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一戳(chuō) 模子(mó) 嚼头(jiáo)
B.阔绰(chuò) 硌牙(ɡé) 沏茶(qì)
C.撂高(liào) 擀面(ɡǎn) 黏软(nián)
D.怵谁(chù) 秫米(shú) 吓懵(mēnɡ)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表格内。
看风使舵 逢场做戏 八面玲珑 左右逢圆
孤陋寡闻 威名大振 大模大样 绕有兴趣
3.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 ,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B.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
C.尽管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
D.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
5.下列说法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俗世奇人”,就是记述市井里巷凡夫俗子中间的“奇人”的“绝活”和传奇故事。
B.两篇短文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C.《好嘴杨巴》的主题是告诉人们为人处世要圆滑。
D.《泥人张》刻画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艺人形象。
6.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鸿章将杨姓二人送上的茶汤打落在地后,众人吓懵,而杨巴却化解了危险,这反映了杨巴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了以“走近俗世奇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观点争鸣】《泥人张》中说:“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 怵谁 ”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作者的这种观点还值得提倡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串词】读完《俗世奇人》一文,大家一定会想起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节目。那里可真是“俗世奇人”的会集地。请选择文中的一位“奇人”(泥人张或好嘴杨巴),为他们的上场设计一段串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人推介】在我们身边,透过电视、网络,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奇人”。请选择一位奇人,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介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2012·苏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
快 手 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那,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谜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啊!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忤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快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9.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1)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2)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说用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4.【写法借鉴】《泥人张》一文运用动作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例如:“伸、抠、摆弄、捏弄、停、戳”,说明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娴熟。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几个动词写一个小制作(如制作风筝、捏泥人等)的过程。(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的“模”应读mú;B项中的“硌”应读ɡè,“沏”应读qī;D项中的“懵”应读měnɡ。
2.答案:
3.答案:(1)傲气的意思。 (2)把东西扔过去。
4.【解析】选C。应将“尽管”改为“虽然”。
5.【解析】选C。《好嘴杨巴》的主题是表现杨巴的精明机智与心灵嘴巧。
6.答案:这种夸张突出了“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7.答案:机敏,善于琢磨他人的心思并且口齿伶俐。
8.【观点争鸣】答案:示例一:不值得提倡。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如果再那样“单枪匹马”闯天下,取得成功的机会是非常小的。
示例二:值得提倡。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我们只有身怀技术,学有所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设计串词】答案(示例):观众朋友们,你们喜欢捏泥人吗?你听说过一边喝酒,而另一只手在桌子下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自己想捏的对象捏好的奇闻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我们为了让大家大饱眼福,特地为大家请来了当年“贱卖海张五”的奇人——泥人张。有请泥人张。
【奇人推介】答案(示例):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他是荣获无数国际奖项的魔术表演者,表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并多次受邀至国际性魔术大会担任嘉宾演出,他三度登上春晚的舞台。其前卫的风格及惊人的创意,俱获海内外同行之赞赏。他就是在全世界颇具知名度的台湾魔术师——刘谦。
9.【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语境体会快手刘的语言、动作、神态所反映出的心理活动,“惊奇地一闪”说明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哈哈一笑”表现他的得意之态。
答案: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接着想到了应对办法却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10.【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第⑥段的内容,然后思考该段内容与表现人物、揭示主旨等的关系角度考虑内容上的作用。本段在文章的中间,结构上一般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情节的理解。结合⑧⑨段快手刘“缓慢迟钝”的动作和“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以及孩子们“不依不饶”来看,“我”是为帮助快手刘,让他摆脱窘态。还要理解“我”对“快手刘”所代表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态度。
答案: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态,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 “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12.【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全文比较分析,先回答快手刘说这两句话时不同的语气和内心活动,然后综合起来比较,回答这两个句子共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答案:句(1)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神气十足。句(2)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状况大不如前。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快手刘”这一名号在“我”心目中的分量;标题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标题暗含了“我”对人物怎样的情感。
答案:“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 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14.答案(示例):他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扁扁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