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
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质中均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Na+通道、O2、维生素、血红蛋白 B.受体蛋白、H2O、尿素、光合酶
C.Na+、抗体、神经递质、血红蛋白 D.Na+、O2、维生素、血清球蛋白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B.是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
C.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坎农推测内环境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B.贝尔纳提出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C.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机体就能维持稳态
D.只有温度和pH都在适宜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4.下图表示剧烈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AB段pH上升
B.乳酸随尿液排出人体,导致BC段pH下降
C.血液pH相对稳定主要是由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进行调节
D.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到体外
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大类
B.神经中枢只能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C.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
6.将青蛙的离体坐骨神经培养在一定浓度的海水中,给予适宜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的膜电位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B.若提高海水中Na+的浓度,C点会上升
C.AC段中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Na+内流导致的
D.将两个电极放在膜外也可测出如图所示的电位变化
7.下列有关人体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膀胱壁上分布有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
B.婴儿大脑发育不全,因此不能产生排尿反射
C.成人能有意识地排尿与大脑皮层高度发育有关
D.脊髓从胸部折断的患者能排尿,不能产生尿意
8.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等动物都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B.语言功能涉及到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D.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9.下列有关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分泌促胰液素的小肠上皮细胞也是内分泌细胞
B.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为机体提供的能量增多
C.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通过体液运输
D.长期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可能出现垂体功能退化
10.健康人体的血糖浓度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图为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指消化、吸收,④是指氧化分解 B.①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④是血糖的主要去路
C.过程②、③、⑤和⑥均发生在肝脏细胞内 D.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促进②来提高血糖浓度
11.如图为某雌性动物体内性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垂体,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B.②是性腺,可以被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控制
C.实线代表分级调节,虚线代表反馈调节 D.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与该过程类似
12.下列有关“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活动需要设计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
B.糖卡的正面写上“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原”
C.将正面朝上的糖卡翻转代表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D.拿走1张正面朝上的糖卡模拟了运动时的反应
13.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B.通过体液运输,可通过抽取血样检测内分泌疾病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
D.能够调节、催化和构成细胞结构
1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错误的是( )
A.前者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后者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B.前者反应速度迅速,后者反应速度缓慢
C.前者作用范围局限,后者作用范围准确、广泛
D.前者作用时间短暂,后者作用时间比较长
15.某成年人从25℃环境进入到10℃环境中工作,其身体的散热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散热量大于d~e段的产热量 B.a~b段的产热量大于d~e段的散热量
C.b~c段散热增加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D.c~d段散热减少是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等
16.下图为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C是由结构B分泌并释放的 B.主动饮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C.A→B→C→尿量减少是神经调节 D.该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7.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C.免疫器官主要由脊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组成
D.吞噬细胞、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都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18.过敏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患者家族中其他人患荨麻疹的概率较大
B.过敏性荨麻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且消退较快
C.过被性荨麻疹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过弱而引起的
D.荨麻疹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组织水肿
19.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过程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提出胚芽稍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
