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3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成为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加速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了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后世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有删节)
材料二:
青年群体“断亲”之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将会走向何处?
中国人向来重视情谊,这体现在乡野、在市井、在家国,在一切人与人产生联系的场景之中。也正因这份对情感的重视,类似亲缘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变淡等话题才屡屡引发热议。理性观之,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各种人际关系都面临着重新磨合调整再建构的过程。比如,亲友虽生活在不同时空,但各种“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里,莫不是热闹非凡。再如,随着城市家园居住日久,邻里之间确实不再“鸡犬之声相闻”,但周末假期相约露营、抗疫期间彼此关照等,折射的何尝不是温暖关系的崭新回归。越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就会越渴盼温情,只要内心这份情感追寻不变,只要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便会有新的密切关系不断生长萌芽。
随着社会经验增长和心智成熟,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必然遵循亲戚交往的基本伦理,逐渐适应婚后更多亲戚的交往习惯。为人父母后,在围绕孩子哺育、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方面,大多会形成中国式家长心理。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心里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情商、合群、有朋友,这些心理期盼事实上包含一种“亲缘唤醒”功能,表现为对自己繁衍后代的自我认同,对血缘、亲缘关系有直接认知和生命体验。他们多数会逐渐适应“中国式”家庭亲缘关系规则,逐渐学会经营自己的家庭和亲缘网络,最终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
“人”字一撇一捺,意蕴着“相互支撑”的智慧。任凭时代变迁,人与人之间始终都需要互动交往、友爱相帮、彼此温暖。为加固这份情感联结创造条件,人人相善其群,延绵千年的中国温情必将在现代社会找到更好的存在方式。
(选自“中廉在线”《当代青年“断亲”现象恐引发亲缘关系恶劣,需警惕》,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B.当如今的青年人有朝一日成了家长,这些包含有“亲缘唤醒”功能的心理期盼自然而然就会让他们慢慢都学会经营亲缘网络。
C.亲人拉起微信群、邻里之间相约露营、小区住户在抗疫期间彼此关照,这些即是中国社会文化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
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加多元,这也成为如今青年世代“断亲”的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断亲”现象可以说是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过程中的一种衍生现象。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断亲”的问题,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区别。
C.材料一通篇对“断亲”抱有一种明显的忧虑,相较而言,材料二的态度更客观理性。
D.互联网虽然让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更原子化,但它其实也可以被用来维护亲情。
3.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一观点的论据是( )(3分)
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
B.“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戴建征接过杭州福彩中心的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C.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
D.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
4.从《论语》中子路、曾皙等人侍坐时的亲近,到今天同学们毕业分离时的不舍,中国人一直都比较看重
“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第4-8段的相关内容和生活实际,分析“学缘关系”在中国社会为什么一直比较重要。(4分)
5.在讨论当下青年人的“断亲”现象时,有人说,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就是因为现在的青年人普遍都很自私,对亲情很淡漠。这样的说法既不合事实,也有违逻辑。请运用相关逻辑知识,结合材料,分别对这种说法的论点和论证进行反驳。(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嵇康墓前的榆树
程相崧
(1)雪还没有化尽,便迫不及待地上了石弓山,去拜访你。据说这里就是你被杀的地方,一山瘦峭的石头,石头中间绝少新鲜的树木,只是零星长着些灰色的榆树。地面上细碎的石块儿也硬硬地扎着人的脚,让人想起你佯狂下砸不断、压不弯的骨头。
(2)终于到了南麓的那座墓了,平平常常的一个坟头儿,高不过一尺。朋友从行李包里取出一瓶酒,给你斟上一杯,缓缓地洒在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肃穆,正像是你被司马氏的禁军押解而来的那个早晨吗?你潇洒地走在队伍的前头,衬得后面那些人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了。那天的阳光也像今天的一样灿烂吗?面对死,你又一次想到了生。这也是你反反复复思量过多少遍的问题,你不想死,是的,活着多好啊!只要活着,只要可以弹弹琴、喝喝酒,就足够了。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
(3)在冬日里,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黯淡的树皮刺进我的眼眶。这些树不正是你的写照吗?它们不想像奇花异草一样生长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只愿自由地生长在这山林野洼里,吸着流逝的辰光,让盈盈的生命在风中汛潮般起伏。它们粗糙的皮肤,粗粝的叶子,粗壮的树干,整个轮廓也是粗线条的。不如法桐俊美,不如合欢婆娑,不如松柏骨鲠,不如胡杨乖戾。它们抱朴守拙,对这个世界恭敬而谦卑。
(4)你不也是一样吗?你不像阮籍那样愤世嫉俗,发些“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癫狂。你没有野心,甚至不愿去弄懂什么是政治。你从来不去追名逐利,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你也是抱着宽和的态度,容忍他们。你像一棵榆树一样回味着上一个春夏,企盼着下一个春夏,与世无争,无悲无喜。可偏偏有层层叠叠的飞虫、爬虫来折磨你,它们黏在你的身上,丑陋、肮脏、龌龊……它们爬上你挺拔的树身,飞上你如盖的树冠,无休止地纠缠……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要活得自由自在、顶天立地。这就是罪过。在中国,想要自由坦荡地做一个人太难了。试问哪个铮铮君子的周围不是总围绕着抹也抹不去的小人?
