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7(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7(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13: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
(摘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材料二:
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色各样。单就下面选的作品而论,也可以看见它的方式。
下面选了梅尧臣的《田家语》和《汝坟贫女》,注释引了司马光的《论义勇六劄子》来印证诗里所写当时抽点弓箭手的惨状。这是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考许多历史资料来证明这一类诗歌的真实性,不过那些记载尽管跟这种诗歌在内容上相符,到底只是文件,不是文学,只是诗歌的局部说明,不能作为诗歌的惟一衡量。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
反过来说,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末,虽然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例如下面王禹偁《对雪》的注释里所引的李复《兵馈行》。因此,“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诗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
下面选了范成大的《州桥》,注释引了范成大自己的以及楼钥和韩元吉的记载来说明诗里写的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发生而且也许不会发生。这是另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使我们愈加明白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事实,因此不能机械地把考据来测验文学作品的真实,恰像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算不得考据,或者变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风的考据,所谓穿凿附会;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
南宋的爱国志士最担心的是:若不赶早恢复失地,沦陷的人民就要跟金人习而相安,忘掉了祖国。不过,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等偏于理智的记忆。从韩元吉的记载里,看得出北方虽然失陷了近五十年,那里的人民还是怀念祖国。范成大的诗就是加强的表白了他们这种久而不变、隐而未中的爱国心,来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所以那样真挚感人。
宋代的五七言诗虽然真实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却没有全部反映出来。有许多情况宋诗里没有描叙,而由宋代其他文体来传真留影。譬如后世哄传的宋江“聚义”那件事,当时的五七言诗里都没有“采著”,而只是通俗小说的题材,像保留在《宣和遗事》前集里那几节,所谓“见于街谈巷语”。这些诗人十之八九从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经过科举保举,进身为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在民族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有爱国的立场;在阶级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反对苛政,怜悯穷民,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不过,假如人民受不了统治者的榨逼,真刀真枪的对抗起来,文人学士们又觉得大势不好,忙站在朝廷和官府一面。
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以近代文艺理论的术语,明确地作了判断:“又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
同时,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如范仲淹的诗里一字不涉及儿女私情,而他的《御街行》词就有“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样悱恻缠绵的情调,措词婉约,胜过李清照《一剪梅》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和曹雪芹的创作实践表明,作家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是优秀文艺作品问世的最重要的前提。
B.“诗史”的看法之所以是一个偏见,就在于它在承认诗歌艺术本色的基础上,强化了史在诗中的作用。
C.以历史上未真实发生的事为对象创作的诗歌,其价值不一定低于有史可依的诗歌,是否感人才是关键。
D.相比于宋人,唐人更常用形象思维写诗,通过比兴的手法表情达意,这也是唐诗蕴味胜于宋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创作要反映人民生活和时代风貌,但两者的立论角度、材料观点和论证结构都不相同。
B.材料二质疑了“诗史”的价值,由此可以判断,后人对杜甫“善写时事”“实录”的说法是对杜诗价值的错误认识。
C.囿于作者的出身、立场等,宋诗不但没能全面真实反映人民的声音,还产生了爱讲道理、发议论、多讲道学等缺陷。
D.材料二先是认为宋诗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后又认为宋人没有将现实中的悲欢离合反映在诗歌里,前后观点相互矛盾。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红骆驼》是本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品致敬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有正大之气,艺术价值高。
B.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民众的处境和心情,由此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C.导演马继红吃透主人公内心世界、深入实地开展拍摄,推出了“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彭德怀元帅》。
D.当人们纷纷感慨“未来已来”时,刘慈欣已经构建了雄浑阔大的宇宙图景,并投射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4.“尽美矣,又尽善矣”出自《论语》,是古今文学选本的公认标准,也是当前向外国推介中国诗歌的重要评选标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5.当代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怎样才能做到“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啊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墨子的徒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他们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 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思想。
C. 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 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 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 “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 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 有人评价“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非攻》中是如何塑造“墨子”形象的。(6分)
9. 文本二《墨子·公输》在教材中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做了保留,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奏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奏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B.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C.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C.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做出有力的答复。
D.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著名学者商伟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4分)
5.你校将举行“走进唐诗”推介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苏雅的过去
田洪波
①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这个故事是她讲给我的……
②你是知道的,我刚出道时在歌舞团跳舞。那一年,具体哪一年我先不说,你能猜得到。那一年歌舞团的效益不好,两百多元的工资还总是施欠,我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决定离职,通过高考重整山河,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③我面临的困难是,离职属于单方面的违约行为,必须交付给歌舞团十万元违约金,才能盖章同意,同时,离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区区十几天。
④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息都困难。告诉给父亲后,他半晌不语,许久才吁出口气,把两只手放在我肩上说,好吧,你已经成人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这就去筹钱,应该没问题的。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眼泪顺着眼睑流下。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面临的窘境。我父亲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所能求援的渠道,不过就是一些亲戚和朋友。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怎么富裕,如何才能解此燃眉之急啊?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后,刚大病初愈,怎堪再经此折磨?