B.鲍森·詹森提出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影响分布不均匀
C.拜尔证明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D.温特设计空白对照实验进一步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
20.某生物兴趣小组以金丝雀虉草胚芽鞘为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实险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b、d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均会向光弯曲生长
B.a、c中的单侧光对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没有影响
C.可根据c中胚芽鞘的弯曲程度准确判断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D.如果只旋转d装置中的胚芽鞘,植株将会直立生长
21.下列有关生长素及生长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特定的腺体产生 B.都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C.都具有传递信总的功能 D.都是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22.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生理功能的是( )
A.促进细胞生长 B.促进植物发芽 C.防止落花落果 D.促进种子萌发
23.红薯是一年生植物,经常使用扦插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为了保证红薯枝条扦插后的成活率,需要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其进行处理以促进生根。下列关于使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红薯技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薯枝条上不能保留芽,避免影响生长素类似物发挥作用
B.处理红薯枝条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可以通过预实险摸索
C.由于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应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红薯枝条顶芽
D.采用沾蘸法处理红薯枝条,选择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比浸泡法更低
2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及主要作用之间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A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等 促进种子发育
B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C 脱落酸 萎蔫的叶片等 促进叶片衰老及脱落
D 乙烯 成熟的果实等 促进果实成熟
25.在研究番茄成熟过程中脱落酸(ABA)与乙烯的关系时,发现内源ABA含量峰值的出现要早于乙烯释放量的跃变增长,且ABA合成的关键基因LeNCED1的表达最高值也要比乙烯合成的相关基因LeACS2、LeACO4、LeACO1的峰值提前出现,表明ABA可能是作用于乙烯上游诱导其合成的关键因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烯和脱落酸(ABA)是相关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直接产物
B.脱落酸(ABA)可能在番茄成熟过程中促进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C.脱落酸(ABA)可能是与乙烯合成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影响乙烯的合成
D.番茄在成熟过程中,基因能控制激素的合成,激素也能影响基因的表达
26.玉米幼苗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盐胁迫的危害,因此玉米幼苗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经常作为其能否在盐碱地良好生活的指标。某研究员通过探究不同程度盐胁迫下施用外源赤霉素(GA3)对玉米幼苗体内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源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生理作用与内源赤霉素完全相同
B.不施用GA3时,随着土壤中含盐量升高,玉米幼苗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
C.对种植在含盐量0.36%的土壤中的玉米幼苗施用GA3能减轻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的危害
D.对种植在不同含盐量土壤中的玉米幼苗施用GA3后,均能提高玉米幼苗的耐盐能力
27.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我国特有的鸟类—红腹锦鸡,俗称金鸡,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下列不属于研究该地区红腹锦鸡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必需研究项目的是( )
A.红腹锦鸡的种群密度 B.红腹锦鸡生活的海拔高度
C.红腹锦鸡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D.红腹锦鸡的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
28.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下列因素能提高调查准确度的是( )
A.样方边界上的个体均进行计数 B.样方的大小随调查者的喜好确定
C.做到随机取样,不掺入主观因素 D.样方的多少由调查者的数量决定
29.豚草原产北美洲,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在实地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前,某校生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调查,教师给同学们模拟了一块长方形地块,如下图所示,图中直角图案“”代表豚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能取代实地调查
B.对于此长方形模拟地块,学生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C.模拟地块中豚草的分布较均匀,可能与实地调查结果有较大的差别
D.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
30.我国科研人员对濒危野生动物瑶山鳄蜥进行调查后获取了该种群准确详细的信息:雄性47只,雌性51只,其中青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数量分别为14只、32只、52只。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锡蜥种群在瑶山的空间特征是均匀分布的
B.该鳄蜥种群的成年个体较多,属于稳定型种群
C.该鳄蜥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
D.保护鳄蜥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31.近20年来,某山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对当地某种动物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在这段时间内,科研人员对这种动物进行了跟踪调查,得到了如图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5年该动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5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C.第15年该动物种群数量降到最低 D.第15~20年该动物种群数量增加