(5)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多少文人卖身求荣,投靠在强权者的脚下。对你来说,只要变一变节操,别说是求得活命,就是荣华富贵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儿。可是正应了那句古话“榆木疙瘩不开窍”,你不愿像杨柳一样妩媚地俯伏低垂,也不愿像藤蔓一样匍匐在地。你虽然外表柔和,可内心却是强硬的。
(6)当初,你在家境贫困的时候,常跟向秀一起在大柳树下打铁。有一回贵公子钟会前来访你,要知道人家是慕名而来,可是你只管打铁,毫不理会。钟会正欲尴尬地离去,你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懊丧失望,气呼呼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你们便结了怨了!这个口蜜腹剑的小人,在适当的时机给图谋篡位的司马昭进了谗言。他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康为虑耳。”司马昭听了以后彻夜难眠了,失眠几天之后,他下令将你杀掉。
(7)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乏,你的长相、身材已经无从考证。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它们不会察言观色,在春天,它们毫无悦目闪亮的色彩,而是一树葱郁。
(8)另外,它们不会像梧桐一样在树心留下空隙,在骨子里留下“小九九”。这一点只要锯开树身就能一目了然。蹲在榆树的树桩前,仔细观察每一棵榆树的年轮。我们不得不对它们生命的崇高和严谨肃然起敬。它们的年轮总是那么的细,一道紧挨着一道,密密匝匝。除了傲岸的个性,坚韧的骨骼,再就是折也折不断的韧性。榆树的表皮跟树干之间有一层坚韧的组织,湿的时候摸上去滑滑的、黏黏的,它们是榆树的“筋”。
(9)你就是那样坚硬、坚韧地生长着,并想一直这么生长下去。你不想死,你想像这榆树一样在太阳下展现亮丽灿烂的颜色。你的多灾多难,实在首先因为你的硬骨头。你的骨头像榆树的木质一样,长得最实在,最硬。
(10)那天,你就要被押赴刑场了。众多的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把你留下来教他们弹琴咏诗。那是一个血霞满天的黄昏吧,你请求军士给你把琴,军士竟然答应了。你又一次拨动琴弦,一曲《广陵散》越过树梢,在黄昏中红色的穹庐下回响。人们在琴声中听到了你竹林间不羁的长啸,听到了你大柳树下鼓风锻铁的声音……
(11)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那些榆树。你死了,可是你的精魂却在这荒凉的山上长成了这一棵棵树,高高地朝天上生长,没有大腹便便者,没有张牙舞爪者,没有攀龙附凤者,更没有低眉匍匐者。它们抵抗着成群的害虫,直面着闪电雷火,在那里形成一道人生风景。像一个个铮铮汉子,站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将白色的骨头与脚下的山岳铸成一体。渺小肮脏的虫子只要奈何不了山岳,便奈何不了它们。
(选自《散文百家》383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不论你艺术.上是什么主义什么派,风格上是婉约还是豪放,类型上是先锋实验还是传统的卫道者,拿出来的东西终得是有着鲜明个性和丰沛情感、真实自如而有些独到体悟的。故而在我看来,好散文应该是浑身洋溢着“真性情”:表露着真实的自我和心灵,吟咏着作者的个性和特识,饱蕴着歌者的深情与大义。
(摘编自姜俐敏《在你心上,也在我们身旁》)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寄寓了作者对嵇康朴素生活理想被扼杀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
B.魏晋时期政权动荡,小人成群,而嵇康行止高洁,对掌权的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集团所不容。
C.嵇康的悲情遭遇与时代息息相关,作者感动于嵇康从容赴死的慷慨壮举,同时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
D.嵇康刑前的一曲《广陵散》,既是其竹林长啸的回响、鼓风锻铁的余音,更是穿越千年而不朽的历史绝唱。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描写了山上灰色的树木和坚硬的石头,寥寥数语,颇具深意,既营造了独特的环境,也暗示了嵇康的个性特点。
B.第(2)段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凭吊之景与昔日嵇康赴死之状巧妙联系起来,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
C.第(6)段交代嵇康与钟会交恶的原因,刻画了钟会的小人嘴脸,而司马昭之所以彻夜难眠,是因为对钟会的进言表示怀疑。
D.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嵇康与阮籍进行对比,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嵇康的由衷赞美,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
