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吆喝》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18.《吆喝》课后达标训练 训练·提升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2 18:2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招徕(lái) 管弦(xián) 钳形(ɡān)
B.隔阂(hé) 囿于(yòu) 伶俐(lì)
C.饽饽(bó) 小钹(bō) 小贩(fàn)
D.荸荠(bó) 荞麦(qiáo) 弄堂(nò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抽屉 喇叭 算啩 凄厉动人
B.卤煮 佩服 夜霄 尖声尖气
C.汤园 蛤蟆 白薯 大嚼一通
D.烫手 马趴 葫芦 走街串巷
3.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合辙押韵:现代诗歌的用韵。
B.“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形容得晶莹可人。
晶莹可人:可爱的人。
C.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指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D.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非常流利。
4.指出下列吆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喝了蜜的大柿子。 ( )
(2)小玩艺赛活的。 ( )
(3)葫芦儿——冰塔儿。 ( )
5.综合性学习。
吆喝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在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对此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在班内开展了一次以“关注吆喝”为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策划】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策划者,请你补充下面的这份活动实施方案。
①去街头收集各种吆喝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观点】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吆喝”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吆喝之意】集贸市场上,两个小贩竞相吆喝,招揽生意。卖萝卜的小贩吆喝道:“快来买呀,梨样的甜口。”卖梨的也吆喝道:“不买白不买,萝卜样的价儿。”人们听了都捧腹大笑。你能听得出两个小贩吆喝的意思吗?
卖萝卜的小贩的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卖梨的小贩的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抢救吆喝】吆喝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应该注意抢救。请你搜集家乡的一两种吆喝,把这种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4~10段,回答6~10题。
6.选文中按什么顺序写“吆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4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介绍春天的吆喝声,作者却写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10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介绍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1~14题。
叫 卖 声
只要有小巷弄,叫卖声音像秋天的落叶,从窗口搧进来。
清晨七点多,最先活络的是“小笼包”,简短的三声男中音,在蛛网似的巷弄里由远而近,夹杂在已经发动的上班机车声浪里兀自前行,偶尔听到阳台上有女人探声回应:“喂!小笼包!”一阵叭嗒拖鞋声打响楼梯。那男人大概是个身材矮小的人吧!不知姓名,就叫小笼包!叫卖的声音只有七分饱,留了饿的余地。
九点多,我已坐在案前开始与稿纸厮磨,也不顶真写什么,胡乱写几个标题,随手抽一堆书,乱翻一通,又写一串,有些适合书名,有些单篇使用。“豆——花”苍老、低沉的台语叫卖突然插入脑海,好像这也是个标题,勾起儿时一群孩子蹲在路头吃豆花的轶事。
近午,扩音器开始响了:“报纸卖,簿仔纸卖,报纸,簿仔纸拿来卖!坏铁卖,坏铜、坏电视、坏冰箱拿来卖!”这声音真过瘾,他只买不卖,而且专买坏东西。起初把“坏铜”听成“坏人”,台语“铜”念成“挡”,“人”是“朗”,乍听无比兴奋,坏人可以拿去卖钱。若真有三轮车沿街搜购坏人,不仅可以出清家里存货,还可以提供一叠姓名住址,叫他到府取货。这联想虽然幼稚可笑,可真是乐。
最俗丽是下午的发财车,录音带里女人嗲嗲的声音:“来哦!来买芋粿、菜头粿、红豆仔甜粿、咸甜粿、油葱粿粿……”惹人发噱,还会穿插台语流行歌曲:“等一下呢!搁等一下呢……我的人我的心是你的,你的人你的心到底谁人的……”想必生意不恶,充分诱发购买的冲动!