32.人类通过研究各类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能( )
A.防治有害动物 B.保护野生生物 C.拯救濒危动物 D.延长生物寿命
33.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培养酵母菌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会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措施对计数结果准确率影响最小的是( )
A.进行实验时没有设置对照组 B.计数前没有将试管轻轻振荡
C.计数前没有对培养液进行稀释 D.计数时不计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34.区别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和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A.物种丰富度 B.物种组成 C.种间关系 D.空间结构
35.“鹬蚌相争”中鹬和蚌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互利共生
36.在一片以栎树为主的成熟树林中,包含着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明显分层现象,并且该树林中生活着十几种鸟类,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高矮的栎树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该树林中植物出现分层现象有利于对光能的利用
C.生活在该树林中的鸟类也可能出现分层现象
D.在这片栎树林中也存在水平结构上的镶嵌分布
37.某学习小组在对一块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时,下列方法或步骤错误的是( )
A.对蚂蚁的数量进行统计时可以采用目测估计法
B.取样器取出的土壤要及时装袋并标注好相关信息
C.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小动物具有避光的生活特性
D.将采集到的小动物放入生理盐水中进行长时间保存
38.美国密执安湖在湖水退却后暴露出了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的沙丘,经过1000年的演替,最终形成目前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个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最先入驻沙丘的生物是昆虫
C.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森林群落中很难再找到草本植物
39.某弃耕的草原经过15年时间恢复到与耕种前一样的生物群落,下图是在其演替过程中三种植物A、B、C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植物的高度有可能是C>B>A B.15年后此草原一定会逐渐演替为森林
C.弃耕后的15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 D.弃耕后能恢复成原来生物群落与当地气候有关
40.毛乌素沙漠的沙漠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该沙漠将彻底从我国版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草原和绿洲。下列有关毛乌素沙漠治理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改变了毛乌素沙漠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B.沙漠的土壤条件应该发生了很大变化
C.沙漠变为绿洲过程中原有生物一定会消失 D.人类充分利用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
41.(10分)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图为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结构,数字表示液体,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_________组成(填图中数字),其在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2)液体②④与液体①的成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前者_________的含量较少;液体②④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_________。
(3)结构A中的液体具有运输作用,可运输_________(答出2种即可);结构D表示_________。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双脚出现水肿,原因是_________。
42.(10分)
研究发现,当将微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发生缩鳃反射。下图①表示缩鳃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图②表示图①中突触丁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所示反射弧中共有_________个神经元,_________个突触,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及其所支配的鳃肌。
(2)若刺激图①中的c点,该点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膜内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并在图中的_________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3)图②中A细跑产生的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突触前膜的_________性。如果图②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后,最终产生的效应是_________。
43.(10分)
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2016年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寨卡疫情,我因也曾出现个别感染病例。下图是寨卡病毒引发人体免疫反应的示意图,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或结构,数字表示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表示大多数寨卡病毒被吞噬细跑摄取和处理,结构a和b是指病毒表面的_________,可被细胞B表面的[c] _________特异性识别。
(2)图中细胞B表示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d表示_________,可增强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二次免疫能力更强更快与图中的细胞_________(填图中大写字母)有关。
(3)过程①→②→③和过程①→⑤→⑦分别属于_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_免疫;从细胞生命历程角度讲,被感染的细胞被细胞F裂解的过程属于_________。
(4)有人在成功接种寨卡病毒疫苗后不久,却感染寨卡病毒患病,请从病毒或人体自身免疫力的角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44.(10分)
低温会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油菜素内酯是能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某研究员在15℃低温下用不同浓度的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刚萌发的玉米幼苗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其株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单株干重,得到如下表所示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实验结果 EBR浓度(mg/L) 株高(cm) POD活性(U/g) 单株干重(g)
