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有《王司马集》。
代表诗作:《射虎行》《田家行》《古从军》《望夫石》。
初读古诗
解诗题
十五夜望月
点明时间:中秋夜。
点明事件。
思考:谁在望月亮?在哪里望月?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明诗意
大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明诗意
大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银白的地面。
熟睡的鸦雀。
被露水打湿的桂花。
飘洒的冷露。
看到:清冷的月光
悟诗情
听到:鹊鸦的声音
感到:丝丝的寒意
闻到:淡淡
的花香
写
景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和“无声”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秋夜露珠的清冷
身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表现冷露轻盈无迹
渲染桂花在露水中浸润已久
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致给你怎样的感觉?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
天下人的望月
诗人的望月
情之所至
推己及人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月
升华
意境大,含蓄不露
委婉的疑问语气
蕴藉深沉的情感
抒
情
思念友人
思考:把“落”可以换成“在”,好不好?为什么?
合作探究
不好。“落”字更有表现力,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望月(景)
抒怀(情)
地白、树栖鸦
冷露、湿桂花
人尽望——推己及人
落谁家——意境阔大
结构梳理
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拓展延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多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清]袁枚《随园诗话》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