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9(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29(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13:0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的知识,虽说千门万户,浩瀚无涯,扼要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的,一是属于人文的。整个世界一切现象,也不外乎这两大类。自然指的是属于人以外的一切,人文指的是属于人类社会本身的一切。当然人生亦是自然中一部分,但我们站在人的立场,应该看重人生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将整个世界分为自然、人文两大类,也并无不合自然处。因为此两大对象之不同,我们求获关于此两大类的知识的方法也不同。据常识讲,自然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纯物质的,后来慢慢儿在自然中间产生了生命,慢慢儿又在生命中间产生了心灵。从有了心灵,才又产生了历史。我们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应该先懂得数学与,这些都是属于抽象的,只讲数量与形式,这是一个本身空洞而又能概括一切的学问。然这是只对自然科学而言是如此的。若我们讲到人文科学,则不可能拿数学、几何的数量形式来概括,应该把人生已往一切实际而具体的经验综合到几个可能到达的最高点,这就成为历史知识了。所以历史是研究人文科学一种最基本的学问,正如数学与几何之对于自然科学般。
试进一步再详说历史的内容!历史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历史便即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生整个已往的经验。至于这经验,这已往的人生,经我们用文字记载,或因种种关系,保存有许多从前遗下的东西,使我们后代人,可以根据这些来了解,来回头认识已往的经验,已往的人生,这叫作历史材料与历史记载。我们凭这些材料和记载,来反看以往历史的本身,再凭这样所得来预测我们的将来,这叫作历史知识。所以历史该分三部分来讲,一为历史本身,一为历史材料,一为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
如果我们要把已往整个人生的全部经验,完全地记录保留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人生很繁复,又是很遥远,过去的一去不留了,我们能凭什么方法,把已往的全部人生保留下来、记录下来呢?这既不可能,也是不需要。我们只求在已往人生中,择其特别重要的,保留记载,使我们得根据这套保留和记载,来了解过去的经过,那就已够了。然而这也依然极艰难,这需有一套精卓的技术。第一先要能观察,能观察然后能记载。正像一切自然科学者,也先从观察开始,才能有所记录的。
我们研究历史,既是包括人生的一切经验,我们该先懂得运用某一套的眼光来观察,然后才能得到某一种了解。了解以后才能开始有记载。如我们没有一套观察人生的修养,也就无法了解此人生,即就不可能将人生的一切恰当地记载了。我们根据这一点来讲,可见史学不仅是在保留人类已往的经验,而实际是要观察了解全部的人生,来求得其中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才能成为一种恰当的历史记载。史学正是保留人生经验,发挥全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以传诸后世,使后世人能根据这一番经验,来作为他们人生的一种参考和指导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
(摘自钱穆《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
材料二:
不可否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在历史观上是冲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批评旧史学为神学的、退化的历史观所支配。翦伯赞将传统的历史观归结为神学史观和玄学史观,认为这种神学史观构成了观念论者历史理论的根源,从这一根源上又形成了玄学史观。玄学史观与神学史观本质相同,根本出发点都是“以观念构成的历史来代替具体的现实历史”。在旧史观主导下撰著的史书以阐扬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归。中国旧史学被称为“伦理学的史学”。一则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二则这种儒家式家族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伦理格格不入。
传统历史观中还贯穿着帝王本位思想。曾参与范文澜主持的《中国通史简编》撰写的金灿然指出,“注重个人,尤其是帝王的丰功伟业、言论行为,忽视广大群众的活动”是“封建的历史学”的缺点之一。这种批判承袭了晚清“新史学”斥君史倡民史的主张而有进一步的发挥。再者,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吴玉章批评旧史普遍“以汉族的历史为中国的历史”。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表示“尽可能照顾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和其相互作用,极力避免大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渗入”。不过,传统华夷之辨并未从马克思主义史家笔下消失,而是转化为民族主义,主要是对民族气节的伸扬。范文澜在《大丈夫》中表彰民族英雄、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痛斥秦桧、范文程、洪承畴等的投降主义,即是一个典型。中国古代史家中也有少数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接近于科学的历史观。司马迁、刘知幾和王夫之被视为其中的代表。不过,这种不囿于旧观念的传统史家毕竟是凤毛麟角。
(摘编自陈峰《传统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知识分为自然的和人文的两大类,但由于人属于自然,所以两大类别存在着包含交叉关系。
B.研究自然科学,要从抽象的数量和形式开始,而研究人文科学,则应从实际而具体的经验开始。
C.由于为落后的历史观所支配,中国旧史学成为了“伦理学的史学”,不能呈现具体的现实历史。