0 15.60 175 0.22
0.05 22.07 221 0.33
0.1 24.87 253 0.42
1.0 22.70 187 0.27
(1)EBR是由_________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起作用时效果稳定,推测其效果稳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及所学知识,EBR能通过提高POD的活性,减少过氧化物对_________等结构的伤害,从而防止细胞质外渗。
(3)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发现,EBR能缓解低温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依据是_________。
(4)若要进一步探究EBR缓解低温对玉米幼苗生长抑制的最适浓度,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
45.(10分)
重力会导致横放的某植物根向地生长,原因是重力会引起生长素从根的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某同学想探究生长素从该植物根的远地侧向近地侧的运输是发生在如图所示的根尖(A段)还是根尖下部(B段),请协助他完成下列实验。
(1)实脸材料:
某植物、隔绝光源的纸盒、云母片、湿润的土壤。
(2)实验步骤:
①将三株生理状况相同的实验植物分别横放在三盆湿润的土壤上,并用隔绝光源的纸盒罩上,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②如下图所示,甲组不做任何处理,乙组根的A段插入云母片、丙组根的B段插入云母片用来阻断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
(3)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甲组根向地生长,乙组根_________,丙组根_________,说明生长素从该植物根的远地侧向近地侧的运输是发生在根尖;
②若甲组根向地生长,乙组根向地生长,丙组根横向生长,说明生长素从该植物根的远地侧向近地侧的运输是发生在_________。
46.(10分)
白鹤一般3—5年性成熟,是一种大型迁徙鸟类,通常在每年11月份携带幼鸟从繁殖地西伯利亚迁往我国鄱阳湖过冬,第二年春季又向繁殖地迁徙。某机构通过研究发现,在1983~2011年期间,鄱阳湖当年的白鹤种群数量与六年前鄱阳湖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存在相关性,结果如下图所示,同时10月气温的高低会影响白鹤的食物水草的生长。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白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一般调查结果比真实值_________(填“偏小”或“偏大”),原因是白鹤被捕捉后不易再被捕捉。
(2)每年鄱阳湖白鹤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这一种群特征决定的。
(3)由图中数据可知,鄱阳湖当年的白鹤种群数量与六年前鄱阳湖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普遍成_________相关,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5:DCDCA 6~10:DBABC 11~15:CCDCD 16~20:BACDC
21~25:CDBAA 26~30:CBCAD 31~35:ADABB 36~40:ADCBC
二、非选择题:本题6小题,共60分。(以下为参考答案,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41,(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①②④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
(2)蛋白质Na+和C-(或“无机盐”)
(3)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和气体(2分)(毛细)淋巴管
血浆蛋白减少(1分),血浆渗透压下降(1分)
42.(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3 4 传出神经末梢
(2)由负变为正(2分)a、b、d(全对才给分)
(3)胞吐 流动 鳃肌收缩(2分,或“缩腮”)
43,(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不同)抗原 受体
(2)淋巴因子 D、G
(3)体液 细胞 细胞调亡(2分)
(4)寨卡病毒发生了变异(2分,或“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
44.(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人工合成(1分)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EBR的酶
(2)细胞膜
(3)用EBR处理后,玉米幼苗的株高和单株干重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
(4)在0.05~1.0mg/L的范围内(1分),缩小EBR浓度梯度差继续重复实验(1分),观察玉米幼苗的株高和单株干重(1分)
45.(10分,每空2分)
(2)生长素的运输 根的生长情况
(3)①横向生长 向地生长 ②根尖下部
46.(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标志重捕法(1分) 偏大
(2)迁入率与迁出率
(3)正 10月平均最低气温较高时,水草长势更好,白鹤的食物更丰富,幼鸟存活率提高,3~5年后这些幼鸟性成熟能成功繁殖,使得白鹤种群数量增加(3分,或“10月平均最低气温较低时,水草长势较差,白鹤的食物缺乏,幼鸟存活率降低,无法活到性成熟繁殖下一代,导致白鹤种群数量减少”,合理即可)
解析:
1.D
【解析】Na+通道、血红蛋白、受体蛋白和光合酶分布在细胞膜或细胞内部,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清球蛋白分布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维生素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A、B、C错误,D正确。
2.C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本质是内坏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
地正常运行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
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A、B、D错误,C正确。
3.D
【解析】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提出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内环境的稳态;要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机体才能维持稳态,A、B、C错误,D正确。
4.C
【解析】AB段乳酸增加,pH下降;乳酸被NaHCO3中和会导致BC段pH上升,A、B、D错误,C正确。
5.A
【解析】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大类,A错误。
6.D
【解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都需要把一个电极置于膜内,另一个电极置于膜外,D错误,
7.B
【解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大脑皮层中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不能有效地控制脊髓中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但是排尿反射中枢在脊髓,依然能产生排尿反射,B错误。
8.A
【解析】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也是反射,也涉及到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9.B
【解析】肾上腺素起调节作用,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10.C
