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学测合格考历史全真模拟卷(四)(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学测合格考历史全真模拟卷(四)(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0 09:07:17

文档简介

度的变革,推动中国近代化
(3)变化:从全面否定到客观评价。原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转
移:“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史学研究的发展。
2024届学侧合格考全真模拟卷(四)】
1,B【解析】根据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北京人生活在距
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故B项符合题意。
2.D【解析】材料“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体现了商鞅变法强调依据法律公平赏
罚,D项正确。
3.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先王、行仁政”“亲亲而仁民”是儒家的思想,“废先王之教”“以法为
教”是法家的主张,A项正确。
4.A【解析】由材料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而《史记》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所以欲查阅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史记》,A项正确。
5.B【解析】根据“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三教合流
的局面,B项正确:A项出现在西汉,排除:儒学式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顶:D项出现在宋代,
排除。
6.C【解析】根据《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目录中的内容,特别是“北魏文化转型”
“(改汉姓后)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的特
点,C项正确」
7.A【解析】据材料中“授田百亩”“永业田”“口分田”“租”“庸“调”可知,这是唐朝的均田制,而均田制以
及配套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故选A项。
8.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元世祖支持进行天文观侧,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数据,
说明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
9.D【解析】根据材料“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的地位”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D项正确;知州属于文官,A项错误;“军队扩编,军费上
升”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与材料无关,C顶错误。
10.B【解析】清朝实行奏折制,便利了皇帝广泛获取信息,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故选B项;册封制度针对
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藩属国,排除A项:军机大臣职能是上传下达,与皇帝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无关,
排除C项:招抚制与获取信息无关,排除D项。
11.D【解析】根据大事年表中的内容可知,这些事件是清初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和举措
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因此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日益巩固,D项
正确。
12.B【解析】依据材料“焚毒冲云霄”可知,该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与禁毒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
林则徐,B项正确。
13.C【解析】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
本题选C项。
14.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维护国家统一”,由此判断是收复新疆,枚选C项
15.C【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
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串,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C项符合题意
16.A【解析】“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表面建立共和政体,实
际上仍然受到专制残余的影响,其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
A项。
17.B【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919年”和“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运动是五四运动,故选B项。
18.A【解析】根据材料“红船劈波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
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
参考答案第9页2024届学测合格考全真模拟卷(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
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
及太子,黥剔其傅。”由此可知,商鞅变法
A.重视教化
B.强调等级
C.讲究策略
D.依法赏罚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学术盛况,在治国观念上有“法先
王、行仁政”“亲亲而仁民”和“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的诘难。以下选项与之对应正确
的是
(
A.儒家与法家
B.儒家与道家
C.儒家与墨家
D.法家与墨家
4.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
大起义。欲查阅与此事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
A.《史记》
B.《汉书》
C.《春秋》
D.《后汉书》
5.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

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A.儒学独尊
B.三教合流
C.儒学式微
D.理学形成
6.下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帝
改革的特点是
(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上)
0444…
第二节
宗室贵族的文化渐变与文学创作
元魏宗室贵族文化转变的性质
线

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及其文学创作

元祯、元英、元熙祖孙三代的文化渐变与文学活动
第三节
文化转型的余响及元魏贵族文学水平的质变
A.思想解放
B.文化东传
政府
C.推行汉化
D.政治变革
水业用
:接册户H)
十出
7.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该制度

1I分用
八亩)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山程
〔近而)
C.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D.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始实行
〔微的项:
4-1(共6页)
8.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
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数据。由此推断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9.北宋初期,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的地位。这反
映了北宋
A.增设通判,监督知州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10.为了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清朝形成了
()
A.册封制
B.奏折制
C.军机大臣制
D.招抚制
11.右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大事年表。
1690年击溃噶尔丹叛军
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B.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绩
1792年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12.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
义征夺魑魅之心。”楹联歌颂的是
(
)
A.魏源
B.林则徐
C.文天祥
D.郑成功
13.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
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
)
A.定都天京
B.北伐失利
C.天京变乱
D.安庆失守
14.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
(
A.主张向西方学习B.编练新式军队
C.率兵收复新疆
D.兴办洋务企业
15.右图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
B.封建制度
C.封建帝制
D.帝国主义
国黄蓍之
t
16.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吾人于共和国
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主要是因为
以種一
辛亥革命
《清帝逊位诏书》
A,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未动摇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D.民主共和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17.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
矣!国不国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北京爆发了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
()
4-2(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