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学测合格考全真模拟卷(三》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平面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密
.
封
曾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D.手工业分工较细密
2.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
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线
4.
“草木皆兵”这一成语出自《晋书》对于一场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战争的记载:“(苻)坚与
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
“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材料中涉及的战争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楚汉战争
D.牧野之战
5.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
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日则天大圣皇帝”
《新唐书·本纪第四》
“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
大圣皇帝”
《资治通鉴》
3-1(共6页)
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
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
6.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诏敕经皇帝签署并
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诏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诏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7.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
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8.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少数民族政
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
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依次应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定都兴庆府,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曾出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党项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9.要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A西安
B.开封
C.泉州
D.天津
1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北苯
南宋
五.代
辽
金
◆①◆明◆消
十母
西夏
西夏
907一960960一11271127-1276127113681368一16441644-1912(年)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
11.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2.“时上念机务殷,欲广聪明,乃开内阁于东门,简诸臣为耳目。”这里的“上”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唐太宗
D.宋太祖
13.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厉行海禁,后来清政府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
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3-2(共6页)中的余粮收集制的推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化了社会矛盾,A项正确: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
现象,排除B项:C项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D项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排除D项。
39.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间的那面墙是“柏林墙”,德国分裂后,分别成立民主德国和联邦德
国,之后两国关系因冷战而疏远,故D顶正确:A、BC三项不符合图片的内容,排除」
40.B【解析】1920年,印度的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内涵是采取和平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
的自治,这与题干中“将管理家庭生活的法则延伸到政治领域,家庭的纠纷与分歧,通常是依从爱的法
则而解决的”的意思相一致,故选B项:马赫迪起义是指1881年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国
殖民统治的斗争,这与题干中“依从爱的法则而解决”不一致,排除A项;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也发生了暴
力冲突,这与题干中“依从爱的法则而解决”不一致,排除C项;拉丁美洲的桑地诺抗美斗争也属于暴力
手段,这与题干中“依从爱的法则而解决”不一致,排除D项。
41.(1)信息: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形成;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交通问题出现:棉纺织业发达;人们的生活有
所改善:贫富分化加剧:工人运动兴起。
(2)史料价值:文学作品属于历史研究的史料,从中可以提取有关工业革命的信息,作为历史研究的参
考;两部小说均出自工业革命时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但文学作品不属于一手史料,作者可能会存在
虚构、片面甚至夸大等问题,选用时要注意甄别,应该将文学作品与其他史料进行互证。
42.(1)特征: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或农
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也可)重大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
步建立起来: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巨大成就:打开外交新局面,出现两次建交高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
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参加亚非会议,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
向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关系开始走向
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3)贡献: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024届学测合格考全真模拟卷(三)】
1.B【解析】根据“贵族宫殿”“平民居住区”可知,该时期贫富悬殊、阶级分化比较明显,故选B项:图片无
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国家机构完善,排除A、C两项:图片中存在手工业区,但不能看到手工业分
工情况,排除D项。
2.A【解析】根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可知,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
家公有,故A项正确,BC、D三项从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3.B【解析】题干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B项。
4.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淝水之战中,待坚觉得“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草
木皆兵”源于淝水之战,B项正确: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与东晋和前秦的战争无关,A项错误;刘邦
与项羽争夺政权的楚汉战争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末武王伐纣的战争中,D项错误。
5.C【解析】《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说明武则天仍旧被尊为皇帝,《新
唐书·本纪第四》“则天大圣皇帝”也记载武则天被尊为皇帝,《资治通鉴》“上太后尊号日则天大圣皇帝”
同样记载武则天被尊为皇帝。三则史料都对此事有记载,故C项正确:只有一则史料记载“上传皇帝位
于皇太子”,故A项错误;有两则材料说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武则天是
被迫移居上阳宫的,枚D顶错误。
6.B【解析】材料“虽然相关诏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诏敕没
有颁行”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下,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有利于科学决策,B项正确:材料与加
强君主专制无关,强调的是科学决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给事中隶属门下省,负有审核政令的职责,排
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A【解析】根据题干中“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北宋持重文轻武政策,故派文臣任州郡长官,A项
参考答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