至于卖肉粽的,总在三更半夜。雨夜里独自掌灯写稿,旧绪已理新稿未成,一声高过一声:“肉粽!烧——肉粽!”在温暖之中又透露寂寞,写稿人与卖粽者同等卑微也同等高贵。“灵魂!热——灵魂!”买的人不会多,下雨的半夜。
叫卖声音杳渺,稿子已成,想立个漂亮的题目,正在推敲,窗外喊起“小笼包”了。
(摘自《梦游书》,有删减)
1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巷弄的叫卖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赏析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写了哪些叫卖声?分别给人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文中作者把叫卖声与自己的写作联系起来写,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在描写吆喝的语句时,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介绍夜晚的吆喝,“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等。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集市场景,运用一些地方口语进行片段描写。(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钳”应读qián;C项中“饽”应读bō,“钹”应读bó;D项中“茡”应读bí,“弄”应读lònɡ。
2.【解析】选D。A项中的“啩”应为“卦”;B项中的“霄”应为“宵”;C项中的“园”应为“圆”。
3.【解析】选C。A项中的“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B项中的“晶莹可人”应是光亮而透明,使人满意的意思;D项中的“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4.答案:(1)拟人 夸张 (2)对比 夸张 (3)比喻
5.【活动策划】答案(示例):②编写“剧本”,把街头各种吆喝声融入到剧情中去。③开展“‘吆喝’存在的价值”大讨论活动。
【表明观点】答案:示例一:没有存在的必要。原因:现代化传媒的兴起,使古老的吆喝已经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示例二:有存在的必要。原因:各行各业都有吆喝,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吆喝,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吆喝,吆喝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的文化现象,应该予以保护。
【吆喝之意】答案:①萝卜像梨一样甜。(或:梨的味道不够甜,跟萝卜差不多。)②梨价便宜,像萝卜的价钱。(或:萝卜的价太高,竟和梨一样卖价。)
【抢救吆喝】答案:示例一:老鼠药,药老鼠,药死老鼠有好处。你不买,俺不派,留下老鼠是大害。
示例二:101,万能胶,粘锅、粘盆、粘老鼠。502,哥俩好,粘铁、粘铝、粘塑料。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的把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抓住第4段分析概括。
答案: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7.【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理清第4段和5~10段是总分式结构,即理解其作用。
答案: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本文的写作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不离题。这样写更能突出“我”对吆喝声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更能突出这一吆喝声的广告作用。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结构的把握能力。可以抓住第10段的段首句及段中“春天一到”“一到夏天”“秋天该卖”“一到冬天”分析结构特点和中心句。
答案:本段的结构是总分式。本段的中心句是“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作者介绍卖什么让读者能体味到“没个停”的叫卖声。
答案:因为各种吆喝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介绍,作者只能交代出叫卖者,读者就能体味到“没个停”的叫卖声。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的把握。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清晨”“九点多”“近午”“下午”等词语概括。
答案:时间顺序。
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从修辞的角度,抓住“搧进来”,体会叫卖声的特点。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叫卖声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从你的窗口硬挤进来的情形。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阅读全文,筛选出有关的叫卖声及作者感受的语句。
答案:卖小笼包的叫卖声,简短,叫卖的声音只有七分饱,留了饿的余地。
卖豆花的叫卖声,苍老、低沉,勾起儿时一群孩子蹲在路头吃豆花的轶事。
收废品的叫卖声,令人听了过瘾。
发财车录音带里女人嗲嗲的声音,惹人发噱。
卖肉粽的叫卖声,温暖之中又透露寂寞。
14.【解析】本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作者把叫卖声与自己的写作联系起来,目的是表达对叫卖人生活的同情。
答案:用自己写作的辛劳来衬托叫卖人生活的艰辛,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关心和同情。
15.答案(示例):进了市场,羊肉“热锅”散发出扑鼻香味。人越来越多,狭窄的小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突然,从南边开过一台手扶拖拉机,“嗵嗵嗵”地响着。可是“嗵”了老半天,才走了两三尺。听,这边喊:“借光,借光!撞啦,撞啦!”那边喊:“减价货!减价货!上等的白洋布,三角五一尺。”“要吃吗,刮啦啦五香葵花籽。”“甘蔗!甘蔗!又嫩又甜的!”“好白菜,快来买哟!”……南关的农贸市场,人山人海,小贩的吆喝声、人们的讨价还价声、喇叭声、笑声,构成了一首奇特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