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 日 月》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8.《短文两篇 日 月》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2 18: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皓月(hào) 倘使(tǎnɡ) 姮娥(hén)
B.夸父(kuā) 凭栏(pínɡ) 一撮灰(cuō)
C.翅膀(chì) 旸谷(yánɡ) 露台(lòu)
D.高悬(xuán) 宁愿(nínɡ) 瞬间(shùn)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祲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错别字: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
(2)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错别字: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
(3)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
错别字: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其《激流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包括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B.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C.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D.的确,月光冷得很。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通过两种态度的对比,抨击了安于现状的消极人生态度,热情赞美了为追求理想而甘愿牺牲的积极态度。
B.“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仅是对飞蛾的高度赞美,而且表明了“我”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美好社会的实现而甘愿牺牲的决心。
C.“死了的星球”既指不会发热的月球,同时又是当时多灾多难、了无生机的神州大地的象征。
D.“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一句是反问句,表明了作者对奔月的姮娥自不量力举动的嘲讽。
6.作者写“日”,为什么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中秋节前夕,班级开展了一次以“中国月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巴 金
①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
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②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③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星,他的眼睛湿润了。
④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⑤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⑥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1941年7月22日
9.本文以“星”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凝望星星,小雇员、老伦蒙和作者的感受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所写的三件事,既无时间、地点上的联系,也无因果关系,但放在一篇文章中却丝毫不使人感到凌乱。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3.【写法借鉴】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如作者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象征那些志士仁人为祖国而轰轰烈烈献身的精神。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象征手法(借助自然界中的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的“姮”应读Hénɡ;C项中“露”应读lù;D项中“宁”应读nìnɡ。
2.答案:(1)祲 浸 (2)莫 寞 (3)浸 侵
3.答案:巴金 《家》《春》《秋》 《雾》《雨》《电》
4.【解析】选D。A项,“失去知觉”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B项,感叹号应改为问号;C项,分号应改为逗号。
5.【解析】选D。这句话说明,在姮娥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即为了理想而毅然前往,不怕失败。作者在这里是对姮娥的赞扬,并非嘲讽。
6.答案: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7.答案: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表达了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8.答案:(1)中国有历史悠久的“月文化”(中国人喜欢借月寄情)。(2)示例一: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二:月,你如一位翩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感悟能力。阅读全文,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它既是痛苦中的安慰,又是黑暗中的希望。
答案:星星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安慰和希望是永存的。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能力。结合②至⑤段的内容把握三人情感的相同之处。
答案:都感到无上的安慰,存在着信心和希望。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和结构安排技巧的理解能力。作者围绕中心选材,人物故事虽然不同,但他们的境遇却非常相似。
答案:三件事互不相关,但人物的境遇却惊人地相似。
1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含意的把握能力。阅读全文,结合文章主旨去回答,也就是表达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答案:光明永远在心中,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
13.答案(示例):湖边,一块岩石上,有一株令人眼前一亮的小草,但这眼前一亮的背后却是一连串的感叹号和问号,这草的颜色如此之绿,绿得鲜明,绿得柔美,绿得甜蜜,一阵微风吹来,那苗条的身子稍稍倾斜,却又马上恢复原样,一切似乎从未发生过,它那弱小的身躯独自屹立在岩石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