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11:04:51

文档简介

清源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第一,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纵向上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演化和横向上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元并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
第二,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
我们应当采取学习借鉴、交流交融的态度,在保持自身文明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使文明在超越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差别之上进行兼收并蓄,充分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积极因素,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如果以“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来认识和对待文明,甚至以所谓“先进文明”打压、取代其他文明,那将是历史的悲剧、文明的灾难。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蕴含的内在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文明不仅是将不同民族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更是促进时代发展潮流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
(摘编自黄坤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材料二:
当今世界,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论调,“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不认同文明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也不认为文明发展模式是单调统一的。
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文明中心论”的批判。西方社会热衷于对不同文明进行主客二分,西方的文明必然是中心文明。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倡导的是不同文明平等、包容、和谐相处,认为文明有特色、地域的差异,但没有地位、好坏的差别,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超越其他一切民族具有绝对优越性的文化,文化上的盛气凌人,只会招来怨恨与鄙夷,绝非文明之间的长久相处之道。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善于与他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另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制度模式单一论”的批判。西方社会习惯把资本主义文明看作人类文明的普遍形式,并竭力推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
(摘编自陈明琨 徐艳玲《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价值平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心与边缘之别,更无高低优劣之说。
B. 经历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充分彰显了创造之美,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
C. 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
D. “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等论调极具危害,是妨碍国家发展和文明交流的错误观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看,材料一侧重正面论述,立中有破;材料二则正相反。
B.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我们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别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
C. 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态度,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之大美境界。
D. 文明交流互鉴并不反对引进或效仿异域文明,前提是要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B. 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 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 《增广贤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4.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有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 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 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 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 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工于心计。
B. 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 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 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8. 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B.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C.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D.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的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B. “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
C. 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 《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很难理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
B. 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
C. 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 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4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4分)
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②,偏惊物候新③。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④,晴光转绿蘋⑤。
忽闻歌古调⑥,归思欲沾巾。
【注释】①和:指用诗应答。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②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③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④淑气:和暖的天气。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⑤晴光:谓春光。蘋(pín):多年生草本植物。⑥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中的“新”字呼应了题目中的“早春”和“游望”。
B. 颔联写云霞烂漫,梅柳报春,写出春光的壮阔和俏丽。
C. 颈联描绘黄莺凄厉的哀鸣,为下文作者思乡做了铺垫。
D. 全诗对江南早春描写历历如画,对仗工整,平仄和谐。
16. 有人认为此诗结尾落在思乡之意上甚为突兀。对于这种说法,请你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予以反驳,说明理由。(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的“ , ”两句,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 ”。
(4)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始模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独一无二、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表现手法对它进行装饰;陈规俗套故事则将这一形式颠倒过来。
陈规俗套故事_____________,而原始模型故事却会不胫而走。从查理·卓别林到英格玛·伯格曼,从萨提雅吉特·雷伊到伍迪·艾伦,诸多电影故事高手为我们提供了渴求已久的双重满足。首先,我们会发现一个不曾了解的世界。无论是言情还是史诗,当代还是历史,具体现实抑或方外幻想,在一个出色的艺术家的世界里,往往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就像一名辟路而行的林中探险者,我们_____________地通过银幕步入一个未曾触及的社会,一个破除了陈规俗套的领域,在那里,腐朽化为神奇,平常变成非凡。
其次,一旦进入这个奇异的世界,我们又重新发现了自己。在这些人物及其冲突的深处,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人性。我们去看电影,进入一个令人痴迷的新世界,去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份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同于我们,而其内心却又和我们_____________的,另一个人的生活。体验一个虚构的世界,却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 ),以_____________的试验性方式,去运用我们的思想,宣泄我们的情感,去欣赏,去学习,去增加生活的深度。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抱残守缺 瞠目结舌 心心相印 耳目一新
