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七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
跨地域转移
美洲人种分布情况:
①北美:主要以白人为主。
②拉美:混血人种占主导。
③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
④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课程标准
第七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缘起:血与火的征服和掠夺
早期殖民扩张: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暴力掠夺,重商主义
中期殖民扩张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为主自由主义
后期殖民扩张: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为主,垄断主义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一)早期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
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展开。
表现:
美洲族群的变化
土著印第安人锐减
非洲黑人的激增
欧洲白人的增加
混血人种的出现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探究一:美洲族群的变化的具体原因
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①殖民者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疯狂屠杀。
非洲黑人的激增:
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印度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欧洲商人进行黑奴贸易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探究一:美洲族群的变化的具体原因
欧洲白人的增加:
大批欧洲人因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
混血人种的出现: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不断通婚杂居,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探究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②由欧洲国家主导
③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④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二)中期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背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
表现: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①大洋洲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②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探究:大洋洲人口结构改变的原因
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扩张的加剧;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知识拓展: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
(1)持续时间长;
(2)规模不断扩大;
(3)种族灭绝;
(4)经济掠夺;
(5)移植本国生产方式;
(6)文化殖民。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三)晚期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背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表现: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中国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人数倍增,但大多为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者掳掠贩卖
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山。
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
澳大利亚: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探究: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1)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2)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对劳动力需求增加,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
(3)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4)晚清政府腐朽无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5)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
(6)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探究: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特点
晚清时期华工主要包含契约华工和因生计所迫出国的两类华工。始于鸦片战争后,延续时间长,自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湖,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华工流至的地成广。美洲、澳大利和东南亚等地都有华工的身影。
(1)主动与被动相结合
(2)持续时间长
(3)范围广
(4)不公正待遇
(5)从事苦力劳动,死亡众多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探究: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贡献
(1)推动美国西部地区大开发;
(2)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传播了中华文化;
(4)为后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5)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三、结果: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结合所学,请你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看法。
看法: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第七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当堂检测
1.近代以来,强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和族群替代性的移民方式,使文化交融与认同蕴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并经常表现为族群间的文化冲突。这反映了
A.文化交融蕴含的内在矛盾难以克服 B.殖民扩张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冲突
C.强制性人口迁移无法实现文化融合 D.经济发展推动了人口的自由迁徙
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强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和族群替代性的移民方式指的是近代殖民扩张;这一方式“经常表现为族群间的文化冲突”,这反映了殖民扩张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冲突,故B正确;文化交融蕴含的内在矛盾难以克服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材料也不是强调强制性人口迁移无法实现文化融合,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经济发展推动了人口的自由迁徙,故D错误。
第七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当堂检测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19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华工赴美洲从事挖矿等苦力劳作,其主要的时代背景是
A.新航路开辟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B.印第安人因屠杀和传染病大量死亡
C.工业革命期间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D.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2.C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此时奴隶贸易受到限制,美洲缺乏劳动力,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大批劳动力,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是15到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印第安人因屠杀和传染病大量死亡主要发生自15到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跨国公司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被命名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七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当堂检测
3.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说:“金山(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
A.奴隶贸易的延续性 B.区域经济的封闭性
C.人口的跨地域流动 D.华人的垄断性贸易
3.C
【详解】根据材料“金山(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很多华人到了美国的旧金山,还出现了唐人街、会馆,反映了人口的跨地域流动,C项正确;华人去美国,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这是奴隶贸易,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世界经济联系越加紧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垄断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四、总结
一、缘起:血与火的征服和掠夺
二、表现: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一)早期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二)中期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三)晚期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
三、结果: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