D.马克思主义史家反对大汉族主义,但并不抹杀华夷之辨,而是转化为民族主义,伸扬民族气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明史》这些历史典籍并没有记载历史的全貌,而是选取了作者认为特别重要的内容,判断重要与否的标准与作者的观念相关。
B.如果没有一套观察的“眼光”,就无法了解及恰当地记录历史,如果“眼光”落后,也会出现了解和记录的偏差,传统历史观就是如肚。
C.有人提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所抗的“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宋金战争是民族内部矛盾。这一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史学观。
D.司马迁将战败的项羽写入《史记·帝王本纪》,同时也记载了诸多小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打破了帝王本位思想,表现出科学的历史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清代过珙认为烛之武能说服秦伯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两句,先令人气平了一半,然后迂回曲折,句句刺进秦伯心窝里。
B.班固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他则“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于是《汉书》承袭《史记》的内容,却修改了其中的观点。
C.《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八十多人,来自各个阶层,所以《红楼梦》被誉为一部直观呈现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D.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不能离开人的欲望来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4.“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史学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蓝色冰河
汤成难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赞斯卡河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地处喜马拉雅山下,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处于冰封状态。
索朗老人从河谷上来,就定了出发的日子。随后老人又提着一壶酒、一把松枝、几根哈达,踩着积雪爬上山顶寺庙。把哈达献给佛祖,又虔诚地添了供灯,在佛祖前认真磕长头。做完这些,老人走到院里,把松柏枝放进煨桑炉,火苗霍地挺出来,瞬间将松柏枝条化为霭霭烟雾……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
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蹬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
晚上休息的时候,多吉问爷爷,他会在路上遇见阿爸吗?
索朗老人迟疑了下,说,我的小多吉啊,但愿佛祖保佑你。
冬日里的赞斯卡山谷,即使在白天,温度也会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四个人的睫毛和帽檐上都凝结了白霜,他们在天黑前到达了峭石湾。水很深,很急,峭壁凸向河面,和冰面之间只有几十厘米距离,给行走造成极大难度。看来只能匍匐前进了,达瓦的父亲趴在冰面上,谨慎地试了试。索朗老人最后一个经过,他匍匐在冰面上,突然想起儿子甲央旺堆了。两年前,甲央旺堆和村里的另一个男人去做背夫了,虽然他们常常几个月都等不到一支徒步队伍,但他们从不气馁,并且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河水汹涌,撞击着冰层,在耳边发出轰轰响声。索朗老人用力挪着身体,脸贴向冰面,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离儿子很近。
太阳一直没露脸,路况越来越差,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这一天,迎接他们的是一段水路。达瓦父亲与索朗老人分别背起孩子,蹚着冰水慢慢行走。河底乱石嶙峋,湍流裹挟着冰块撞击着脚踝,索朗老人走得很慢、很小心。七岁的多吉虽然瘦小,也有四五十斤了。索朗老人想到他的背夫儿子甲央旺堆,甲央旺堆说每一趟行李都要重达八九十斤,腰必须弓着才能保持平衡。干背夫这一行,既辛苦又危险,但甲央旺堆总安慰说,我们很快就会过上好日子的。
一连几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
这一晚,索朗老人早早躺下,接连几天的奔波,让他的体力透支太大。他轻轻地翻了个身,脸贴向坑洼不平的地面,这样便觉得自己离儿子甲央旺堆很近,几乎重叠在一起。黑暗中他似乎听到甲央旺堆的喘息,听到他蹚过冰水的声音。身上的背包太重了,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的脚趾在痉挛,抠不住地面,有几秒钟他一动不动地立在原地,河水从他腿间流过。突然,脚跟被什么刺痛,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身子一斜,整个人被激流冲走了。
达瓦的父亲正在教两个孩子唱歌,喜马拉雅的歌谣,两串干净又稚气的童声在河水的伴奏下轻轻吟唱:如果血液流过我们的身体,疲惫爬上马背,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
是啊,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索朗老人慢慢翻转身子,看着黑色帷幕般的天空,繁星闪烁,像无数的眼睛。
这一天的路将是整个行程的最后一段。河水很深,他们担心裤子被河水浸湿,不得不脱掉厚的棉裤,卷起衬裤。河水深处,没有完全融化的冰层浮在水面,冰川融水像是另一种灼烧感,两条腿都似针扎一般疼,双腿冻得发红肿胀。再后来,似乎已感觉不到疼痛,风旋起雪花,迷离了双眼。有一阵,索朗老人的腿似乎失去了知觉,怎么也抬不动,他怔怔地立着,想到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
多吉一动不动地伏在索朗老人的身上,鼻涕在鼻孔口结成冰碴,很痒,但他不敢动弹。出发前,索朗老人曾对多吉说,我的小多吉啊,你要好好读书咯。多吉问为什么要读书?索朗老人说,读了书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多吉撇着嘴说,我的索朗爷爷,我们现在就过着好日子啊。索朗老人笑了,他摸了摸多吉的脑袋说,我的小多吉,读了书那会让日子更好过啊。