B. 抱残守缺 张口结舌 心心相印 焕然一新
C. 固步自封 瞠目结舌 息息相通 焕然一新
D. 固步自封 张口结舌 息息相通 耳目一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出色艺术家的世界总是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
B. 一个艺术家有出色的世界,就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
C. 一个出色世界的艺术家总是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
D. 一个艺术家的世界如果非常出色,往往带给我们异域之情、离奇之美。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希望发现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
B. 希望我们能不再逃避生活,并能发现生活
C. 希望我们能不再逃避生活,而是发现生活
D. 我们并不希望逃避生活,而是希望发现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菌草,有人将其称为“幸福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草”。
①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可用作食用菌、药用菌栽培的高大草本植物。1996年,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在福建福州参加首届菌草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菌草从此有了中英文名称和定义。值得骄傲的是,直到现在,国际上菌草的英文名字都是汉语拼音“Juncao”,因为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② ?最初,它被用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栽培出优质食药用菌。经过多年选育、创新,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
菌草还是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它根系发达、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广,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保水保土。其中,巨菌草高度可达7米,富含内生固氮菌,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快速生长,从而③ 。福建平潭的幸福洋滩涂盐碱地,见证着盐碱地变菌草良田的奇迹。
21.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Juncao”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打艰苦的持久战,很难获得重大的成就。
B.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C. “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D. 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谷爱凌在微博上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或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期末参考答案(详细版本)
1. C 2. C 3. D
4. ①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1分)
②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1分)
③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1分)
④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1分)
5. ①此语彰显了儒家中庸之道万物和谐相处的“中和”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而不同”的大同社会的追求。(3分)
②它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错误。从原文“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来看,材料并没有说那种方式更重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错误。从原文“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与“天下大同”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郑板桥的这首《新竹》诗,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用以说明新的一代之所以有超出前一代的成绩,是靠前一代打下的基础和积极扶持。常用来赞颂前一代在培养新一代方面的贡献。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具有比较的意味。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意思是: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常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取得成绩。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D.“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就不算繁荣,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符合材料“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可概括出: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由“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可概括出: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
由“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可概括出: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由“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可概括出: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不能掌控承载的,没有不被包括施惠的,就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照亮天空。然后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中庸之道“守中致和”的思想,其本质就是和谐之道。就人类各种不同文明而言,就是要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才能消除隔阂,和谐共处。
“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命运共同体。
【答案】6. A 7. A
8. 表层:①指曹操颁发的口令;(2分)
深层:②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2分)
③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2分)
9. ①人物:展现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2分)
②情节: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2分)
③主旨: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2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错误。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可知,曹操并不是因为精力不足不能做出决定而心烦,他心乱的原因在于年纪老迈、激情不再。
C.“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错误。杨修的死有其必然性,不能认为是机缘巧合。
D.“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错误,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这层因果关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错误。夏侯惇听信了杨修的说法,准备退兵,引发了曹操的不满,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并不在于和杨修构成对比。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可知,“鸡肋”指曹操颁发的口令;
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可知,“鸡肋”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从“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可知,“鸡肋”体现了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等处可知,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这段心理描写展现了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
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可知,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使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
从“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可知,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
10. B 11. C 12. B
13. (1)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
(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憎恶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相亲相爱就会治理的好,相互憎恶就会混乱。
第一句重点字词:“人伦”,伦理关系;“起”,指兴起;“取法”,效法;“是”,代词,这样。
第二句重点字词:“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判断句句式;“恶”,怎么;“劝”,鼓励;“治”,治理的好。
14. ①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对百姓施行仁政;②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③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始于至粗”和“极于至精”结构相同,“充乎天地”和“放乎四海”结构相同,所以这四句每句都应该独立成句,排除C、D;
