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上巳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巳①洛中②寄王九迥
孟浩然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③连。
不知王逸少④,何处会群贤。
【注释】①上巳:旧时节日名,农历三月初三日,人们在郊外游春,水边饮宴。②洛中:古都洛阳。诗人于开元十四年滞留于此。③翠幕:古时人们于水边宴游时所张的棚幕。④王逸少:王羲之,此处借指王九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以占卜的方式择居在周王朝东都之地洛阳,上巳节大办游筵,浮杯连连。
B.颔联运用互文手法,表达的意思是寒食节人们在堂前或以鸡相斗或驰马射箭取乐。
C.颈联对仗工整,柳条低垂盖满金堤,平阔沙滩翠幕连成一片。“金”“翠”状其华贵。
D.前三联用蒙太奇手法,一联一景,写洛阳上巳节、寒食节的热闹情景,为尾联做铺垫。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巳浮江宴①
王勃
上巳年光促,中川②兴绪遥。
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注]①上巳:本意指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定三月三日为上巳节。浮江宴:在水中船上举行的宴会。②中川:水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点出题目,点明宴会举办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此诗的原因。
B.三四句描绘满山绿色的树叶、红花消失的景象,说明春天快要结束。
C.第五句写后边山涧里泉水声响,象征宴会的喧闹,表现出诗人的雅兴。
D.第六句写眼前的怡人景色:前边的大桥在水中的照影像彩虹一样美丽。
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上塘道中①
[宋] 范成大
店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
石门②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巳山③。
飞絮著人春共老,片云将梦晚俱还。
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当时范成大由水路赴临安(今杭州)应试途中。上塘:从海宁县经余杭县直抵杭州的一条河流。②石门:位于今浙江省桐乡县中部的古镇,因春秋时吴越交战垒石为门而得名。③洞口:见陶渊明《桃花源记》。上巳:古时节日,在农历三月初三到水滨举行拔徐不祥的祭礼习俗。因上已、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宋代后上已节逐渐消失。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叙写舟行水上,看到两岸村舍人家,烟火俱无,描绘出野水苍苍、寒凉澄碧的自然景象,几乎看不到春天的踪迹。
B.首联写诗人沿途所见的衰败景象,以及龙舟竞赛鼓声的稀落,表现出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感叹和对现实的不满,只能借酒消愁。
C.颔联运用典故,虚实结合来写古镇风光,并以“清明”“上巳”两个节令突出时间是暮春,暗示“店舍无烟”是因寒食期间禁火。
D.颈联直接写人的情怀,以飘飞的柳絮沾人衣襟,预示春光将逝,叹息岁月徒增;以夜晚片云携来清梦,写出人的孤高脱俗。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新荷叶
辛弃疾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6.这首词的第二句出自谢灵运《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词作者在良辰三月上巳节这一天有哪些见闻?请结合词的上阕内容简要概括。
7.作为“后之览者”,辛弃疾将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蕴藏在了本词当中,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①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②,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①上巳召亲族: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褉”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祛除不祥,祈求吉利。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后。②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了一起入情、开门见山的手法。李清照南渡以后,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她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
B.“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两句写词人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一个“空”字透露出词人的无奈与失望,以及对南宋小朝廷不思进取、安于半壁江山的不满。
C.“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三句承上启下,点明题旨,说明女主人公对上巳节的美酒佳肴极为满意,反映其惬意、愉快的心情。
D.本词题是“上巳召亲族”,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本词写出词人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9.词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蓬莱 问东风何事① 叶梦得
辛丑寓楚州,上巳日有怀许下西湖②,作此词寄曾存之、王仲弓、韩公表。
问东风何事,断送残红,便拼归去。牢落③征途,笑行人羁旅。一曲阳关,断云残霭,做渭城朝雨。欲寄离愁,绿阴千哄,黄鹏空语。
遥想湖边,浪摇空翠,弦管风高,乱花飞絮。曲水流觞,有山公行处。翠袖朱阑,故人应也,弄画船烟浦。会写相思,尊④前为我,重翻新句。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词人被罢颖昌(今河南许昌)知府,南居楚州(今江苏淮安)。②许下西湖:即颖昌西湖。③牢落:孤寂、无聊。④尊:通“樽”。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序可知,词人上巳日怀想起与友人同游西湖的日子,以词代信寄情。
B.这首词下片由“遥想”二字领起,由回忆转入现实,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C.最后三句写词人期望友人勿忘为他的新词谱曲弹唱,怀友之情溢于言表。
D.这首词层次鲜明,今昔对比强烈;而词风则兼具婉约清丽与雄浑豪放。