多吉用力皱着眉头,说,可是——
河水慢慢被冰封,冰仿佛是软的,一踩一个深坑。索朗老人裤脚滑落下来,但腾不出手来卷它,裤腿湿沉沉的,等跨过冰河,已经变成刀一般的坚硬。
他们走完最后一段冰面,从河谷爬上堤岸,沿着一条隐约可见的山路向上走。当他们再次回过头来,冰河已经像一条蓝色布带蜿蜒在山谷里。
四个人就这样朝着赞斯卡冰河注目了一会儿,阳光低垂,他们整了整背包,继续上路了。
(节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7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索朗老人出发前到山顶寺庙献哈达,添供灯,磕长头,燃松枝,这一系列情节不仅使故事张弛有度,也展现了老人的心怀敬畏。
B. 小说笔触凝练,如“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既写出了几人蹚着冰水时小心紧张,也体现了天气严寒。
C. “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教两个孩子唱歌”,是达瓦父亲热爱生活、开朗活泼的表现,也体现了他与甲央旺堆的不同之处。
D. 小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雪、河水等自然景物,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老人穿越冰河时的切身感受,突显了冰河环境的恶劣。
7. 关于索朗老人回忆儿子甲央旺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央旺堆的背夫工作,艰难、危险且不常有,但他乐观努力,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B. 行程的疲累无法阻挡索朗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孩子们的歌声让老人的这种思念更加强烈。
C. “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河水冲走了儿子,也时时威胁着索朗老人。
D. 小说借助老人的回忆多次插入甲央旺堆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写出了甲央旺堆短暂的一生。
8. 索朗老人告诉多吉要好好读书时,两人都谈到了“好日子”。两人所认为的“好日子”各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汤成难在谈创作时曾说,“我喜欢这种极致天气,喜欢极致的景象,喜欢这极致之中的一点纯真和温情”。请你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人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6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超新星纪元
刘慈欣
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恒星被星际尘埃所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于距离超新星太近,强烈的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而幸免于难。
于是,整个世界的大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培育孩子,希望他们担负起领导国家的使命。
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
当大人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
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
第四天早晨,当孩子们走进公元钟大厅时,有一种走进坟墓的恐惧。这时天还没大亮,大厅中一片黑暗哟,前三天的绿光已完全消失了。他们走进这黑暗,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这一天,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
“他们就这么丢下我们走了。”一个孩子说家。
“是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另一个孩子说。
晓梦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就在她身边,当时我也是这么想:她怎么能就这么丢下我走了呢?我甚至恨她,可到了后来,我总觉得她好像还在什么地方活着……”
有孩子喊:“看,又灭了一个!”
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我打赌,下次是这个灭。”
“赌什么?”
“我要是猜不对,今天晚上就不睡觉了!”
“今天晚上可能谁也睡不成觉了。”眼镜说。
“为什么?”
“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
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
接近午夜零点时,公元钟上只剩下最后一颗绿星星了,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
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越过这个宁静的城市上空,又在西边落下。在整个白天里,公元钟上
的那惟一的一颗绿星星一直亮着。
到中午的时候,信息大厦中出现了一个传言,说治愈超新星辐射的特效药早就研制出来了,但生产的速度缓慢,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为了避免社会混乱没有公布这个消息。世界各国秘密地把最有才能的人集中起来,用这种药治好了他们的病,现在亮着的那个绿点就是他们的聚集地。仔细想想,这种事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他们又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世界交换宣言重看一遍,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世界的领导权……”
这是一段很奇怪的话,当大人们前往终聚地时就可以交出政权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公元钟完全熄灭呢?只有一种可能:某些终聚地中的某些人仍有活下来的希望!