8.文章借榆树表现了嵇康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9.对于文本二中所说的“真性情”,作者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是一种帮助社会适应处境的力量。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并不能使人在这处境中获得满足,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观念发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客观经济处境里。
我常觉得孔子所企图的是在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身份安排定当,大家安分的生活下去。这正是像英国的国术足球。球员们从不感觉到球场应当要加宽一些,球得加重一些,或是增加几个球员,他们是安“分”的。他们更不会坚持一套规则只许自己用手,不许人家用手,自己门上装个铁网,人家门前不许守卫。我们似乎必须有一套社会结构,而人也需要安分的精神,这精神就是“礼”,我很想翻译成英国人民所熟习的sportsmanship。Sportsmanship是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的服从于这地位应有的行为,也就是“克己”。在北平街上,有些门上还可以看到“知足常乐”四字。快乐是人生的至境,知足是达到境界的手段。
我并不知道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但是知足的态度却使他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尤其是一种不说明目的地的“进步”。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不发生兴趣的,他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懂农事的人。他的门徒中更极端一些的像孟子,把劳力者视作小人了。当时和儒家不太和合的庄子,在限制欲望、知足这一点上是表示赞同的。惟一对于技术有兴趣的是墨家,在中国思想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儒家,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事。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儒家注重伦常有它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亲属关系。亲属关系供给了显明的社会身份,夫妇、父子间的分工合作是人类生存和绵续的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这些身份比了其他社会团体中的身份容易安排。以婚姻和生育所结成的关系可以扩张成一个很大的范围,而且在亲属扩展的过程中,又有性别、年龄、辈分等清楚的原则去规定各人相对的行为和态度。
以亲属关系作结构的纲目是同儒家以礼作社会活动的规模相配合的。礼,依我以上的注释,是依赖着相关各人自动的承认自己的地位,并不是法。法是社会加之于各人使他们遵守的轨道。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中。“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是养成礼的过程。足球的指导员一定明白球员的合作必须经过朝夕的练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也很近于哈佛大学Mayo教授所谓social skill,直译是“社会技术”,意译是“洒扫应对”。用普遍社会学的名词来说:积极的和自动的合作需要高度的契洽,契洽是指行为前提的不谋而合,充分的会意;这却需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使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换一句话说,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合作,不能是临时约定,而需要历史养成。亲属在这方面说正是人和人的历史关系,家庭又正是养成亲密合作的场合。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社会技术”最易陶养,以礼来规范生活的社会也最易实现。儒家想创造一个礼尚往来的理想社会结构,中国原有的亲属组织也就成这结构的底子了。
(摘编自费孝通《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有删改)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知足安分的观念,那么传统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就无法适应并安定在资源匮乏的经济环境中。
B.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希望人们能安于自己的身份,就像足球运动员安于足球比赛规则一样。