“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是对“其道”的进一步解释,两句结构相同,所以各自断开,排除A。
本句的翻译是: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道”。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可知,古代圣贤龙子认为,助法比贡法更好。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是对原文一的概括总结,原文一孟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君王治国之策。根据原文一“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可知孟子提出君主对百姓施行仁政;根据原文一“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可知孟子提出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根据原文一“取于民有制”可知孟子提出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根据原文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可知孟子提出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参考译文
(一)
滕文公问应该如何治理国家。
孟子说:“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是不允许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成绳子。赶紧修缮房子,开春又要种百谷。’老百姓生活的真理是,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有稳定生活的信心,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会收取太多;收成不好的年份,粮食的产量还不够来年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倒一定要征收到满额。君王身为老百姓的父母,让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没有办法赡养自己的父母,还要靠借贷来填补租税,让老人和年轻人横尸于山沟荒野,这哪里算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呢?当官的有世代承袭的俸禄,滕国早已经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洒落在我们的公田上,同时也滋养了我的私田。’只有借力助耕才会有公田,由此看来,即便是周朝也是实行了助法的。兴办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罗列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国立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教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成为个新的邦国。’这话说的是周文王。你尽力做好这些,也可以让国家脱胎换骨,拥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
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根据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的要义。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
C
16. 作者首联说“偏惊”,惊的是自己漂泊之中又过了一年,“偏”字尤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意;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作者产生思乡之意。中间两联,作者描绘的异乡景物越是美好,便越是容易想起家乡的景物(或者说,作者是带着思乡之意来写眼前的景物的)。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其实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C.“描绘黄莺凄厉的哀鸣”错误,“淑气催黄鸟”诗句大意是说,“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其中的“催”突出了江南春鸟欢快鸣叫的特点。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之痛。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更新的特征。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故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顺理成章,因为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
17.(1)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8. C 19. A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语境中“陈规俗套”与“固步自封”更搭配。
第二组,瞠目结舌:意思是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语境的使用对象是指“腐朽化为神奇,平常变成非凡”的故事,故应选择“瞠目结舌”。
第三组,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语境指我们与电影中的世界有密切的关系,故应选择“息息相通”。
第四组,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耳目一新: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语境中说的是电影中“异域之情、离奇之美”的世界,应选择“焕然一新”。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在一个出色的艺术家的世界里,往往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在……里”,排除BCD。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首先,为与后一句保持一致,主语当是“我们”,排除BC;其次,后一句紧接的“以焕然一新的试验性方式”表达的是正向的希望,所以先否定,再肯定。
故选D。
21. C 22. ①菌草到底是什么草 ②菌草有什么用 ③有效改良盐碱地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
画线句中“Juncao”是英文的特定称谓。
A.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表示特殊含义。“招牌”含义是表示什么云就是什么天气。
C.“希望工程”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突出强调。“只能”“才是”加引号表示强调的词语。
故选C。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出身底层的刘姥姥劝诫女婿要认清自己的境况和身份地位。这里的“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指的是要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有自知之明。如果达不到他人的水平,也不好高骛远,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盲目伪装、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材料一揭示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即人生目标和自身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材料二是2022年冬奥会冠军获得者谷爱凌发在微博上的话,关键词是“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指的是要打破自我的局限性以让自己获得完善、提升。材料二侧重于不断进取,突破自我的人生态度。两则材料貌似对立却有机统一。综合材料,可以明确“守与破”是本次作文的核心思辨主题,具体分为人应该在“认清自我,有自知之明”之下去“突破自我”,在脚踏实地的前提上突破自我,在知限的范围内不断突破自我;或者辩证的看待与“认清自己”“突破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是“突破个人界限”的前提基础;敢于突破个人界限,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
材料提示语 “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更适合写记叙文、小小说,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更适合写议论文。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当代青年既要自知,准确定位人生;又要脚踏实地,不断突破自我。接下来论述人生要认清自我,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做好该做的事,唯有如此,才能为突破打牢基础。然后在论述人生在夯实基础之上,还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永无止境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敢于突破个人界限,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需要认清自我,又需要突破自我。
立意:
1.以脚踏实地为基,寻突破自我之路。
2.怀实干之心,秉突破精神。
3.踏实肯干,勇攀高峰。
4.量力而行牢基础,尽力而为显风采。
5.以本分奠定辉煌,用突破超越理想。
给分细则:
切入分:40分:没有偏题“守与破”缺一不可,且语言尚可。
①本题立意“守与破”缺一不可,若文章只破不守,或只守不破,给分在35~40之间,守、破两个概念可以替换成相似表述。
②字数不达标,但从书面可以看出没有偏题的文章
满600字,每50字扣两份。
满400字,25~30之间。
不满400,低于25。
不满200,低于18。
③没有题目,扣3分。
议论文:
①审题明确,结构清晰,事例引用恰当且详实,语言用词不错的文章,字迹工整的文章,可以打到50向上。
②审题明确,结构清晰,事例引用恰当,语言略显口语,字迹工整的文章,可以打到47~50。
③审题明确,结构基本清晰,事例引用恰当,语言略显口语,字迹工整的文章,可以打到43~46。
④审题明确,结构基本清晰,事例浅薄,语言略显口语,字迹工整的文章,可以打到40~42。
⑤如果文体为议论文,通篇没有事例,口语化过于严重,但没有偏题的,打分低于40,在38左右。
记叙文、小小说
①审题明确,情节完整不低幼化,人物塑造完整,语言用词不错,字迹工整的文章,可以打到50向上。
②审题明确,情节完整,人物塑造完整,语言用词不错,字迹工整的文章,可以打到46~49。
③审题明确,情节完整,人物塑造基本完整,语言用词不佳,字迹工整的文章,可以打到43~45。
①审题明确,情节略显牵强,人物塑造基本完整,语言用词不佳,字迹工整的文章,可以打到40~4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