11.这首词的上片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次韵少游④ 苏轼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注释】①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包括苏轼、秦观在内的一大批“元祐党人”被贬。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作于苏轼被贬儋州、秦观被贬处州之时。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奉诏赐,秦观与僚友在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④次韵指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本词为苏轼和秦观(字少游)《千秋岁》而作。
12.下面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花影乱,莺声碎”:这两句描绘了花影摇曳而纷乱、莺声清脆而杂乱的景象,正与前句的“春寒退”相呼应。
B.“珠泪溅,丹衷碎”:这两句紧承“未老身先退”而来,以泪溅心碎,抒发了词人远谪儋州的沉痛。
C.“碧云暮合空相对”:这句借写碧云和暮天徒然地相对着,直接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落寞。
D.“斜阳正与长安对”:句中的长安代指北宋都城开封,本句抒发了身在万里蛮荒的词人对帝都的惦念。
13.下面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有言“酒逢知己千杯少”,而秦观却说“飘零疏酒盏”,从“疏”中可见词人贬谪远地、知交零落的孤独、落寞。
B.秦观的《千秋岁》上片重在写今,下片转而提及昔日,在今昔对比中,写出词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迁,也自然而然地牵出了如海般的深愁。
C.苏轼说自己一面“觊觎”着新恩,一面想坚持原有的学术和主张,从中读出他对原有政治主张的怀疑、不坚定。
D.秦词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得清丽深婉;苏词多直抒胸臆,寄慨深沉而又酣畅淋漓,老健中有清旷之气。
14.对于这两首《千秋岁》,有人评价说,与秦词相比较,苏词更多一份家国襟怀。你赞成这种说法吗?结合两首词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案】
A“首联描写诗人以占卜方法择居在周王朝东都之地洛阳”错误,第一句的意思应是西周王朝以占卜的方式选择洛阳建立了东都。
2.尾联直抒胸臆,询问远方的朋友王九迥:不知你在哪里举办如王羲之那样的兰亭集会,召集群贤宴乐。表达了诗人想念朋友、向往与群贤相聚之情;饱含着诗人在洛阳的寂寞孤独之感和苦闷之情。
3.C“第五句写后边山涧里泉水声响,象征宴会的喧闹,表现出诗人的雅兴”,错误。结合尾联“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意思“我突然生悲。这是因为看到茫茫的江路上满都是波涛与潮汐”看并非雅兴,而是怅然若失,没有了兴致而生悲伤凄怆失意感觉。
4.①表达出诗人参加宴会的兴致悠远,感慨时光易逝;②表达出诗人对怡人春景的喜爱,感伤春天将逝;③表达出诗人看到江上满是波涛与潮汐,感到前途迷茫的悲伤。
5、B“表现出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感叹和对现实的不满,只能借酒消愁”理解有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是范成大应试途中写的。第一句“店舍无烟野水寒”,写舟行水上,两岸村舍人家,烟火俱无。野水苍苍,寒凉澄碧。写出一派恬静的自然景象,托出诗人淡泊闲逸的情怀。宋时竞渡之风甚盛,诗人在上塘河中航行,也就会寻找“竞船人”的足迹。然而此时已是人醉船匿,鼓声稀落,喧闹的龙舟竞赛刚刚过去。总之,第一句是如此淡泊,第二句却是活泼而热烈的。并未表现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感叹和对现实的不满。
6.这一天,兰蕙花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文人们在做着曲水流觞的游戏, 江边有众多游春的美女,她们折了花回去,大路上衣袂飘飘,带起了一片芳尘。
7.面对良辰美景,大好春光,作者从啼鸟的殷勤叫声中感慨时光易逝,感叹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只能借助文学来向后人传达悲喜的感情。
8.C“说明女主人公对上巳节的美酒佳肴极为满意,反映其惬意、愉快的心情”错,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看起来词人对美酒佳肴满意,但“草草”二字点明了宴席准备得不充分,结合时局的动荡,可知词人满意实是因为美酒和佳肴在国破家亡之时已经不重要了,而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
9.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国土已经沦丧的无奈伤感之情。春“老”比喻春意阑珊,人“老”表明欢情减少。表面上是伤春,其实是感伤自己年华已逝,寄托忧国伤时之感。
10.B“由回忆转入现实”理解错误。本词上片是作者眼望上已日的东风带来的景象,有此景而引发下片的抒情,在下片以“遥想”二字领起,由现实转入回忆,而不是“由回忆转入现实”。
11.①“问东风”三句词人质问春风为何偏偏要吹落残花,让人怀恋不舍。此问既是基于暮春景色的实写,又暗含词人对仕途受挫、背井离乡处境的愤懑与不满。②“牢落”两句写词人当下境遇,自己本是羁旅中人,寥落征途中却“笑行人羁旅”,这笑里透着词人的辛酸无奈。③“一曲”三句,写一曲《阳关》曲使得眼前的“断云残需”,幻化成王维诗中的“渭城朝雨”,表现了词人的离愁别绪。④“欲寄”三句写词人想托黄鹂寄去思念,然而鸟儿的啼声虽百转千回,但却负载不了他们之间厚重的情意,“千啭”和“空语”的对比巧妙地突出了词人无奈的心情。
12.C“直接地表达”错误。从诗句中可明显看到词人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表达了内心的孤独、落寞。
13.C “从中读出他对原有政治主张的怀疑、不坚定”错误。词中“旧学终难改”表明作者对原有政治主张的坚持。
14.赞成。秦词主要表现了个人的感触,比如“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一句中,作者追忆过去与同僚一起欢会的场景,再看如今大家天各一方,自己被贬到荒蛮之地,孤独之情溢于言表。而与之相比,苏词则有浓重的家国情怀,“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一句中,作者被贬出京城,虽然皇帝降下重罪,但作者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保持“臣节”,此处作者并没有考虑自己的遭际,而是将国家的未来放在首位,即使是自身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即使是自己被贬到边远的儋州,作者仍不忘关心国事。所以,与秦词相比较,苏词更多一份家国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