C. 亲属关系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都比其他临时约定的社会关系更能让人产生安于各自身份的感觉。
D. 与法的临时性有所不同,礼必须养成于长期的亲密合作中,因此礼尚往来只有在亲属关系中才能实现。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在乡土社会中比在现代社会中影响更大,是因为有“礼”这种行为规范的维持。
B. 现代社会中环境变化加快,传统已经失效,因此法律的学习比传统的继承更加重要。
C. 礼治社会中人们熟悉并信服传统,法治社会中人们应付新问题的办法可以不合传统。
D. 人服礼的主动性来自于人们对礼的敬畏之感,这和今天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并无二致。
3. 下列选项,无法依据材料一的观点推断出的一项是( )
A.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一个隐士对孔子不事生产的批评,从侧面也说明了孔子确实不懂农事。
B.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句话是孟子在强调社会分工时说,表明劳心的统治者应向劳力的被统治者分配食物。
C.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个比喻是许由在拒绝尧让天下给自己时说出的,从侧面也体现出了庄子知足的态度。
D.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这个法则是墨子从工匠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从侧面也体现了墨子对技术的兴趣。
4. 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点,请分别简要概括。(4分)
5. 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提出“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地
①乌兰浩特的天空,有时也是红色的。那红色汪洋恣意,一泻千里,铺满整个辽阔的大地。于是一切都燃烧起来,宛若一场隆重的婚礼即将开启。人站在黄昏永无绝灭的天地之间,犹如宇宙中飘浮的一粒尘埃,渺小而又决绝。夕阳用尽最后的力气,迸射出苍凉的激情,染红即将逝去的此刻世界。一切都在消亡中焕发生机,仿佛婴儿初降尘世,散发神圣寂静之光。
②这个时刻,“红色之城”乌兰浩特的草地宛若没有边际的河流,从高山上倾泻而下,并在秋风扫荡过的大地上,现出黄绿相间的斑驳色泽。河流、草木、风车、行人、昆虫、花朵,一切事物都在这动人心魄的光影中熠熠闪光。
③一个围着粉色碎花头巾的女人,蹲坐在交叉路口,平静地等待人来买她的沙果。沙果是从不远的村庄里,自家庭院的树上采下的。大道上走过的人,隔着低矮的院墙,会看到一株被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的沙果树,正满面红光地探出秋天。沧桑的枝干让人知晓它在世间存活的年月,比女人嫁来的时光还要久远。它与进进出出的奶牛、绵羊、母猪、公鹅、猫狗,一起构成家园温暖的部分。
④秋天,满树沉甸甸的沙果点燃了女人的心。她站在院子里仰头采摘的时候,想到的不只是缀满枝头的收获,还有更远一些的幸福,沙果一样酸甜多汁的幸福。因了这些琐碎又明亮的幸福,她担着两筐红艳艳的沙果,走在阳光温煦的大道上,觉得人生静寂美好。只有影子陪伴着她。有时,她会低头跟影子说一会儿话,倾诉生活中那些细碎的烦恼,还有茂密丛生的渴望。大道沿着草原伸向无尽的远方,那里有一些什么,女人并不关心。此刻,她只想遇到一个陌生的路人,买下挂满整个秋天的沙果。她也会抬头看看远处的山坡,自家的牛羊正在那里欢快地觅食。邻家放羊的男人挥舞着鞭子,赶着羊群前往阳光丰沛的草地。大大小小的村庄静卧在乌兰浩特,犹如乌兰浩特横亘在蒙古高原。
⑤秋天的乌兰浩特,万物因成熟而趋向谦卑。夏日怒放的繁花,此时也舒缓了节奏,它们不再亲密地簇拥起舞,而是在清冷的虫鸣中思考即将抵达的死亡。一朵曾经在夏日草原上傲然绽放的曼陀罗花,此时以倾听的谦逊姿态,向着大地慢慢俯下身去。它不再关心猎猎大风如何刮过山岗,掠过树梢,吹过田舍,扫过群马;它也不关心有多少果实在秋天里炸裂,轰隆隆开来的打草机又将把紫色的苜蓿带去何处。此刻,它只想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气,低头亲吻赐予它生命的大地。对于一株花,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沉寂一冬的睡眠,是一场风雪中漫长的梦。数以万计的花朵都将在秋天的乌兰浩特,奔赴这一场浪漫之约。它们以枯萎凋零的极简姿态,重新汇聚在一起。正如此刻陷入黄昏的北半球,旧的太阳即将消失,而崭新的一轮,又会在漫漫长夜后升起。
⑥一株草仰卧在成百上千的草捆中间,并不觉得悲伤。在它与一大片草丛根系相连、翩跹起舞的时候,云朵曾将好看的影子落在它的身上,宛若一幅关于爱情的剪影。清晨的风掠过雀跃的草尖,带走一颗正在睡梦中的晶莹的露珠。一只小鸟在它轻柔的枝叶上舞蹈,并用纤细的双脚,为它写下一首爱的赞美诗。一只鸟从不关心人间的事,一束离开了泥土的草,也不关心身后的事。它只偶尔怀念过去,追忆一生中葳蕤繁茂的夏日,它曾与无数株草站立在大地上,迎接每一个晨雾弥漫的黎明,也送走每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
