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4 《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4 《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10: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惆怅(chóu) 赋予(yǔ) 夔门(kuí)
B.渲染(xuàn) 柏树(bǎi) 颐和园(yí)
C.暮霭(ǎi) 真挚(zhì) 掠影(lüě)
D.朝霞(zhāo) 熟悉(shú) 沁园春(qì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自 祟高 关键 独创 B.画意 灵魂 真挚 辉惶
C.朴素 惨淡 意境 有赖于 D.碧空 观查 搏斗 扬州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
B.要深刻认识观察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得意境。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画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时间会影响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表现。
D.画画光有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4.看见中秋月圆的场景,我们不仅会有颇多意境的联想,更有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情表达?请在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充沛( )  suǒ( )然无味 无动于( )zhōn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能够承担或承受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6.“倡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某班开展以“根植君子品格,传承中华瑰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来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淡泊,为谦谦君子。
(2)光明网曾经以“说说我眼中的君子文化”为主题进行采访,下面是网友的一段话,请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A】如今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普遍不用愁了,但社会风气中出现的一些,让人深思。我认为,【B】我们应该用君子的处世态度,重拾君子文化的精髓,对待困难和是非。【C】工作中四处碰壁、人际关系上遭遇不顺等困境,几千年前的人们也都曾体验经历过,他们给出了智慧的答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我们不妨尝试着把传统的君子文化运用到生活与事业上,培养自己强大的内心,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①【A】句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   ”。
②【B】句语序不当,应修改为   。
③【C】句语意重复,应将“   ”或“   ”删去。
(3)通过这次活动,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培养个人的君子气质,提升个人的人格修养,为人坦率,做事诚实,但小明同学认为这样做会让自己吃亏。请你用几句话说服他。
二、阅读与理解
(一)课内阅读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三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二)课外阅读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我们离经典有多远?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相关素材,便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的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⑥《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将故宫博物院和有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划线词语“美美与共”的内涵。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2.C 3.C
4.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5.(1)pèi;索;衷 (2)疏乎;疏忽 (3)C
(4)这样还谈得上什么意境呢?
6.(1)①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高洁志士。②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世上贤达。③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附势,是世外隐士。
(2)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重拾君子文化的精髓,用君子的处世态度,对待困难和是非;体验;经历
(3)小明,社会越来越需要注重修身、具有君子气度的有勇有谋之士,真君子为人坦荡,做事诚实,重信用讲仁义。如果人人都能向上向善,传递正能量,引领好风尚;人人都能蔼然和气、乐观豁达,以积极的心态理解包容,就不存在吃亏不吃亏的问题。你觉得呢?
二、阅读与理解
(一)课内阅读(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二)课外阅读(1)①以问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出论据;②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3)对比论证。写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越来越大,是和那些表面开放实则封闭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我们的文物“开放度”有待提高的观点。
(4)①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②实现价值增值;③涵养文化自信;④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⑤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