛唐气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月出”指月亮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句句用韵,两句一转,兼用顶真,构成朗朗上口的咏唱情调。
D.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写秋天,写夜饮,写音乐,但两首诗的意境氛围和其中寄寓的情感却有很大的不同。
2.后人评价此诗“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表现出来的“盛唐气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以“山行”为线索;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体现了盛唐气象。
B.首联“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写“马蹄”其实是写人,“无暂闲”表现“风尘仆仆”,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C.颔联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两句诗一扬一抑,既写山路,又写行人,渲染了艰难艰辛山行之不易。
D.颈联描写山间的具体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树,树色苍凉。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
4.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岳州观竞渡
张说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①,独舞送阳侯②。
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道。
[注]①孟姥:传说中的船神。②阳侯:古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排律描写生动,铺排有致,立体地再现了岳州竞渡的场面。
B.第三联用两个典故,交待竞渡习俗的由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C.诗人不畏热辣的阳光来现场观看竞渡,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D.本诗旨趣蓬勃向上,与王维《使至塞上》一样,也反映了盛唐气象。
6.诗中“竞渡”活动兼具竞技性、观赏性和祭祀性。请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③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官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塞下曲》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本诗运用夸张与想象,描绘了边塞的战斗生活,表达了出征将土的心声。
B.诗歌一、二两句劈空而来描写了战马飞奔如风的动态和将土英姿飒爽的形象,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雄壮气象。
C.三、四句描绘了军队出发与克敌两个场景,“辞”一“破”,省略具体的鏖战场面,高度概括,极富表现力。
D.五六句笔锋转描写星芒退尽海雾消散的景象烘托冷清凄凉的气氛,表现将土战后茫然失落的心境。
8.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老将行①
王维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②。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注】①本诗节选自王维七言歌行体诗歌《老将行》,全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老将军年轻时的骁勇,第二部分写将军被迫归隐后的清苦生活,这里是第三部分。②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前方战事紧急,“老将”在贺兰山一带布阵设防,率领将士抵御外敌。
B.“节使三河募年少”写受皇帝之命而征兵的军事长官从三河一带招募青年入伍。
C.“耻令越甲鸣吾君”句用“越甲”指来犯的敌人,此句意为“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
D.王维的这首边塞诗风格豪迈健朗,有“盛唐气象”,与其山水田园诗有着明显的不同。
10.诗歌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塑造“老将”这个艺术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
B.颔联中“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C.颈联中“汗血”在本诗中指“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
D.尾联“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和期望。
12.前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①(其二)
李白
天兵②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③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④,然后方高枕。
【注】①李白《塞下曲》六首组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写时事与心声。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②天兵,指军队。③海,瀚海,大沙漠。下句的“陇头”,指田野。④月氏,即月支,古游牧民族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通过对举,交代朝廷大军北上迎击蠢蠢欲动的敌人,渲染了大战前的紧张氛围。
B.三、四句大处着眼,概述将士们横戈走马身经百战,彰显他们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C.七、八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不知何时能消灭敌人平定边疆,使百姓得以安枕的忧虑。
D.这首诗将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基调高亢,意境雄壮,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风貌。
1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五、六两句。
【答案】
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
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②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③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3.D “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错误。从全诗看,诗人深觉山行之难的心情是贯穿全诗的,颈联的“绘声绘色”虽然在客观上写出山景之美,但从诗人写作的主观意图来看,还是着眼于表现山行之难,诗人心境不可能因此改变。另外,从尾联表达的情感看,前三联也只有一一以贯之写山行之难,才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4.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
异:①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②范词则重在表达诗人边功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5.C “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错误,在本首诗中,处处写竞渡的场面,竞渡的激烈、竞渡的由来,并赞扬竞渡展现的朝气蓬勃,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气象,但并没有上升到与民同乐的境界。
6.①竞技性(双双竞拂流;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
②祭祀性(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③观赏性(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7.D “表现将土战后茫然失落的心境”错误,五六句句意是: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雾气消散表现的是战后的宁静安谧,而不是茫然失落的心境。
8.①只有霍去病那样的将军才能功成受赏。②表达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了对将士们不计名利、保家卫国的赞美)③同时也寄于了作者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渴望。(也可理解为:①功成受赏,却只有霍去病那样的将军。②表达了十兵对朝廷奖赏不公的不满.)
9.A “‘老将’在贺兰山一带布阵设防,率领将士抵御外敌”是错误的。诗歌开篇用环境渲染紧张气氛,具体描述强敌犯边,大军压境,告急文书频传,国家正在大力招兵请将,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激起了老将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10.①诗歌开篇四句环境渲染,具体描述强敌犯边,大军压境,告急文书频传,国家正在大力招兵请将,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激起了老将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②五、六句通过动作描写,“拂铁衣”“持宝剑”动星文”,擦亮铠甲,练起武功,这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老将跃跃欲试,想要上阵杀敌的迫切心情。③七八句写老将的心理,“愿”“耻”生动地表现了他想要擒贼王的愿望和不让外患威胁朝廷捍卫国家的决心。④最后两句用魏尚的典故,表明只要朝廷任用老将,他一定能英勇杀敌,再立功勋。一个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的艺术形象便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
11.C “‘汗血’在本诗中指‘汗血马’”错误。颈联“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所以,本诗中的“汗血”是借代的手法,指的是本诗的写作对象“骢马”。
12.①骢马展现出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②诗人借马表现自己的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③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13.C“表达诗人对不知何时能消灭敌人平定边疆,使百姓得以安枕的忧虑”分析有误。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对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百姓得以高枕无忧安居乐业的愿望。
14.①五、六两句选取瀚海、陇头等边塞的典型意象,以及握雪而餐、拂沙而眠等典型场景,运用细节描写,自然真切地展现了将士们战场上的“苦寒”生活;②将士们日餐以雪,夜宿陇沙,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们深知身受君恩守土有责,不以此为苦,表现了将士们昂扬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