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主题“悼念亡者”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关心。③湔(jiān)裙:溅湿了衣裙。这里用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姑娘向男友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相会。
1.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应是 。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而“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赏析上阕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
D.“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5.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注】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而遭排斥,此词写于熙宁八年密州任上。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上片写实,“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空寂凄清之感,奠定了全词凄婉哀伤的基调。
C.下片记梦,有闺房之乐、无声之痛,“明月夜,短松冈”的环境更是烘托梦境凄凉。
D.全词运用虚实结合、白描等多种手法,将词人的身世感慨揉进对亡妻的怀念之中。
7.有人评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意深,痛巨”,你如何理解“意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注],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表现情投意合、意趣盎然的夫妻生活。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明知西风之下自己是“独自凉”,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感情基调。
B.上片次句紧承首句诘问,由眼前萧瑟之秋景而勾起沉思,一个孑立残阳、陷入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C.“莫惊”二字写出妻子不惊扰词人睡眠的体贴入微和关爱备至,如此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形象更能衬托词人此时的心情。
D.本词实写眼前之秋景,虚写梦境,实虚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异曲同工。
9.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亡词,都蕴含着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感情的异同。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沈园①二首
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②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③,沈园柳老不吹绵④。
此身行⑤作稽山⑥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注]①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②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阳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③“梦断”句;诗人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香消,指唐琬亡故。④不吹绵:柳絮不飞。⑤行:即将。⑥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B.“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C.第二首诗次句是在写沈园昔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第三句“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D.“犹吊遗踪一泫然”抒发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11.陈行在《宋诗精华录》评论:“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作为悼亡诗,这两首诗是如何抒发作者的“伤心”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追悼
吴伟业[注]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注]吴伟业(1609~1672年),明崇祯四年参加会试,得第一名,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当时社会千疮百孔)特赐他归里娶亲。顺治四年,妻子郁氏去世,写了这首悼亡诗。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风带着寒意,拂动着空荡荡的帐幔,一片萧索;诗人酒醒,不觉泪下沾襟。
B.患难与共的妻子遍尝半生的辛苦,过早地离世,等待诗人的是无穷尽的乱离。
C.尾联虚实结合,看到自己的小女儿,就想起妻子往昔在灯火之下织布的情景。
D.这首七律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假藻采,以浅切的语言表现出深沉的感情。
1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离思其五①
(唐)元稹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注】①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14.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元诗“寻常百种花齐发”一句,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
B.元诗“偏摘梨花与白人”一句,“白花”衬“白人”,是对人物外表和内在的赞美。
C.白诗“半死梧桐”既与其后的“老病身”相应,又蕴含失去配偶之意。
D.白诗“重泉”犹九泉,“一念一伤神”写出了思念之深之痛。
15.元诗的“可怜和叶度残春”与白诗的“月冷空房不见人”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但手法各异,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悼亡诗
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伤谢朓
沈约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抒发了对亡者真切的思念和悼念,感情真挚,读之让人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B.《悼亡诗》最后四句中,“虚”“空”二字写出了室内的特征,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C.《伤谢朓》以诗的形式对谢朓进行了评价,对这位文坛奇才过早离世表达了深切同情。
D.《伤谢朓》后四句,着意写遭受的冤屈和生命的消亡,由此抒发人生幻灭之感。
17.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悼亡诗》与《伤谢朓》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区别。
【答案】
中调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而是作者紧锁的眉头,也没有用到“拟人”手法。
3.“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4.C “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错,兴比颠倒。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
5.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
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
6.C“明月夜,短松冈”是词人回到现实,借亡妻墓地环境渲染死者的痛苦,寄予自己的悼念之情,并非烘托梦境凄凉。
7.仕途坎坷,忧愤郁积,精神颓靡;时光流逝,容颜苍老,形体衰败;怀念爱侣,内心悲痛,却又无奈。
8.D“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异曲同工”说法有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先直抒胸臆,再虚写记梦,后又使用实写,与本词不同。
9.同:两词均表达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悲伤之情。异:本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还蕴含着对不珍惜往日夫妻生活的追悔之情,苏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
10.C“昔日之景”错,应该是故地重游“即目之景”。
11.①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城上斜阳画角哀”“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些景物引发作者孤独伤心寂寥的心境。②衬托(对比)。第一首诗最后两句,“春波绿”依旧,但是“惊鸿照影”却早已不在,写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绝望;第二首诗最后两句,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③虚实结合。第一首前两句以实为主,他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引起 “伤心”的回忆,后两句以虚为主。④比喻(以物喻人)。“沈园柳老不吹绵”,柳树已老,不再飞绵,这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⑤直抒胸臆,“伤心桥下春波绿”“犹吊遗踪一泫然”,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伤心之情。
12.C “看到自己的小女儿,就想起妻子往昔在灯火之下织布的情景”错误,此处的“稚女”“鸣机”都是妻子留在世间的痕迹,并非看到小女儿想起妻子昔日在灯火下织布的情景,而是看到小女儿和织布机,便不由深切地怀念起妻子。
13.①生离死别的悲伤。患难与共的妻子去世,诗人黯然神伤,借酒浇愁,泪洒青衫,担心乱离中能否与亡妻同穴。②国破家亡的幽愤。“乱离”指因遭战乱而流离失所;“事总非”指国事、家事经历沧桑之变,诗人认为自己的苟活愧对君亲,幽愤深广。③对亡妻的思念。幼女与织机都是妻子撇在人间的人和物,诗人睹物思人,触目伤怀,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14.A “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错误。这句诗是诗人回忆从前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百花争妍而诗人偏偏摘取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是以百花来衬托妻子不同于俗的气质。当时妻子还在,诗人并无哀情。今日妻子去世,诗人才有哀情。选项混淆了时间。
15.元诗运用比喻手法,把妻子比作梨花,把自己比作绿叶。说“和叶度残春”,暗示梨花凋零,妻子过世,借物喻人,表达内心的哀思。
白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冷清的月色、空寂的房屋,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
16.D“《伤谢朓》后四句,着意写遭受的冤屈和生命的消亡,由此抒发人生幻灭之感”表述错误。《伤谢朓》后四句“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着意造成品质之优秀和生命之短暂的反差,由此抒发对谢朓不幸遭遇的无比惋惜之情。
17.①《伤谢朓》主要通过评价亡友的文学成就和高洁品质来抒发情感。②《悼亡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月”“花”等自然景物既勾起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又反衬人事凄凉。③《悼亡诗》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抒情方式。屏风、坐席,物在人亡,徒然虚设;幔席之类,已非昔日,都已更换。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凄凉。④《悼亡诗》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悲哉”“万事”等句,直接抒写哀情,由肺腑倾泻而出,真率沉挚,悲切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