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邓广铭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自主预习课文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有何新气象?
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
《清明上河图》上的农田
一、农业发展的表现
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轮作复种技术)
其它如耕作技术、灌溉工具等革新
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变化: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如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棉花种植自宋至元的逐渐推广
一年两熟的复种制是传统农业可以达到的最高成就,当时世界最惊人的农业变革。
——《中国大通史》
2088×5=10440万人
1267×5=6335万人
农业发展
农业的进步促进社会分工:工商业发展
二、大放异彩的手工业
制瓷业的兴盛,成为当时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
二、大放异彩的手工业
2.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了彩瓷。
3.采煤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4.印刷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1.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棉布的逐渐普及
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聚于仓库,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四
《清明上河图》上的进城路
三、商业新气象
农业发展
粮食增加
人口增加
种植经济作物
多余劳动力
产品
商业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原料
从买东西到逛大街
封闭性坊市制
开放性街市制
1、城市兴盛,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客邸
外卖
修面
茶坊
香料
肉店酒楼
外卖
冷饮
客栈
就门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虾、退毛鸡鸭、蛤蜊、螃蟹、辣熝、香药果子”,或者“博卖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日用器具)、铜铁、器皿、衣箱、磁器之类”——《东京梦华录》
2、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从西域而来的骆驼商队。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设有官吏监督贸易和收税,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
3、各民族政权经济往来频繁,互市贸易促进了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宋、元海上交通示意图
南海一号沉船复原模型
沉船发现18万余件文物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宋元两朝重要财源;外贸港口崛起。
北宋的交子与南宋的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5.货币需求量激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三、商业新气象
1、城市兴盛,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2、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3、各民族政权经济往来频繁,互市贸易促进了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宋元两朝重要财源;外贸港口崛起。
5.货币需求量激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思考:
几个并立政权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均衡的吗?
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获得了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经济都有显著进步。
四、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原因:
(1)北方三次战乱,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北宋灭亡
(2)北方人口南迁,充实南方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3)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鼓励生产发展。
(4)南方地理环境优越,长期经济发展的积累。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东南地区的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福建路人口达6766360户,同期面积大于这东南六路的北方地区人口为5675945户。”
——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1)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2)南方经济发展,江浙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的手工业生产,如丝织品、榨糖、榨油等行业,其它手工业也获得较大发展。
在北宋朝廷工商禁榷等非农业税收入中,盐、茶、银、铜税收占相当大比重。这四项手工业产品,大部分或全部产自南方。
(3)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
财赋北运,元朝重开大运河以及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4)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教育发展:江浙地区人才集中,科举南北分卷;
四、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3)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
财赋北运,元朝重开大运河以及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1)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2)南方经济发展,江浙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苏湖熟,天下足)
(4)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教育发展:江浙地区人才集中,科举南北分卷;
五、社会变化
农业发展
粮食增加
人口增加
种植经济作物
多余劳动力
产品
商业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原料
社会的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革新
社会革新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限制在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的,流动的。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即可以从一地自由迁徙到另一地;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即固化的等级结构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士大夫阶层
《文会图》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
———洪迈《容斋随笔 · 四笔》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
———欧阳修《文忠集》
唐:多公
宋:至公
宋代科举制有何变化?有何作用?
臣窃以古称良贱,灼然不同。良者即是良民,贱者率皆罪隶。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
——(宋)罗愿:《罗鄂州小集》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部曲制 租佃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盛衰矣。”——袁毂
基于人身依附的奴隶制
基于自愿的市场交换的雇佣制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社会成员平等
人身依附减弱
阶层流动
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
横:“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患。”
——(宋)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刑考》
纵:“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社会流动对经济有反作用吗?
城市劳动力、工业者、小商贩等
农民
土地
商品生产
农副产品
官僚、贵族和大地主
军人、工匠等无产者
商品供给
商品需求
商品经济
流动
流动
买卖
奢侈消费
基本消费
手工业与
农业分离
士阶层
流动
社会流动
1、门第观念淡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主要表现为贱民的减少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3、国家对社会控制的相对松弛,包括土地交易的开放和百姓生活相对自由。
五、社会变化
注: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这些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逆转。但长时间看,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义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 ——宫崎市定
思考:一个残酷的现实
1127年北宋灭亡,1276年南宋灭亡。
数百年后欧洲走向近代化,而中国依然停留在传统封建农耕社会,1840年西方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万千气象
流动肇新
农业的革新
手工业革新
商业的革新
熟制
经济作物
制瓷
矿冶
印刷
商贸多样
交易便捷
时空突破
城市繁荣
河海交通
经济重心南移
门第观念渐趋淡化
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社会流动加速
促进民族融合
文化中心南移
阶层流动加剧
人口流动加速
南北交流加强
土地流转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