到了下午,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想法信以为真了,他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仿佛在险恶的夜海上见到了远方的灯塔。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孩子们于是只有等待,不知不觉天又黑了。
夜深了,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
外面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已调成透明的落地窗上,发出轻轻的声音。下面的城市全笼罩在雨中的夜色里,不多的灯光变得朦朦胧胧,雨水在透明墙壁的外侧汇成一道道小溪流下去……
时间也在流动着,像透明的雾气无声无息地穿越宇宙。
后来,雨大了起来。后来,好像又刮起了风。再后来,天空中出现了闪电,并响起雷声,这雷声把孩子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
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
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
这时,雨停了,大风很快扫光了半个夜空的残云,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现了。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而神秘的蓝光,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变成月光那样的银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使下面城市的灯光暗淡了许多。
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
超新星纪元开始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们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恐惧和孤寂的心理。
B.晓梦在她妈妈去世时表现出一种被抛弃的恨,但后来又觉得她妈妈活在某个地方,这表明她对妈妈离世的理解和释然。
C.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打赌的情节,既能凸显出孩子们天真率直的天性,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
D.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既串联了故事始末,伎情节更紧凑,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使文章更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7.关于文中孩子们听到传言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们猜想大人们有治病的特效药,表明他们对公元世纪的不灭仍抱有一丝幻想。
B.孩子们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宣言重看一遍,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的猜想。
C.孩子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显示他们已相信了传言。
D.孩子们相继地睡了,梦中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
8.文章着力写“公元钟”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恢宏的科学意境、乐观的科学态度和空灵的想象力”。请结合本文对上述特点加以分析。 (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
【解析】
A项,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中,“人类的知识,虽说干门万户,浩瀚无涯,扼要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的,一是属于人文的。”“当然人生亦是自然中一部分,但我们站在人的立场,应该看重人生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将整个世界分为自然、人文两大类,也并无不合自然处。”由此可见,A项中“但由于人属于自然,所以两大类别存在着包含交叉关系”于文无据,所以A项错误。
B项,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中,“我们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应该先懂得数学与几何,这些都是属于抽象的,只讲数量与形式,这是一个本身空洞而又能概括一切的学问”,可见B项中“研究自然科学,要从抽象的数量和形式开始”正确:“若我们讲到人文科学,……,应该把人生已往一切实际而具体的经验综合到几个可能到达的最高点,这就成历史知识了。所以历史是研究人文科学一种最基本的学问,正如数学与几何之对于自然科学般。”可见B项中“研究人文科学,则应从实际而具体的经验开始”正确。所以B项正确。
C项,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丈钊批评旧史学为神学的、退化的历史观所支配。”“玄学史观与神学史观本质相同,根本出发点都是‘以观念构成的历史来代替具体的现实历史’。在旧史观主导下撰著的史书以阐扬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归。中国旧史学被称为‘伦理学的史学’。”所以C项正确。
D项,材料二第二自然段中,“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不过,传统华夷之辨并未从马克思主义史家笔下消失,而是转化为民族主义,主要是对民族气节的伸扬。”所以D项正确。
2. D
【解析】
A项,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如果我们要把已往整个人生的全部经验,完全地记录保留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只求在已往人生中,择其特别重要的,保留记载,使我们得根据这套保留和记载,来了解过去的经过,那就已够了。”由此可见,钱穆认为历史是史学家选择特别重要的内容加以记载。材料二第一自然段“在旧史观主导下撰著的史书以阐扬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归。中国旧史学被称为“伦理学的史学”。一则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二则这种儒家式家族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伦理格格不入。”可见,旧史学之所以沦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根本原因是受到旧史观的主导。所以A项正确。
B项,材料一第五自然段“我们该先懂得运用某一套的眼光来观察,然后才能得到某一种了解。了解以后才能开始有记载。”可见,“眼光”是了解和记载的基础。此处的“眼光”即是“史学观”。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批评旧史学为神学的、退化的历史观所支配。翦伯赞将传统的历史观归结为神学史观和玄学史观”,“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第二自然段“传统历史观中还贯穿着帝王本位思想”,“再者,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可见,传统历史观的错误对旧史学造成了直接影响。所以,B项正确。
C项,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传统华夷之辨并未从马克思主义史家笔下消失,而是转化为民族主义,主要是对民族气节的伸扬。”可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反对大汉族主义,但并没有抹杀传统的华夷之辨,而是将其转化为民族主义,伸扬民族气节。岳飞抗金的“金”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岳飞捍卫民族尊严,伸扬民族气节的行为依然是被克思主义史家肯定的。所以,C项正确。