【解析】过程⑤表示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不在肝脏细胞中合成,C错误。
11.C
【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性腺被中枢神经系统间接控制,骨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才与该过程类似,肾上腺素没有分级调节,A、B、D错误,C正确。
12.C
【解析】将正面朝上的糖卡翻转代表葡萄糖合成糖原,C错误。
13.D
【解析】激素只有调节作用,没有催化和构成细胞结构等其他功能,D错误。
14.C
【解析】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C错误。
15.D
【解析】a~b段的散热量=a~b段的产热量16.B
【解析】物质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A错误;A→B→C→尿量减少是神经—体液调节,该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没有分级调节,A、C、D错误,B正确。
17.A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脊髓不是免疫器官,造血干细胞不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B、C、D错误,A正确。
18.C
【解析】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引起的,C错误。
19.D
【解析】鲍森·詹森提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提出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温特进一步证明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A、B、C错误,D正确。
20.C
【解析】根据“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如下图)”可知,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因此不能根据c中胚芽鞘的弯曲程度准确判断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C错误。
21.C
【解析】生长素没有特定的合成细胞成器官,A错误;生长素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B错误;生长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起调节作用,传递信息,C正确;生长素不是通过体液运输的,D错误。
22.D
【解析】促进种子萌发是赤霉素的功能。
23.B
【解析】为了保证红薯枝条能成活,应保留少量的幼叶和嫩芽,A错误;处理红薯枝条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可以通过预实验摸索,B正确;用生长素类似物是为了促进红薯枝条生根,因此应该处理红薯枝条的基部,C错误;采用沾蘸法处理红薯枝条,选择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比浸泡法更高,D错误。
24.A
【解析】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A错误。
25.A
【解析】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直接产物是蛋白质,乙烯和脱落酸都不是蛋白质,A错误。
26.C
【解析】外源赤霉素不是一种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不施用GA3时,随着土壤中含盐量升高,玉米幼苗体内的可溶性蛋白上的小写字母均不同,说明含量具有显著差异,B错误;对种植在含盐量0.36%的土壤中的玉米幼苗施用GA3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未施用的,因此能减轻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的危害,C正确;对种植在不同含盐量土壤中的玉米幼苗施用GA3后,根据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区别,有的能提高玉米幼苗的耐盐能力,有的不能,D错误。
27.B
【解析】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研究各种数量特征,红腹锦鸡生活的海拔高度不是必需研究项目,B正确。
28.C
【解析】对样方中个体进行计数时只能计算一半边界上的个体数,A错误;样方的大小主要由被调查对象的数量和大小决定,B错误;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掺入主观因素,C正确;样方的多少主要由调查地域的面积决定。
29.A
【解析】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但实地调查能较为准确地调查真实的种群数量,因此不能取代实地调查,A错误。
30.D
【解析】野生动物的空间特征一般是随机分布的,A错误;该种群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B错误;该鳄蜥种群性别比例没有失衡,C错误;保护鳄蜥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31.A
【解析】在第1~5年,值大于1且不变,符合J型曲线增长模型,A正确;只要值大于1,种群数量就会增加,只有当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才会减少,因此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是从第10年开始的,B错误;第10~20年值一直小于1,因此种群数量会一直下降,在第20年降到最低,C、D错误。
32.D
【解析】人类通过研究各类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意义是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拯救濒危动物,但不能延长生物的寿命,D错误。
33.A
【解析】该实验是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因此不设置对照组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A正确。
34.B
【解析】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正确。
35.B
【解析】“鹬蚌相争”是指鹬想吃掉蚌,被蚌夹住脚,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正确。
36.A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不是某种植物的高矮,A错误。
37.D
【解析】采集到的小动物应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进行保存,D错误。
38.C
【解析】由“美国密执安湖在湖水退却后暴露出了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的沙丘”可知演替起点没有任何动植物,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最先入驻沙丘的生物应该是植物,B错误;演替过程中物种越来越丰富,因此种间关系会越来越复杂,C正确;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替代,在森林中仍能找到草本植物,D错误。
39.B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退耕后是恢复到之前的生物群落,说明该地的气候只能让这个群落发展到草原,不会演替成为森林,B错误。
40.C
【解析】沙漠变为绿洲的过程中原有生物数量可能会减少,但不会消失,只是被更具有优势的物种取代,C错误。
41
【解析】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在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组织液和淋巴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1-(无机盐)。
(3)结构A和结构D中的液体具有运输作用,分别是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可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和气体。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双脚出现水肿。
42.