⑦一株草与另一株草会说些什么呢?在秋天的打草机进驻以前,它们从未离开过脚下丰茂的草原。许多年前,它们的种子被大风无意中刮到这里,便落地生根,并与另外的一株草生死相依。没有人关心一株草与另外的一株草有什么区别,甚至它们的名字,是叫针茅还是冰草,也无人知晓。只有母亲般苍茫的大地,环拥着无数株草,从一个春天走到另一个春天。
⑧在乌兰浩特,两株草依偎在一起,在春天的阳光里亲密地私语。它们说了很多的话,仿佛要将前世今生的思念,全在这个盎然的春天说完。这样,当它们被打草机带走,去往未知的庭院,一生永别,就可以了无悲伤。春风掠过乌兰浩特,两株草发出细微的碰撞,仿佛柔软的手指抚过颤抖的肌肤。要等到夏天,归流河化为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撒欢奔跑,两株草的爱情才会迸发出更热烈的声响。它们根基缠绕,枝叶相连,舌尖亲吻着舌尖,肢体触碰着肢体。它们在无遮无拦的阳光下歌唱,它们在漫天星光下歌唱,它们要生生世世,永不分离。如果秋天没有抵达,两株相爱的草并不关心牛羊踩踏或者啃食它们的身体,只要一阵风过,它们又施了魔法般恢复如初。它们在疯狂地生长,它们也在疯狂地相爱。它们要将这份爱情,告诉整个草原。
⑨可是,秋天还是来了。它从未在这片大地上迟到。每年的八月,夏日的欢呼还未结束,就在这个时刻,打草机列队开进草原。两株草即将分离,它们茎叶衰颓,容颜苍老,但它们依然没有哀愁。风慢慢凉了,深夜隔窗听到,宛若婴儿的哭泣。两株草在夜晚的风里温柔地触碰一下,便安然睡去,仿佛朝阳升起,又是蓬勃的一天。死亡与新生在大地上日夜交替,一株草早已洞悉这残酷又亘古的自然法则,所以它们坦然接受最后的生,正如它们坦然接受即将抵达的死。
⑩此刻,我途经乌兰浩特,看到星罗棋布的草捆,安静仰卧在草原上,仿佛群星闪烁在漆黑的夜空中。一生中它们第一次离开大地,踏上未知又可以预知的旅程。一株草与另外的一株,被紧紧捆缚在一起,犹如爱人生离死别的姿态。
我们将去旅行。一株草嗅着熟透了的秋天,对另一株草深情地说。
是的,我们将穿过打草机、捆草机、车厢、草叉、牛羊的肠胃去旅行。另一株草看着高远的天空平静地说。那里,正有大朵大朵的白云,在幽深的蓝色海洋上漂浮。
最终,我们还会回到曾经相爱的大地。那时,我们的身体将落满干枯的牛粪,绽开烂漫的花朵,也爬满美丽的昆虫。它们这样想,却谁也没有说。
我注视着这一片秋天的山地草原,知道冬天很快就要到来,大雪将覆盖所有轻柔的絮语。而后便是另一个春天,那时,会有另外的两株草开始相爱。就在过去两株草曾经栖息的家园,它们生机勃勃,宛如新生。
(取材于安宁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沙果点燃了女人的心 点燃:激发希望
B.此时也舒缓了节奏 舒缓:放慢
C.以枯萎凋零的极简姿态 极简:形容萧疏的样子
D.残酷又亘古的自然法则 亘古:陈旧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黄昏时乌兰浩特天空和大地的景象。
B.曼陀罗花迎接死亡的姿态是俯下身低头亲吻赐予它生命的大地。
C.一株草不悲伤是因为小鸟不关心人间事并为它写了一首赞美诗。
D.把两株草被割下后将要面临的历程比作旅行,既形象又富有内涵。
8.文中写卖沙果的女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文章第⑦段至结尾展开想象描述了两株草的生命历程。请简要概括在不同季节中两株草呈现的生命状态,并阐述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悟。(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3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
【解析】A.“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错误,原文材料一是学缘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而非“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B.“就会让他们慢慢学会经营亲缘网络”错误,包含有“亲缘唤醒”功能的心理期盼,不必然会让他们学会经营亲缘网络。
C.“……这些都展现出了中国社会文化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错误,原文材料二“只要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便会有新的密切关系不断生长萌芽”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句,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故选D。
2.C
【解析】“材料一对‘断亲’抱以一种明显的忧虑”错误,两则材料的态度都是比较客观理性的。材料一只是在某些点上,比如“‘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这种话语中隐含有一些忧虑,明显的忧虑无从谈起。
故选C。
3.B
【解析】对应文本中“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而其他三项都并非指向“断亲”的现象。