D项,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 第二自然段“传统历史观中还贯穿着帝王本位思想”,“中国古代史家中也有少数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接近于科学的历史观。司马迁、刘知幾和王夫之被视为其中的代表。”司马迂能够超越传统历史观,接近于科学的历史观。但D选项的表述“表现出科学的历史观”有误。所以,D项错误。
3.B
【解析】
A项,清代过珙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对《烛之武退秦师)进行评价,与史学观没有关系。所以A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B项,班固及其作品《汉书》严格遵循圣人之道,并对司马迁的史学观进行批判。符合材料二中“在旧史观主导下撰著的史书以阐扬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归”,以及“中国古代史家中也有少数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接近于科学的历史观。司马迁、刘知幾和工夫之被视为其中的代表”的观点。所以B项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C项,《红楼梦》虽然直观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百态,是一部史诗性著作,但它属于小说,不属于历史典籍。所以C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D项,王夫之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这是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不属于史学观。所以D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
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特别重要的内容:(l分)②其中包括了很多实际而具体的经验:(1分)③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1分)④可以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1分)
【解析】
材料一共有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人类知识分为自然的和人文的两大类。
第二自然段:数学和几何是研究自然知识的基础,历史(以往实际而具体的经验)是研究人文知识的基础。
第三自然段:历史分为三部分,历史、历史材料、历史知识。
第四自然段:历史是对以往特别重要的内容的保留和记载。
第五自然段: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保留和记载,更在于发挥其重要意义和价值,给予后人参考和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教科书”,所以应该从党史的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对句子进行理解。于是,我们可以据此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筛选,最终得出答案。
5.①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恰当地了解并记录历史:(1分)②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呈现实际的历史:(1分)③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重视广大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1分)④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避免大汉族主义的渗透。(1分)
【解析】
文中没有直接回答问题的句子,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基本结构,结合题目要求对重要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得出答案。
材料一最后一段谈到了“眼光”对了解、记载历史的作用,这里的“眼光”指的就是历史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史学观,才能恰当地了解并记录历史;
材料二从三个方面对传统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传统历史观引导下的传统历史学成为对儒家伦理观念的注解,而非对实际历史的呈现;传统历史观中还贯穿着帝王本位思想,忽视广大群众的活动:再者,大汉族主义也是中国旧史观的一大偏弊。我们可以逆向思维,从这三个方面得出“正确的历史观”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II
6. C “也是他与甲央旺堆的不同之处”错,甲央旺堆选择做背夫,渴望过上好日子,也是热爱生活的。
7. D “回忆”“按时间顺序”错。插叙的内容有老人的回忆,也有老人的想象;老人的回忆、想象是在外界环境触发下发生的,是感性的,甚或是意识流的,不可能是按时间顺序的。
8. 多吉所说的好日子就是眼下的放羊、割草,和爷爷相与为伴的简单生活;爷爷所说的好日子就是脱离眼下繁重而简单的生活去读书,以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
9. ①“极致的天气”是说这里的天气严寒。“极致的景象”是说这里虽环境恶劣,但山川奇异壮美。②“纯真和温情”是指小男孩多吉的纯真和欢乐,如在雪地上摔倒后的“笑”,一天奔波后星空下的“歌谣”,多吉认为眼下就是“好日子”;爷孙两人之间简单又美好的亲情,如爷爷出于关爱对多吉隐瞒了甲央旺堆的离世,为了多吉未来的“好日子”不顾艰难送多吉去上学等;索朗老人对儿子甲央旺堆的深切思念;甲央旺堆对“好日子”的向往和追求;索朗老人和达瓦父亲之间的相互帮助等。③“我喜欢”是因为这“极致”的环境中依然有“纯真和温情”这么美好的东西在。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颠倒了二者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2.C(A“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错误,材料第二段分析唐诗宋词所写内容时,是以“诗言志”“诗缘情”为理论依据的。B 原文是说“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D“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表述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没有指出这样容易解读过度。)
3.D(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势。)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现代文阅读II
6.(3分) C
解析:“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错误。
7.(3分) D
解析:“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不当。
8.(6分)
①预示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和超新星纪元的即将到来。公元钟上的绿色像素是公元世纪存在情况的整体显示,逐点变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的故事随公元钟绿光的变化依次展开。
③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其他概括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9.(6分)
①恢宏的科学意境:公元世纪的巨大变迁,意境恢弘,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
②乐观的科学态度: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超新星纪元的到来。
③空灵的想象力:“纪元的快速变换”想象神奇,显得不可捉摸,“梦幻般的银色光辉”空灵玄妙。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其他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