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 音乐鉴赏节3.5 作品鉴赏 童谣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上学期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 音乐鉴赏节3.5 作品鉴赏 童谣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2019)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1-10 15:0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谣 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童谣》,感受民间音乐的乐趣,从而热爱我国的民间音乐,热爱民间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积极参与聆听和体验,感受北京民间乐曲的风格特征。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记住《童谣》的主旋律;认识吹歌这一演奏形式;认识管子。
教学重点:
欣赏《童谣》,认识我国民间打击乐器“管子”和“口噙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用北京方言模仿“口噙子数板”。
教学准备:
音频、课件、鼓、钹、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都唱过哪些童谣呢?
出示老北京童谣。学生初步感受北京童谣的特色。
三、欣赏《童谣》
1、完整聆听
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风格特征,并猜猜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再次聆听
大屏幕呈现“口噙子数板”,学生对照歌词聆听,熟悉乐曲,通过图片认识乐曲中使用的乐器:管子、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鼓、钹、锣。
感受乐曲的风格特征。(欢快、活泼、诙谐)
3、介绍“吹歌”
吹歌是“鼓吹乐”中的一个类别。它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之以打击乐器。因演奏曲目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
展示管子和口噙子的图片和演奏视频。
4、聆听《打花巴掌》
黑板呈现儿歌《打花巴掌》的曲谱,教师用北京方言范唱第一段,学生分组自学唱后面的乐段。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呈现该作品,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演绎《童谣》
全班同学分为三组,一组诵读“口噙子数板”,一组唱旋律,一组念锣鼓经。练习过后合作表演。
五、小结
师:我国民间艺术家的智慧是无穷的。许多非常有意思的音乐还需要大家去发现,去聆听。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查阅我们当地的鼓吹乐艺术,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家的尊敬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