A、D.说的是亲情的连接和保持。
C.所说与亲情无关。
故选B。
4.①中国古代社会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同窗是比较可靠稳定的社会关系;当下尤其是内卷加剧之后,青少年社会交往以同学为主,故而学缘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②通过学缘关系可以取得生产生活以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这会在情感上加强人们对学缘关系的心理需要。
5.①驳论点:偷换概念。讨论的“断亲现象”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厌烦亲戚”则是主观的情感倾向,这分明是两个论题。②驳论点:以偏概全。“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不合实际,现在还是会有很多青年人会通过微信群、节日聚会等方式来热络亲戚关系。③驳论证:因果论证漏洞大,归因太单一。材料一已经充分分析了青年群体出现“断亲”的原因是多元的。
现代文阅读II
6.(3分)C(“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理解有误。)
7.(3分)A(B“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错;C司马昭彻夜难眠的原因是该如何处置嵇康;D“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错。)
8.(4分)①抱朴守拙,恭敬谦卑;②淡泊名利,宽和容忍;③追求自由,自在坦荡;④傲岸挺拔,坚韧不屈。(每个要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借对嵇康墓的凭吊拜谒,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褒贬人物,直截了当,爱憎分明,表现对生命本真的探求与思考;②将榆树的特点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个性认知与评价;③全文以第二人称来指称嵇康,多用呼告,拉近与抒情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情深意切,富有感染力。(每个要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D 礼尚往来只有在亲属关系中才能实现”绝对化。
2. C A.“……是因为有‘礼’这种行为规范的维持”因果颠倒。B.“传统已经失效”绝对化。D.“这和今天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并无二致”曲解文意。
3. B “表明劳心的统治者应向劳力的被统治者分配食物”无法合理推断。
4.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知足安分的观念和“礼”的关系,以及安于各自身份的“礼”在亲属关系中更容易养成。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礼和法、礼治和法治的区别,强调乡土社会以礼治为主。
5. ①近代中国是一个知足安分的乡土社会,人们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 ②科学和工业革命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故而难以在近代社会发生; ③近代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传统势力极其强大的礼治社会,人们主动服膺传统以至于不愿轻易改变; ④科学和工业革命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不断应付新问题的过程,近代中国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II
6.(3分)D
7.(3分)C
8.(6分)参考答案:
卖沙果的女人认为幸福是美好与烦恼交织、丰富而有味道的,因而以寂静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照应前文“一切事物都在这动人心魄的光影中熠熠闪光”,她正是这“熠熠闪光”的一部分,女人平和而幸福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是大地赐予她的,与题目“大地”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对乌兰浩特这片土地成熟宁静的生命状态的赞美。
【评分参考】内容2分,分析4分。合理即可得分。
9.(6分)参考答案:
两株草春天生根萌芽;夏天疯狂生长;秋天安然凋零;深秋后到冬天再到下一个春天,两株草回归大地得以新生。作者通过两株草的一生领悟到活着就要恣意生长,面对死亡应有坦然的心态,大地上死亡与新生交替而行,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评分参考】生命状态4分,感悟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