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导学案(曾传华编制)
【学习目标】
1、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2、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
3、了解小说中幽默讽刺夸张、细节和语言描写的作用
4、从课文获得启示,正确的面对人际交往、待人处事。
学习重点:抓住语言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学习难点: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
【知识链接】
1、变色龙:
变色龙大约有85种,亚洲南部的体长25厘米。它体内有色素细跑,白天深,早晚浅。它的舌头带粘性,很员的昆虫都可以被舌头尖黏住缩回口中吃掉。它的左右眼睛也很特殊,能各自活动。现多用来比喻那种多变善变的人。
2、走近作者: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1890年。他到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3、写作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 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导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基础知识
①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chǎnɡ( )开 旗zhì( ) 魁wú( ) 恐bù( ) 赔偿( ) 戳( )鼻子 调( )解 筛( )子 盛( )满 没( )收
②解释下列词语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凶相毕露: 指手画脚:
窥探: 伺机:
迅雷不及掩耳:
③补充下列成语。
阿( )奉承 ( )想天开 盛气( )人 见风使( ) 趋( )附势
装腔( )势 无精打( ) 无( )无故
2、整体感知
①梳理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小说情节的展开方式: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
②梳理小说结构: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写出各部分起迄。
③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探究品析。
1、探究
①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②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③奥楚蔑洛夫身上有没有始终不变的东西?
④本文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变色”是为了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赋予“变色龙”什么含义?应怎样看待?
⑤文章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小说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⑦怎样在不损人格的大前提下为人处事?
2、品析
☆品析语言描写的生动形象:
☆品析语言描写的详略得体:
☆品析语言描写中省略号和感叹号的作用:
☆品析语言的讽刺意味:
☆品析故事情节的讽刺意味:
三、熟读课文,丰富积累
☆隐含深意的环境描写:如“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表现环境的死气沉沉、极度冷落。
☆幽默讽刺的语言描写:
☆意蕴丰富的细节描写:
【自主测评】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 )满 筛( )子 魁( )梧 畜( )生 恐吓( )中( )看
②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词语。
(1)无精打cǎi( ):
(2)yì( )想天开:
(3) 无yuán ( )无故:
(4)jìng( )自:
③填空
(1)《变色龙》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 世纪_____国的短篇小说家。
(2)文章以“变色龙”为题,用意是以变色龙_____的特点比喻主人公_______的 性格特征。
(3)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不依据法令,也不依据客观事实,他唯一的依据是 奥楚蔑洛夫虽然多变善变,但是他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宗旨却是始终不变的。
④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赫留金恐吓说。
我来收拾残局!
B 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他话也没说,就拿铁锹径自出了家门。
C 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她穿了一件红颜色的衣服,十分鲜艳。
D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倒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在这里可以听倒最荒唐的新闻。
⑤阅读课内语段,完成⑴—⑸题。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个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
⑴从描写内容看,选段主要对人物进行了____描写,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________.
⑵刻画奥楚蔑洛夫假装正经的神态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
⑶“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本句中加点的动词的表达作用是:
⑷奥楚蔑洛夫在这一选段中扮演了两种角色,一是的____________警官,一是的__________走狗。
⑸根据选文内容,利用有关的词语归纳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和为人。
⑥阅读莫言小说《大风》,完成下面题目。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 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
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幺々”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 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⑴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A“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B品味“我们钻进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
⑶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A“爷爷,那是什幺?”“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B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C“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⑷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
⑸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自主测评参考答案】
①②③④略
⑤⑴语言。⑵拧。⑶用动作掩盖内心的不安、尴尬。⑷貌似公正;阿姨奉承。⑸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形象。
⑥⑴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答出三点意思即可。⑵A形象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B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⑶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⑷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变化。⑸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