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历数南北朝的影视剧,近五年的产量一举超过以往数十年:
《凤凰无双》、《兰陵王》、《楚乔传》、《兰陵王妃》、《独孤天下》、
《陆贞传奇》、《锦绣未央》、《琅琊榜》、《花木兰传奇》、《凤囚凰》……
1、三国: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三国鼎立之势。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 魏 蜀 吴
时间 220 年 221 年 229年
人物 曹丕 刘备 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魏
洛阳
成都
吴
建业
刘备221年
曹丕220年
孙权222年
1. 三国鼎立
4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汉地迁徙。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魏晋之际,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个过程中,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也出现一定的矛盾,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等。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五胡内迁
西晋
6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东晋和十六国的南北分立
1、东晋
(1)建立: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魏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
二、东晋与南朝
材料一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
材料二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专权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思考
东晋政治的特点?
门阀政治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知识链接
门阀政治
知识链接
继琅琊王氏之后,其他几个士族如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相继把持东晋朝政。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王与马共天下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思之窗
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农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改进牛耕,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技术;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实行多种经营。
牛耕
施肥图
水碓
龙骨翻车
手工业:在纺织、矿冶、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东晋“织成履”
南朝灌钢法
商业:南朝时,建康城内有官立的北市、东市、宫市,在秦淮河一线又设征税的大市及10余所小市,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况频仍。衣冠土族,往往举族南迁。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人口。
材料二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金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轻济迅速发展起来。
北方战乱
先进技术
环境优越
辛勤劳动
增加劳力
18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社会环境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1
1
2
2
3
3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江南经济的开发
1、十六国
(1)建立: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共同点: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2)民族关系: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三、十六国与北朝
北魏政权是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五胡乱华”。
2、北朝的建立与发展
北朝
(1)六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2)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22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与汉族联姻
十六国与北朝·北魏的崛起与汉化
迁都洛阳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资治通鉴》
卷一三八
北魏杨机墓·双髻女俑
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30页第一段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措施
经济
①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 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②推行三长制:三长(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政治
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吏。
②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控制黄河流域。
社会风俗
①易服装:鲜卑族改穿汉服。
②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③讲汉语,与汉族人通婚。
④行汉制,包括机构设置、礼仪、典童等。
材料三:(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促进了民族交融
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经济
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胡床 椅子 方凳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跪坐变为垂脚落座
唐代仕女图
汉代陶俑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文化艺术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生产方式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总结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