⑥可时间不等人,我父亲决定抓紧筹钱。他先把范围限定在邻居上,拄了支单拐,走了东家串西家,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让我没有看到借钱的情景也能猜得出。还算不错,加上手头积蓄,父亲很快筹到七万多元。
⑦晚上坐在院子里,我父亲的烟抽得很勤。他那个样子,真是让我心疼。那几天,我总是彻夜难眠。说实话,我对父亲是有愧疚的,自从母亲因病离世,我就与父亲交流甚少。我忌恨他经济上的拮据,但凡他多一些积蓄,母亲也不会死得那么快。因此我一心闯荡世界,想通过打拼改变现状。
⑧这期间,我父亲想与一位姓王的阿姨重组家庭,被我凛然拒绝了。想来,我过于意气用事了,那位王阿姨对我父亲还是不错的。她不是眼中只有钱的主儿,看着是个持家的好手,低眉顺眼的。有几次,我无意中遇到她,她都急急躲开了。可能我对她的排斥伤害到了她吧。
⑨那几天,兜兜转转的,我父亲带回家的总是压抑不住的叹息。有时,他站在窗前看天,一支烟掐灭又点燃一支。另外我发现,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话越来越少。甚至,又端起了久违的酒杯。
⑩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把筷子在碗里杵了许久,迟疑着说,要不我还回歌舞团吧?父亲诧异着看向我,半天笑一下说,姑娘,高考是正经事,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还有一些朋友没去找,而且工地上还有那么多工友呢!你完全不用担心。说着父亲仰脖喝干了杯中的酒。我无言以对,我知道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
离高考报名截止只剩最后一天,我父亲拄着拐棍,精神抖擞地穿了一件白衬衣,斜挎个黄旧书包,斗志昂扬地出门了。临出门,他嘱咐我,你安心在家等我,我这么大个活人,不用惦记。借到了钱我就回来。
说实话,看着父亲远去的蹒跚背影,我再一次流下眼泪,内心纠结得不行。我们住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父亲此行,是去市里找他自认为熟悉的那些人,成败可能在此一举吧。可市区那么大,我真的担忧,他能有多少可靠的关系可以依赖呢?
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
天黑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知道父亲是带了伞的,却依然担心,牵挂他何时能回来。索性晚饭也没有吃,就那么痴呆地坐在窗前,祈祷父亲早些回来。不知何时,我竟睡着了。
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五点多,父亲依然不见身影。我慌了手脚,疯狂出门去找,甚至思量要不要报案。踉跄中的我走出不远,就迎面撞见了父亲。那个黄布书包,就鼓鼓囊囊地挂在他的胸前。他的拐棍不见了,他用两只手托抱着书包,正一步步向前挪动。
我喊了一声爸,给了他一个久违的拥抱,眼泪喷涌而出。我父亲成就感爆棚,他把书包摘下说,三万元凑齐了,凑齐了!你今天就去交费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
我哽咽着点头。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父亲的白衬衫上都是土,头发上也都是灰,于是下意识用手去拂。父亲微笑着,不急不急,回家洗洗就行了。我的手停在了他的头发上,怎么拂也拂不去灰,定睛一看,我的天!哪是灰啊,那分明是一夜间泛出的茬茬白发!扑通一声,我跪下了,把头狠命地磕在地上,声嘶力竭喊出一声“爸”!
苏雅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那是一九九三年。那个凌晨,我和父亲哭抱在一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
我喟叹着,怪不得这些年,你一直坚持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你,点赞!