【解析】
(1)图①所示反射弧中共有3个神经元,4个突触,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肌。
(2)若刺激图①中的c点,该点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为正,并在图中a、b、d点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3)图②中A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进入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如果图②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后,最终产生的效应是鰓肌收缩,产生缩鳃反射。
43.
【解析】
(1)过程①表示大多数寨卡病毒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结构a和b是指病毒表面的不同抗原,可被B细胞表面的[c]受体特异性识别。
(2)图中细胞B表示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d表示淋巴因子,可增强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二次免疫能力更强更快与记忆细胞即图中的细胞D和细胞G有关。
(3)过程①→②→③和过程①→⑤→⑦分别属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从细胞生命历程角度讲,被感染的细胞被细胞F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调亡。
(4)有人在成功接种寨卡病毒疫苗后不久,又感染寨卡病毒患病,从病毒或人体自身免疫力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寨卡病毒发生了变异或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
44
【解析】
(1)根据题意,油菜素内酯是能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人工合成。
(2)POD是过氧化物酶,是分解过氧化物的,过氧化物分解产生自由基,会损伤细胞的结构,根据题干“防止细胞质外渗”可知细胞膜才具有此功能。
(3)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发现EBR能缓解低温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的依据是玉米幼苗的株高和单株干重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
(4)根据结果分析,EBR浓度在0.05~0.1mg/L之间缓解低温伤害逐渐增强,EBR浓度在0.1~1.0mgL之间缓解低温伤害逐渐减弱,说明缓解低温对玉米幼苗生长抑制的最适EBR浓度应该在0.05~1.0mg/L之间,因此要进一步探究EBR缓解低温对玉米幼苗生长抑制的最适浓度,则应该在0.05~1.0mg/L的范围内,缩小EBR浓度梯度差继续重复实验,观察玉米幼苗的株高和单株干重。
45
【解析】
(2)②根据题意是探究生长素从该植物根的远地侧向近地侧的运输是发生在根尖(A段)还是根尖下部(B段),因此需要用云母片分别阻断生长素在根尖(A段)和根尖下部(B段)的运输;③需要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也就是三组根的生长情况才能得出结论,因此观测指标是根的生长情况。
(3)①要得到实验结论是生长素的运输发生在根尖,实验结果应该是甲组和丙组结果相同,均向地生长,乙组由于生长素的运输在根尖被阻断,为横向生长;②通过结果,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生长素是在根尖下部进行运输。
46.
【解析】
(1)白鹤是大型迁徙鸟类,说明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由于捕捉标志后,动物警觉性提高,不容易再次被辅捉,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偏少,因此计算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白鹤是每年11月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不在此地繁殖,第二年春季迁徙走,因此决定白鹤在鄱阳湖的种群数量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3)根据题意,10月气温的高低会影响白鹤的食物水草的生长,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温度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10月最低平均气温越高,水草长得越好,能为白鹤提供更多的食物,幼鸟更容易存活,这批存活的幼鸟3~5年后性成熟,会繁殖大量幼鸟,由此使得六年后种群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