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怀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怀古”(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13: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怀古”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与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都用写乐景抒发悲情的手法,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赤壁之战的故事,试从详略的角度赏析两词写法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③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③幕府:山名,因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潮水满渚,落日斜照,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B.“新草绿”与“旧烟青”描绘的画面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C.诗歌最后两句与“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表现手法相同。
D.本诗融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自然生发出物是人非之慨。
4.颈联既为全诗主旨,也是全诗枢纽。试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赤壁
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词人站在赤壁江边,眼前立刻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颔联借助想象,再现了周瑜挥动羽扇,火烧赤壁,大破曹军的场景。
C.颈联继续虚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6、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的雄壮气势。
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所未闻”形成呼应。
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最终确定了他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8.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为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在牛渚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吟咏诗句,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青天空阔,开篇便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诗人借谢尚泛江遇袁宏一事发出感叹,巧妙用典以抒己怀。
C.颈联作者悲鸣,感慨自己和袁宏一样身负才华,也能月夜高吟,可袁宏已经听不到了。
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自有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10.严云在《李太白诗醇》中评价此诗“一结凄然”,请结合尾联谈一谈这种“凄然”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姑苏①怀古
许浑
宫馆余基②倚棹过,黍苗③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注】①姑苏,即姑苏山,春秋吴王阖闾于山上建台,人称姑苏台。此诗为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②宫馆余基:指姑苏台陈迹。③黍苗:语出《诗经·黍离》。④忠臣:指伍子胥。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台眺望,以叙事起,以情语接,“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黍苗”化用《诗经·黍离》的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人世沧桑的感慨。
C.颔联写姑苏台遗址景象,麋鹿争食新草的情景,暗含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D.颈联的“雨”“风”有象征意味,引入联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
12.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七、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后庭花·怀古
吕止庵
其一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吴江冷,云高楚甸秋。认归舟。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
其二
故园天一方,高城泪数行。芳草迷鹦鹉,晴川隔汉阳。暮山长。烟波江上,愁人几断肠。
13.下列对这两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从吴江、白云写到斜阳下孤独的楼台,借助深秋之景渲染了羁旅愁情。
B.从“芳草”“晴川”“烟波”等词语来看,第二首化用了崔颖《黄鹤楼》的诗句。
C.两首曲虽名为“怀古”,但不像苏轼的《赤壁怀古》那样有明确的感怀对象。
D.两首曲都营造了深邃旷远的意境,都抒发了漂泊在外、欲归不得的思乡之情。
14.第一首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请联系作品作具体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维扬怀古
曾棨
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
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
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隋炀帝的行宫连接着紫色云霞的宏伟景象表现扬州城过去的繁华景象。
B.颔联使用了“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和杜牧“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锦帆”运用了借代手法,指隋炀帝乘坐华丽的龙舟,“无家”喻隋朝覆亡。
D.尾联用年年依旧逢春翻绿、停落栖鸦的汴堤柳来表明诗人对“多情”春景的眷恋。
16.请简要分析颈联“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运用的艺术技巧。
【答案】
C “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作者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2.同:两词写周瑜赤壁之战,都是要用来作反衬。
异:苏词意在通过周郎年少有为意气风发来反衬词人的老大无功,怀才不遇。所以词中详写了周瑜形象而对战争场面描写少。
戴词意在用周瑜强大的军事力量,吴蜀联军高昂的土气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所以词中对赤壁之战的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描述,对周瑜的形象只用了“气吞区宇”来概括。
3.B“生机勃勃”有误,原本繁华喧闹之地如今却人迹罕至,草木茂盛,给人悲凉之感。
4.①颈联点明全诗主旨国家的兴亡更替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倚仗险峻的山川地势。②前两联写景,为颈联议论铺垫:潮涨、日斜、草绿、烟青,昔日繁盛之所,变得萧瑟荒凉,蕴含沧桑变幻、物是人非之感。③尾联回应颈联:用《后庭花》之典,讽喻当今统治者纵情享乐,回应“人事兴废”之叹,表达自己的忧愤之情。
5、C“继续虚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错误,“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实写诗人眼前所见之景,不是虚写。
6、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
异: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
7.D “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错误。“君臣已定势三分”是说此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并非说曹操已经占据霸主地位。
8.都写了曹操,但苏辙旨在议论,苏轼旨在抒情。
①苏辙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
②苏轼借凭吊历史人物,感慨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9.C “可袁宏已经听不到了”错误。“斯人不可闻”中的“斯人”指的是谢尚而非袁宏。
10.①想象(虚写)手法,诗人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借凄凉寂寥的秋色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寂寞伤感之情。
②以景结情,结尾宕开一笔,借寂寥秋色进一步烘托出知音难觅的感伤。含蓄蕴藉中自有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11.C “暗含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
12.①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寓情于景相结合的手法。②尾联上句写伍子胥力谏吴王却被弃尸江中,后来吴国被越国击败的史实,“可怜”二字表达出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③尾联下句描写日月如梭、江水东去、江波瞬逝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而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
13.A“孤独的楼台”说法错误。“独”是指独自倚楼看景的作者,不是孤独的楼台。
14.①“孤身”与“万里”,“寸心”与“千古”,“风帆无数”与 “独倚楼”,都形成了形象鲜明的对比映衬关系。②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苍茫天地、悠远历史和纷纭世态的心境。③抒发了作者远离家乡、愁绪万千、孤独难耐的悲凉情怀。
15.D“表明诗人对‘多情’春景的眷恋”理解错误,尾联“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写出了宮苑内的柳树依旧年年葱茏茂盛,诗人借此感慨自然永恒,物是人非。
16.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该联描写了宫苑内亭台楼阁淹没于草木之中、落花年年在凄冷风雨中哀叹的衰败景象,于凄凉、清冷的意境中,渗透着浓郁的怀古之情。
②拟人。“怨”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落花在年年的凄风冷雨中哀怨凋零,营造出凄凉冷寂的氛围,流露出哀怨伤感之情。
③巧用叠词。“处处”“年年”两个叠音词,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突出了宫苑到处一片衰败,年年荒凉如此的景象,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感伤叹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