(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3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雅故意不先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我”能猜到。
B. 苏雅要参加高考的决定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其举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 小说有许多语句富含深意,“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那酒杯里盛着,一定是复杂的涟漪”,这样的用语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D. “我”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小说却通过结尾“我的喟叹”深化了中心思想,使苏雅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7. 文中关于父亲形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摆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神态有为了安慰苏雅,让苏雅安心的意思。
B. 小说中父亲的许多表现能让读者联想到父亲在借钱时遇到的困难,体现了父爱的无声、伟大。
C. 小说第③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这既表现了苏雅复杂的心理,也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甘于牺牲的爱。
D. 小说在叙述苏雅观察父亲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比如“他不再与我眼神碰触”,表达出父亲面对女儿时愧疚不安的心理。
8. 小说采取了听苏雅讲往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9. “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句话包含的深刻意蕴。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内容理解】(3分)
D(A项,鲁迅的例子是论证创作要热爱人民,曹雪芹的例子是论证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能否产生优秀文艺作品最重要的前提是“热爱人民”;B项,不是“在承认诗歌艺术本色的基础上,强化了史在诗中的作用”,而是只看到了诗歌中“史”的价值:C项,材料二没有对两类诗歌的价值进行比较,也没有提到“关键”是“是否感人”。)
2.【分析推断】(3分)
A(B项,材料二对诗史价值的质疑,并不能成为杜甫“诗史”价值判断的直接依据;C项,作者的出身、立场,不是产生“爱讲道理、发议论、多讲道学等缺陷”的原因;D项,这两个观点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讨论,不能由此说其“前后观点相互矛盾”。)
3.【分析运用】(3分)
B(材料一观点是“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A项通过《红骆驼》致敬无名英雄侧重证明的观点是作品的立意和艺术价值高;C项写作的对象是彭德怀元帅,侧重论证要深入把握人物、准确展现人物;D项论证的是刘慈欣创设的宇宙图景投射到现实生活,侧重论证文艺创新。)
4.【分析运用】(4分)
①“尽美矣,又尽善矣”表现了中国古今作家对作品创作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代表了中国学术和中国作品的审美取向,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②它反映了中国诗歌既言之有物,又具艺术性,能以真情实感和艺术形式来反映时代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探究分析】(4分)
①文学创作要热爱人民,以人民为创作对象;②文学创作要“心入”“情入”地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社会;③文学创作要放飞想象的翅膀、脚踩坚实的大地,艺术地再现生活;④文学创作要少发议论,多抒写人民的情感。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A
A项“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错误。仅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结合文中墨子评价曹公子的话“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知,曹公子他们只是空谈,而非勤恳实干,不能体现墨子的精神。
7.C
C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误。插入现实生活中的描写,不破坏作品的艺术效果,反而能增强作品幽默、调侃的情趣,主题的严肃性却并不削弱。
8.①肖像描写。通过描摹墨子的草鞋、旧衣破衫、旧包袱等装扮,及脚上起茧起泡,像老牌乞丐等情态,写出墨子艰苦朴素、不辞劳苦、为民请命的形象;
②侧面描写(或反面衬托)。以公输盘狡诈、心怀不义以及各种借口,侧面衬托出墨子执着于仁义的形象。
③细节描写。以墨子鞋底磨成大窟窿,脚上起茧等细节描写写出他为宋不辞劳苦的形象。
9.①结构上,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遭遇搜身、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塞的尴尬经历,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③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无奈,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这一主旨。
④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解析】D项,“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错。依据材料二可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只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没有体现李白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故选D。
2.C【解析】C项,“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错误。文史学家顾随先生的话,是表达自己对读古诗文的目的的看法,并不是针对误解做出的答复,文中并无此依据。故选C。
3.B 【解析】A项,强调“择善而从,不善则改”的原则和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态度。C项,激励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D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B项,修养品行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而材料一的观点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观点接近。故选B。
4.①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使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得到提高。②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解析】结合第一段“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概括出: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使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得到提高。
结合第二段“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概括出: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5.①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②唐诗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也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③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等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解析】推介词,就是推广介绍某个地方、企业、个人等的介绍文稿。本题要求为“走进唐诗”活动写推介词,需要结合文本材料,从唐诗自身特点、与时代精神契合等角度作推介。
结合材料二“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可知,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
结合材料二“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可知,唐诗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也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
结合材料二“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可知,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等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代文阅读II
6. A .“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错,于文无据,原文为“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可知是新朋友,应该不是很熟悉。
7. C.“小说第③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错,原文为“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可见没有运用一连串的设问修辞,只是一般的问句。
故选C。
8. 小说通过苏雅来讲述苏雅自己的往事,在讲述过程中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这样安排可以使故事更真实、感人,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另外,这样安排有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
9. 在经历了那一夜之后,“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抱怨父亲,而是为父亲的付出感动,也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愧疚;在经历了那一夜之后,“我”意识到父亲为了“我”已经老去,“我”决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父亲对“我”的付出:在经历了那一夜之后,“我”懂得了感恩,“我”会将爱洒播出去,将小爱变为大爱,这一夜是“我”以后资助学生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